APP下载

浅析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中的文化底蕴

2017-10-21苏金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

苏金玲

内容摘要:《清水里的刀子》是宁夏文学代表人物石舒清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体现出来的地方特色比较浓郁,书写了西海固大地上普通人的生命存在,表现了对生命、死亡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将在文化底蕴方面对回族人独特的死亡观、乡土文化上孕育出来的高洁精神追求、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阐释这种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乡土文化 死亡观念 回族特色

“西海固文学”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发展,作品大多结合社会转型,紧贴大地,密切关注西海固这片大地上的底層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理。正是西海固这片充满神奇的边塞大地,为宁夏苦难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新人,不断地向世人奉献出大量的精品力作。石舒清作为“西海固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就是立足于西海固这片沃土而创作出的一篇佳作。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不期而遇的故事,通过马子善妻子的去世和老黄牛为祭亡者而献身的两桩死亡事件,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了马子善与儿子这一老一小两人视域中的死亡景象,以及他们对死亡所表现出的震惊、迷茫、释然等情绪。小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获得鲁迅文学奖。

这部作品因其文化蕴含而成名,那么石舒清的这部作品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回族对待死亡的从容

《清水里的刀子》中的主人公马子善一出场,使回族人独特的风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小说的开头是这样的:和自己在同一面炕上滚了几十年的女人终于赶在主麻前埋掉了。坟院里只不过填了一个新的坟包而已。小说的开始描写了一个回族人的葬礼,作者对葬礼场面进行简单处理,继而从另外一种视野着手,深入挖掘年老丧偶的马子善老人的内心世界。

这既能说明世俗人在面对死亡时那种无奈,又显现出回族人面对死亡时的那种豁达,而这种豁达的死亡观背后往往依靠回族人特有的宗教信仰得以支撑,回族人在死亡之后要归真的文化心理,“盖尘世乃生人之客寓,幻途非久处之家乡,故心怀常住,不忘本原,深邃再试,心实回焉。及功成行满,复命归真,名虽在世,身亦回焉[1]。”任何一个人最后的命运终究离开世俗社会回到真主那里去,人的生老病死只不过是向真主复命的一种特有的形式而已。因此,死后归真的思想深入到了每一个回族人的身心之中并且代代相传,从而造就了回族人独特的死亡观。

马子善老人在死亡这个问题时是超脱的,没有最常见的那种恐惧,但他是否幻想自己能够长生不老的生存下去,我们无法探知,但他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微薄的,只希望能够有一片地皮并且自己能够长眠在那里。不仅如此,他还渴望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以便于自己好好地将自己洗的干干净净的去面对真主,不想自己拖着脏兮兮的身躯去面对真主。这突如其来的想法胜于自己对苟延残喘般生活的渴望,告别世俗社会,回归到真主那里去。他害怕的不是死,而是没有任何准备的离开,使他感觉到异常的恐惧。这并不是马子善老人特有的心态,而是深受贫困交加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二者双重的影响下,西海固回族人所固有的面对死亡的态度。

二、纯洁的精神追求

尽管《清水里的刀子》这部作品立足于土生土长的西海固地区,但其在平淡之中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一切的一切都得力于作者石舒清对乡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于作者而言,宗教色彩浓厚的西海固地区无疑成为他创作力量源泉,也成为其精神文化追求的领域。回族的那种神秘感只要能够挖掘出来,将会给更多的朋友们带来一场精神上的盛宴。他“不仅仅是在出卖西部的荒凉,而是在西部荒凉的表象下寻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2]。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母亲走了,作为儿子的耶尔古拜不仅仅是啼啼哭哭这么简单,他更应该设立仪式来搭救他的母亲,让自己的母亲能够顺利到真主那里去。家里的那头年老的耕牛就成为了人们搭救亡者的及祭品,对于宰杀那头年老的耕牛,马子善老人是极其的不愿意,还想着让那头耕牛继续犁地,然而他又争不过自己的儿子,因而他只能把这次的仪式当回事。只要牛被举念之后,牛的身份立马被神化了,成为沟通世俗社会和神圣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母亲的四十就决定举念这头牛,因而这头牛的重要性超过了任何一头牛,这头牛便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主人公耶尔古拜似乎成为了牛的奴隶,他有着神圣的职责,就像一位艺术大师一样通过完成艺术作品一样对牛进行清洗。他清洗的不单单是一头年老的耕牛,而是在洗涮亡者的罪行并拯救亡者的灵魂,它将会到达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尽管他们已经经历了千秋万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其淡忘他们的信仰,广大穆斯林群众正是基于这种超脱的神秘信仰的支撑。

三、两世情怀

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演,作者并没有减少对神秘主义信仰的进一步描述,而是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让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在四十的前三天的时候,这头耕牛不吃也不喝,宁静安详的躺在那,使马子善老人痛彻的领悟到人性的美。他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一个神灵一般的动物的理念,一种内心纯洁的精神追求,却因为一头即将赴死的牛的举动瞬间醒悟。牛也是有灵性的,如果在举念的时候,牛在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之前,会在饮用的清水里看到和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当它看到刀子以后,它就不吃不喝,为了自己身体由内而外的纯洁,见到真主时也是干干净净的。

耕牛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壮举引发我们的深思,一种纯洁的精神追求。小说看似写一头赴死的耕牛有一个内洁心里成为自己通向神圣的世界故事,实则借此讲述西海固地区回族人高洁的精神文化追求以及获得内心的洁净。为什么,马子善老人急切地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他不仅仅是为了能穿着干净的衣服去见真主,更重要的是打理出一颗洁净的内心去面对真主。石舒清通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完美地印证了两世哲学对西海固回族群众的影响。

四、小说文化底蕴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回族人民顽强的意志。

对于西海固一位土生土长的作家石舒清而言,这里特有的风俗尤其是宗教文化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为此,深有所感的他成为一位乡土文化作家,许许多多原生态的事物进入到了他的事视野并经其精细般的雕琢,一幅幅独具特色的和充满文化底蕴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读来厚实又不乏空旷,其耐读的品质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正是西海固这片土地,成为作者深入挖掘的素材,也是西海固人的独特的精神文化追求深深的打动了石舒清。不光如此,在自然环境急剧恶劣情况下,西海固人尽然能够生存下来,深受宗教影响的回族人,成为了作者创作的文学宝库是因为作者生在西海固,更因为他身上留着回族特有的血统。他们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日常生活,另一部分就是宗教生活,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即便在日常生活当中,那种宗教色彩也深入其中。这足以说明,宗教情感已经沁入到回族人的世俗生活当中,进而成为回族人独有的衡量世俗社会的标准。endprint

(二)对于生命的敬畏

《清水里的刀子》既未书写个体生命直面死亡时时的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也没有描绘人走向死亡时惊心动魄的生命历程,而是通过死亡目击者的视角,真实而又深刻地揭示了生者视域中对于死亡的不同認识,以及他们对于死亡所表现出的震惊、迷茫、释然等情绪和对死亡、生命本身的感悟和思考。

作品中的老牛勤勉、神秘而厚重,被作者附以救赎者的意向,我们可以从它身上领略到一种崭新的、健全的生命存在形态。对于马子善父子而言,关注老牛死亡的过程,就是被这种完善的生命形态所震撼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的死亡意识趋于升华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关于生死的话题并非老生常谈,而是披上了回族独有的民族气息,也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不同的民族有其个性和不同精神文化追求,从而使《清水里的刀子》这部普通的作品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立足人文的创作情怀

作品通过深度挖掘回族文化中的悲剧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创作水准也是一个提高。石舒清的创作并不是没有丝毫的依据,他扎根于乡土,作为乡土文化最忠实的守护者,凭借着对乡土深厚的情感,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丝毫不懈怠的构建自我的精神殿堂。有人说,通过细心研读作者的作品,就能够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人公对对亡妻的怀念、对生死的思考、对儿孙的尊重、对老牛的敬佩,都让人感受到人文情怀。而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更是将此放大到极致。马子善回想自己和老牛的一生,不禁后悔年轻时曾经驱使它劳作,甚至还鞭打过它。当儿子要用老牛为母亲去宰牲时,马子善非常难过,他能做的就是把刀磨得越锋利越好,宰时给老牛眼上搭上毛巾,让老牛被宰时少受痛苦。

故事并不复杂,但叙事平缓沉静,文字富含张力而不外露,读者通过细心阅读,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优美的文采以及细心描绘的精彩的乡土故事。秉承着人文主义的情怀,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乡土人不曾诉说也难以诉说的内心世界以及一种独特的专属于乡土人的精神世界。

《清水里的刀子》文中的文化底蕴值得剖析,本文在回族的死亡观上进行了解读,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回族人民的顽强的意志,当死亡降临时表现出豁达从容的心态,勇于接受死亡,认为死亡是另一种的重生。作者立足人文的情怀进行创作,在平凡的生活中写出不平凡的作品,在精神追求方面又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

参考文献

[1]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刘三杰:《清真教说》,刘智:《天方至圣实录》,冯增烈标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1984版。

[3]冯建华,西北大地上的文学绿荫.前言,清水里的刀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4]何希凡. 宗教仪式下的人性与神性——读石舒清小说《清水里的刀子》[J]. 名作欣赏,2003,(01)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
到民间采风去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让文字鲜活起来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莫言:对民间精神和本真生命的礼赞
乡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