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阀下的《三节草》

2017-10-21田秒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摘要:由成都经济电视台摄制,梁碧波执导的影片《三节草》讲述了神秘的沪沽湖当地最后一个土司的“压寨夫人”——肖淑明——一个跨时代女性传奇的一生,正如影片开头所说:“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老人的个人命运一波三折,与此同时亦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本文试图以影视人类学视角赏析影片《三节草》,并以肖淑明老人的传奇一生为切入点,症候性解读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光辉和中国文化之风云变幻。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文化差異;三节草;现代文化

一、现代文化的“离场”

肖淑明从成都来到完全陌生的泸沽湖,从城市到乡村,从现代化大都市到原始部落,首要的挑战便是物质文化的差异。饮食上,成都川菜已成过往,肖淑明必须适应以腊排骨、黑山羊、乳制品等为主食的纳西族人生活;服饰上,学生装扮变成了摩梭人民族服饰,学生时代已成追忆,已为人妻的她,如同新生儿般将开始一段崭新且陌生的人生。

如果说大都市与原始部落所存在的物质差异,可以随着岁月的磨砺去克服,但在伦理文化——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现代与传统的抵牾使肖淑明不得不面对跨文化的艰难抉择。比如摩梭人的走婚制与汉族的嫁娶制有着天壤之别,从小受着汉文化教育的肖淑明把命运视为最具有掌控力的因素,命运所定 ,无奈何,她深谙存在即为合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步衍化而成的,唯有尊重摩挲传统习俗——摒弃嫁娶制顺应走婚制才是生存之道,从而选择在这片土地上以与肖家人完全不同的婚俗繁衍生息。

一个心地脆弱的人在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巨变时,也许会使她走向绝路。但肖淑明则不同,她恰恰逆流而上,依然选择坚强的活着,性格开朗是她生活的利器。秉持着那份“与其脆弱的死去不如坚强的活着”的豁达,她用实际行动一点点巧妙的化解着差异,以一个女性的主动适应与一个陌生社群逐渐走向和谐。

二、都市文化的“固守”

片中三起三落的世纪老人——肖淑明,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其命运充满了难以预料的变数。身处异域的她,以自身的妥协来消解其与摩梭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在这一妥协的过程中,老人并未完全抛弃个人价值取向,老人选择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实现其与摩梭人平等“对话”的交流姿态。这位深明大义的女人在顺应纳西族民族习俗的同时,并没有丧失其独立人格,而是坚守着自己的节操,不是对丈夫的言行举止唯唯诺诺,而是有魄力、有胆识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与权益。肖淑明老人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诗,红得耀眼,活得刚烈,在自家男人过世后,担负起统领摩挲部落的使命。

土改中,肖淑明响应主流文化/现代文化的“询唤”,以自己的远见卓识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敏锐触觉积极劝说村民配合,努力推进部落土改,帮助村民追求幸福生活。这样一位有健康硬朗的体魄、贴心负责的心、强势自信的双眸、咄咄逼人的话语与深明大义的性格、在命运的磨砺中不甘屈服肯坚持的长者所透露出的人性光辉感动着世界。

“五十四年前,一个人进来了,五十四年后一个人又要离开”这样一句话含沙射影的表达出影片的始末,肖淑明老人以一种现代文明的智慧竭尽全力的为拉珠争取进成都工作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作为外婆在尽力满足孙女的愿望,同时也是老人对拉珠能够走出女儿国的期许,更是深藏在肖淑明老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借一束现代的光辉,与时代接轨的梦想。

三、人类文化的“抢救”

学者蔡家麒曾在《试谈“影视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新方法》一文中认为人类学影片忠实摄录之特性起到纪录、保存、交流和研习边缘文化的作用。毋庸置疑,《三节草》的人类学意义——“抢救”人类即将消失的文化实可令人称谓。《三节草》用镜头真实记录最后的母系氏族社会——泸沽湖畔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土司制度、解放、土改以及后来的各个阶段,其中牵涉到国民党、共产党、民族冲突等,这些经历成为肖淑明个人命运背后的中国现代史,展现出了中国整个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三节草》虽不具有编年史般宏达的历史叙述,但它用以小见大、以点代面的方式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极具历史文献价值。片中对瓜达的宗教仪式、民歌、摩梭人的走婚习俗以及对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的追踪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现实文献。泸沽湖秀美的风光、村寨人的劳动生活、人物的服饰装扮等的展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了桥梁,为我们全面了解进而合理改造和保护摩梭人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类学纪录片除具较高的文献价值外,更是不同民族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观众通过人类学纪录片了解并认知到不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生存状态,从而得以跨越陌生化的鸿沟,达到相互理解以至相互尊重。《三节草》中泸沽湖的婚嫁习俗——走婚制对于首次窥见此婚姻制度的汉族人来说或许是蒙昧、野蛮的。但导演通过频频记录种种相较于主流文化而言珍贵稀缺的少数民族影像,使之走出狭小的村庄部落面向大千世界,外界则开始慢慢对异族文化有了初步认知,至少不再是以猎奇的眼光去满足纯粹的视觉欲望。久而久之的文化交流使得人们以一种理解甚至赞赏的态度来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人类学纪录片是对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客观记述,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一切的生态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为相互的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结语

“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五十四年前,怀着对未来的一无所知,肖淑明走进了泸沽湖;五十四年后,同样是前途未卜的拉珠,又走出了泸沽湖。老人说:“酸辣甜麻苦,喜怒哀乐愁,我这一生都有了,一言难尽,罄竹难书......”肖淑明的传奇一生跌宕起伏,命运的坎坷并没有让她消极厌世,而是在看破浮生之后升腾起内心的感恩与悲悯。在肖淑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不公命运的乐观和坚韧,面对文化差异的适应与慎独,面对时代流变的开明与果敢。她用自己的故事摹写着历史的印记、绽放着人性的光辉。如果面对人生,多一分豁达,少一分抱怨;面对文化差异,多一分尊重,少一分自傲;面对新生的时代,多一分主动,少一分抗拒,或许世界将会更美好。这位摩挲末代王妃如今已经驾鹤西去,但她留给后人的思考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蔡家麒. 试谈“影视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的新方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47-51.

[2]蔡晓来.一个传奇故事及其叙述——关于纪录片“三节草”的讨论摘要[J].电视研究,1998(07)

[3]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田秒,1994—,女,湖北省恩施市,最高学位: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南昌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