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的流程探析
2017-10-21谢文斌刘芳
谢文斌+刘芳
摘 要:以“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制度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部署。本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的实践探索为基础,从流程管理的视角,分析了“1+2”网络共享课堂的组织流程及教学流程,对提升“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实践效率及理论价值提供了操作范本。
关键词: 网络共享;课堂;流程
流程,指事物进行中的次序或顺序的布置和安排。流程不是解决为什么而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的问题,而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1]。教育部等五部委在《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逐步形成强校带弱校、优秀教师带其他教师制度化安排,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帮助所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 [2],如何落实并推广教育部等五部委战略部署,提高教学点课程开设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择适当的地区作为样本,从流程管理的视角客观分析“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实践样本,对于完善教育部提出“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理论框架及提高“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实践效率具有双重的现实意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辖7县1市(7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1个县级市是省级贫困县市),总人口292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78%,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扶贫攻坚主战场。自2015年以来,湘西自治州以“1+2”网络共享课堂的突破口,通过“试点—示范—常态”的推进思路,在政策层面上落实并推广了教育部等五部委提出的战略部署,切实解决了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及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在实践层面上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破解了农村学校的教育短板,提高了教学点的课程开设率;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操作范本,为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思维借鉴。目前,湘西自治州共建有省、州级“1+2”网络共享课堂主校21所,网络联校超过50所。如龙山县2016年就新建2所“1+2”网络共享课堂,共享美术、音乐等优质课300多节,推送至全县所有中心完小及68个教学点,惠及到全县200多个班级的近两万名农村学生。2015年笔者完成的《从“1+2”到“N+N”网络共享课堂的实践探索》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指导,中央电化教育馆主编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秀案例》中(全国仅有7个地市州案例)。
一、“1+2”網络共享课堂的组织流程
网络共享课堂是当前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应用的新形式。湘西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传播理论的指导下,将湘西自治州区域内的州、县市数据中心与学校、城区名校与农村学校、乡镇学校与教学点构建成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录播+平台+数据+终端”的网络应用共同体,以“1+2”“1+N”“N+N”共享方式将本区域内名校名师的学科课程、教育科研、教师研训及教学资源等优质资源推送到农村学校(含教学点)的教育传播过程,以促进课程、研训、应用、管理、测评等方面城乡学校同步发展。湘西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的组织流程见图1。
从图1可知,湘西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的组织流程主要由乡镇、县域及州域三个层面实施完成,根据不同的层面应用需要及特点,湘西自治州网络共享课堂分为“1+2”“1+N”“N+N”三种不同的应用环境,其中“1”是指1所网络主校,“2”是指2所网络联校。网络主校建设标准的录播教室、传输平台及硬件传输设施,网络联校建设硬件接收设施及显示终端。其拓展模式为“1+N”“N+N”网络共享课堂。
“1+2”网络共享课堂是“中心学校带教学点”的组织形式。在乡镇中心完小建设1间硬件传输环境下的录播教室,在所辖的2个教学点建设硬件传输在线互动教室,以中心学校带教学点,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特别是美术、音乐课程),提高教学点课程开设率,帮助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
“1+N”网络共享课堂是“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组织形式。在县市城区1所名校建设硬件传输环境下的录播教室,在2个以上的农村学校建设硬件传输在线互动教室及观摩教室,以城镇名校带农村薄弱学校、以1校带多校,提高农村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素养,构建农村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体系。
“N+N”网络共享课堂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联结思维的具体体现。在州、县市数据中心建设硬件传输环境下的录播教室+网络教育电视台,构建以“N+N”网络共享课堂为核心的覆盖中心完小以上学校的立德树人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构建基于数据中心的优质资源共享体系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效益评价一体化的体系。
二、“1+2”网络共享课堂的教学流程
流程的动态性特征告诉我们:流程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是按照一定的时序关系徐徐展开,从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的动态联结[3]。由图2可知,湘西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学期规划、双向备课、互动上课、互动测评及资源共享五个主要活动环节。
1. 学期规划。项目学校在制定“1+2”网络共享课堂的学科计划时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推送学科,一般情况共享课程不少于2门学科,共享学科课时应达100%;教研活动及班队主题教育活动每月不少于1次。团队建设主要是建设专家团队、教研团队、教学团队及技术团队,确保“1+2”网络共享课堂从课程设计、互动备课、资源研发、教研混合、技术保障的一体化,从而提高网络共享课堂的效率。机制建设首先是健全主校与联校的合作机制,明确两者的权利与义务,其次是要考虑评价激励机制,确保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endprint
2. 双向备课。备课是实施“1+2”网络共享课堂的基础,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1+2”网络共享课堂的效果。“1+2”网络共享课堂的备课活动具有双向性的显著特征,主校教师只有在联校教师的帮助下,才能了解联校学生的学习特征,才能完成学生学习特征分析,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教学策略,设计三方参与的互动活动等等。联校教师只有提前与主校教师交流沟通,才能充分了解主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源应用策略与方式。网络主校与网络联校的双向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主校教师初备—推送联校教师商议—远程互动研讨—互动定稿—双向互动备注—双方互动准备”。双向备课要做到“四定” “四统一”:“四定”就是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就是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作业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互动备课要有“三稿”:初稿、修订稿和执教稿。互动备课要求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互动备课之后还要重视集体评价,使教师以课后集体评价的方式,发现自己的教学收获与教学遗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同时,达到“评一课、促多人、带一方”的目的。湘西自治州“1+2”网络共享课堂教学设计表见下表1。
3. 互动上课。“1+2”网络共享课堂是一种“真实课堂+远程互动”的教学新形式,是一位教师在同一时间,为三个地点三群学生上同一节课的全新授课方式,具有“时间同步、内容同步、授课同步”的互动显著特点。实践表明,互动上课环节中,主讲教师要善于抓住 “导入互动、问题互答、活动互做、思维互补、资源互学、作业互评”六个主要环节和要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问题互答”的教学环节实录片段见表2。
4. 互动测评。由于“1+2”网络共享课堂是一位教师为三校学生同上的课程,因而,无论是课堂上的作业反馈评价及单元测试等教育测评活动,网络主校的教师均要考虑其它网络联校的学生情况,做到测评互动,评价一致。对于课堂教学的作业反馈,可以采取三校学生互动展示,三校学生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化平凡為神奇》的教学作业评价环节中,教师设计三校联谊手工作品展览活动,按照“我们的作品是 ”向三校学生介绍作品,三校学生则分别以“我最喜欢的地方是 ”进行相互评价。这样的互动评价,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视野,让农村学生更加自信;城镇学生也因为农村学生的参与,发现另一个审美新视角。在这种互动评价中,城乡学生互相启迪,取长补短,能够收获更多的学习伙伴及多向思维。课后调查表明,三校学生共同给予这节课很高的满意率评价,教师们对三校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了批改,优秀率达到60%以上。《化平凡为神奇》课堂教学后的评价结果见表3。
5. 资源共享。教师、学生在“1+2”网络共享课堂的实践工作,将实践过程的所有资源上传到校级、县级及州级共享平台中,建立电子档案,供广大师生免费共享使用。
流程是一个系统集合,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实践表明,只有将动态的“1+2”网络共享课堂实践过程转换为静态的操作流程,并且不断地完善,构建出规范的操作范本,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应用,才能有效提高“1+2”网络共享课堂的实践效率及理论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