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霖铃》阅读教学的新招

2017-10-21何莎

教师·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雨霖铃长亭研习

何莎

近年来,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开展了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XJK011CJJ031)活动,对新课标理念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共同体学习模式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以自主研习、合作探讨、交流展示、适当点拨为核心的语文学习共同体“研习、交流、点拨”教学模式。下面以人教版必修四教材中《雨霖铃》阅读教学为实例,说说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研习、交流、点拨”教学模式的实践运用。

一、自主研习、合作探究(课前预习及第一课时完成)

1. 编制并发放导学案

编制导学案是学习共同体“研习、交流、点拨”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具体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自主研习(知识链接、问题探讨)、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2. 学生自主研习(主要安排在课前)

(1)自读自品:诵读并品味柳词《雨霖铃》内容及情感。

(2)自主积累:积累有关词的知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积累语言基础知識,积累古代描写离别之情的诗句。

(3)自主探究:诗歌赏析(重点:词中的情语景语及其中的情感内容、艺术手法等)。

3. 合作探究(主要在第一课时)

(1)交流内容:围绕导学案中设定的大内容进行合作交流:①找出词中能直接显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喜欢哪些?请你说说理由。②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几句词中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有没有特定的含意呢? 你能举例说说吗?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描绘这几句词构成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词在词中有什么作用?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几句词中景物有何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呢?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几句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请你探讨一下这几句有何妙处?

(2)交流方式:主要在小组内交流,要求全班所有学习小组对学案中的合作探究内容均要进行探讨,但可以有所侧重,具体做法由各小组自行确定。建议方式:第一步,两人一组查疑,相互检查导学案的自研成果,交流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并作出有效记录;第二步,四人互助组合作, 侧重解决某一项探究内容。如导学案探究第二项(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第三步,八人共同体探究,学生通过互助协同式探讨、竞争辩论式讨论等多种开放式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对问题加深理解。对所有探究内容形成共识并整理成文,同时相互解决组内同学的疑问,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讨论过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或应小组的邀请参与任一个或几个小组的讨论;第四步,各组推出1-2位同学选择1-2项内容就交流成果作出梳理总结,为下节课的成果展示、全班交流做准备;第五步,小组组长对该组成员的自主研习情况及合作交流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

二、成果展示、交流点拨(第二课时完成)

全班交流合作探究成果,由各组所推1-2位代表发言(或自行选择展示方式),组内其他人补充。不同小组间可质疑释疑或谈不同看法。期间,老师适当点拨补充。

1. 合作探究一(词中情语分析品味)成果展示

(1)相关小组代表发言。情语: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前后片所写情感之不同:一为别前,一为别后,一是难舍难分,一是孤单寂寞。

(2)小组成员补充:留恋处,无语凝噎。

(3)其他组同学提问。

(4)老师点拨:虚实结合。

(5)诵读领会。

2. 合作探究二(景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赏析)成果展示

(1)相关小组代表发言。①意象的特定的含意及例子:寒蝉(秋蝉)——忧愁悲苦;元曲里有“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长亭——送别;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②这几句词构成的画面。③这几句词在词中的作用:渲染一种凄切悲凉的气氛,奠定全词低沉伤感的感情基调。

(2)小组成员补充。诗句作用: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特征。

(3)其他组同学提问:所写景物与人物心情有何关系?

(4)原小组解答补充:烘托饯别时人物黯淡低落的心情,手法上情景交融。

3. 合作探究三(景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赏析)成果展示

(1)相关小组代表发言。景物特点及画面:烟波茫茫、云雾浓重、天空的空阔。作者选取景物的原因:联系作者此时的官场际遇,表达作者内心的惆怅,心情的沉重,含蓄地表达自己别后的寂寞孤独。

(2)其他组同学提问:天空的辽阔、千里烟波可否表现愁绪的无边无际?

(3)老师补充:比较阅读“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 合作探究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妙处分析)成果展示

(1)相关小组代表发言。诗歌妙处一是意象很典型:古人喜借酒消愁,又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月又代表团圆,所以酒、柳、月,分别能表现“愁”“惜别”“思念”等情感。例句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歌妙处二是写想象中的离别后的孤独来表现此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小组成员补充:写想象中的情景的艺术手法是以虚写实。

(3)其他组成员提问:这句写景和《天净沙 秋思》的写景似乎有相似之处,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呢?

(4)老师补充:列锦,名词意象组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客情之冷落,离情之绵邈,无尽意味凝聚在这几个意象之中,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课外延伸、拓展提升(课外完成)

(1)课外延伸项目。配乐演唱:选择与词作风格相近的曲调,用歌唱演绎词作;词作改写:改写成散文或改写成一首五言或七言小诗;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们的构思;为词编剧:把词作改编成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自由创作:用自己的语言诠释你心中的“离别”,并用自己的曲调唱出来。

(2)对比迁移训练。例如从情和景的角度自主赏析《李清照词两首》中的《声声慢》。通过语文学习训练中的正迁移,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获得新知,也能使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

(3)学生编写感悟。

从上述《雨霖铃》阅读教学实践来看,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的语文学习共同体“研习、交流、点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更加突显,能在课堂内开展灵活多样的对话性学习实践,让每个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民主地毫无保留地进行对话和交流,真正把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研习讨论交流中寻求自己的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第一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雨霖铃长亭研习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望月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木槿花西月锦绣
《雨霖铃》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外,十里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