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矛盾”

2017-10-21郑玄芳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辩证法黑格尔老子

摘要: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義哲学当中的一个核心的辩证法原理。我们经常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人们普遍将这一原理称之为“矛盾”。因为语境的问题,我们能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有偏差。文章试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解读”矛盾“一词,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帮助大家理解对立统一规律。

关键字:矛盾;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矛盾”是一个多义词,在现实的语境当中,我们所说的矛盾至少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冲突”的意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意见不合产生问题和冲突,这类矛盾是“生活矛盾”。第二种指的是“逻辑矛盾”,即人们思维过程中由于违反形式逻辑规则所造成的主观思维混乱。实际上“矛盾”第一次在中国语言当中出现就是以逻辑矛盾时形式出现的。《韩非子·难一》有载:“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时而立。”①这种逻辑上前后不一致的现象被称作逻辑矛盾。这类矛盾是主观思维当中的错误现象,是很容易改正和避免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不作为我们探讨的重点。但是,因为汉语中“矛盾”一词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语境当中,所以它一开始就被物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失误和偏差。

本文在这里要重点研究探讨的是矛盾的最后一层含义——辩证矛盾。辩证法的矛盾范畴不同于逻辑矛盾,它是指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归根结底,“矛盾”指的不是两个对立的事物,而是一种关系。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关系呢,我们通过另一个中古哲学典故来呈现。邓析是先秦诸子当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的辩证法大师。有关他的一个典故而已很好的诠释对立统一规律反映的那种关系。《吕氏春秋》有载,“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② 在这个故事当中,捞尸者和死者家属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对立的方面表现在一方想少花钱一方想多要钱,统一的方面体现在这笔交易能且只能发生在这二者之间。这种相与对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辩证矛盾。

在古代哲学中,矛盾概念已经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黑格尔在其唯心主义哲学中明确提出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轴心时代的东方,老子对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思考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主要体现在《道德经》当中。“老子与黑格尔都高度重视并自觉运用辩证法。”③《道德经》第二章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④意思是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这句话以美与丑、善与恶说明一切事物及其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接着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想和,前后相随。”⑤意思是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促成,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一种相反相成的关系中得以彰显:它们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而关于矛盾双方的运行趋势,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鸿烈》当中有一则寓言能够很好的说明: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⑥讲述了塞外老翁失马复得,命运由坏变好的传奇经历。通过一连串循环往复又极具戏剧性的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其实早在刘安之前,老子的就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⑦的论断,揭示出矛盾对立双方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并且注意到了这种转化的条件性与相对性,“孰知其极”之“极”便是指的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与临界点。

行文至此,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从哲学思想史的发展角度上看,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虽然与近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有相似之处,但是却不尽相同。首先,从哲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来讲,中国大地与欧洲有千山万水之隔,时间上也相差了两千多年,虽有共同之处却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当中,二者差异不容忽视。所以,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既看到二者的统一性又兼顾两者差异。

参考文献:

[1]韩非著,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M],中华书局,2011年第二版.

[2]许维撰,梁运华整理,《吕氏春秋集释》[M],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

[3]王清江、王颜艳,《论老子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5]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版.

[6]刘安著,陈广仲译注,《淮南子》[M],中华书局,2010年第四版.

[1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郑玄芳,女,1989年5月出生,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哲学硕士,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基础部思政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辩证法黑格尔老子
“辩证法”到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漫画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老子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
现代形而上学的特征
“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