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哲学

2017-10-21郑玄芳

魅力中国 2017年43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哲学家哲学

摘要:孙正聿先生在他的著作《哲学通论》中讲:“以追问和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为标志的哲学观问题,这不是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而是全部哲学的根本问题”。 [1] (p18)本文试从中西方哲学两方面,从几个不同角度对‘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做一个简单诠释。

关键字: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

一、哲学溯源

人类为何有哲学?因为人类有疑问。当你对自然或人生中的问题感到惊讶并开始认真思考时,你就在靠近哲学,当你真正思考到问题中去的时候,你就可能身在哲学之中了。哲学一词,用希腊文表述为“philosophia”。其中“phi”这一词根有“爱”的意思,而“losophia”则指“智慧”。哲学在西方,就是爱智之学。哲学始于“诧异”,以及诧异之后的不断追问。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哲学与问题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他指出,“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2] (p43)。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指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讨,都应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3] (p44)。说到这里,不得不让人想到柏拉图《申辩篇》中“德尔斐神坛的追问”---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答称没有。而苏格拉底认为自己一无所知而神又不能撒谎。于是,他四处访问以智慧出名的的人来指正神的错误,这些人包括政治家、诗人、工匠,发现他们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有智慧的人。这个追问最后的结论是,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回答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才算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的智慧在于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但他并不认为知识是无法取得的,他明白追问的重大意义。没有问题意识与疑问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哲学家,也更不可能有哲学。

古希腊哲学作为哲学的起点,对智慧的爱与追求,总体上包括两个特点:一是关于本体的追问。世界的本源究竟为何?是水,是火,还是原子?每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知识的总汇。哲学在早期几乎涵纳了所有类别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亚里士多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研究的领域包括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其著作可谓浩如烟海,充分体现了哲学早期作为只是总汇这一特征。

就中国哲学而言,其产生同样源于对问题的疑虑与惊讶。比如,屈原在《天问》中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4] (p147)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老庄所提出的“道”既是对万物之源的思考,又是对人安身立命的追寻。孔孟的“仁”与“礼”则是对社会中人该如何行为这一问题的追问与求索。

二、哲学的内涵

1.哲学是世界觀。“世界观”是人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而哲学则是为人们提供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互关系的智慧。人不是在世界之外观察世界,而是处在世界之中来把握世界,任何哲学都源于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追问。自然、社会和人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人占据主导地位。对此三者基本关系的处理是以人的世界观为依据的。人类从开始的畏惧自然,到后来改造自然,在发展到企图征服自然,每一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无一不体现着当时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包括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与之相与对待的关系,也是同理。儒家跟道家都讲求“天人合一”,其不同之处在落脚点上。他们一个落在“德”上,一个落在“道”上。儒家的“德”是指通过对自身的性的规范,以德配天,达到天人相通的境界。道家的“道”则讲究自然无为,体现了凡是自然而然不强作妄为的价值原则。世界观的不同就是决定两家落脚点不同的原因所在。

2.哲学是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哲学是价值观,体现一种独特的价值诉求。具体表现在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价值判断。哲学史上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可谓一刻都未曾停止。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又分别对应“仁”、“义”、“礼”、“智”四善端。而后的荀子则有完全不同的回答。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5] (p147),其中的“伪”是人为的意思。西方哲学家休谟则反对个人主义,认为公共利益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被优先考虑。从根本上讲,这体现了不同价值观的问题。

3.哲学是人生观。所有哲学体系都是以人为核心展开的。18世纪法国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特点在于其直观性与机械性。典型的代表是拉美特利,他将人视为没有生命的机器,完全忽略人的主体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德哲学,其理论核心即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康德反对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体意识,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在哲学界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是哲学的重大进步。中国古代哲学向来是关心人的,无论是儒家的“仁”,道家的“道”,还是墨家的“兼爱”,都是对人生困惑的追问,是真、善、美的统一。

三、哲学的特点

1.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等诸多层面上的差异,所形成的哲学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哲学重思辨,逻辑性和系统性是其两大重要特征。受其特征的影响,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发展联系紧密,而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则并不常见。早期西方哲学家往往也是科学家,而不像中国哲学家那样热衷于政治。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则相对现实。它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和思辨,而是与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人生以及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分不开的。《论语》、《道德经》这些经典名著,从人们平时饮食起居的小常识到治国安邦的大道理都有细致入微的论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大问题往往融化在现实生活的小事中。

2.深沉的历史感。有一种说法,“哲学就是哲学史” [6] (p82)。的确,我们研究哲学离不开哲学史。将哲学史吃透,弄明白哲学的来龙去脉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发现与创新。远的不说,中国哲学几乎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从四书五经到三玄、二史,到佛教十三经,哲学史的内容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endprint

3.严密的逻辑性。哲学是讲逻辑的,从古希腊时期的“逻各斯”开始,就注定了西方哲学重逻辑分析的特点。读西方学者的哲学著作,其严密的逻辑性和鲜明的理性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折服。也许受这种思维的影响,许多人就说,中国哲学不讲逻辑。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且不说《墨经》中可与西方逻辑学媲美的推理。就老子《道德经》中“道为天地之先” [7] (p121)这一观点,其中的“先”就是指逻辑之先。中国哲学的逻辑性可能不如西方哲学那样突出,但也自成特色。

四、学习哲学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在其《新知言》一书中提出学习哲学的方法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是以逻辑分析法讲形而上学,负的方法是讲形而上学不能讲”。 [8] (p47)这一方法与老子讲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9] (p287)不谋而合。所谓“正的方法”即西方哲学常用的逻辑分析方法,也就是“为学日益”;“负的方法”即中国哲学常用的体悟领会法,也就是在“为学”的基础上追求“道”的境界就必须不断剔除外在的追求,对应“为道日损”。

逻辑分析方法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有重要意义。学好西方哲学对逻辑思维严密性的培养尤为重要。体悟领会法的好处在于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佛学讲“转识成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将外在的具体知识内化为真正自己的东西才算得上有所得。我们学习哲学,往往始于“正”而终于“负”。

1.以求真的态度来阅读哲学文本。文化的传承是通过经典的流传来完成的,要更多的阅读经典原著。“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0] (p337)。那些广为流传,历久弥新的经典著作就是伟岸的“巨人肩膀”,只有将这些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很好的钻研继承,开拓创新才能成为可能。有些名著读起来可能稍显枯燥,甚至艰涩难懂,但只要静下心来深入其中,拨开名著艰涩的外壳去追寻其内在实质,一旦领会了,一定受益匪浅。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每每阅读名人原著,都深深感叹于作者思想之深邃,视野之高远,再结合自己先前所思所想所学,最后所得总比阅读那些一般性读物要多。

2.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哲学问题。“批判”是一种可贵的哲学精神,没有批判就没有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搞哲学要把握住自己,不能人云亦云迷失自我。纵观哲学史,但凡有成就的哲学家,无一不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哲学也因此被黑格尔喻为“厮杀的战场”。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他导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1] (p87)。他这种为了追求真理敢于否定前人学说的勇气值得敬仰。无独有偶,海德格尔在研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中,肯定其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阐明与黑格尔的分歧和自己的观点,重要的哲学命题如“时间”、“sein”、“Dasein”等也因此得到保留,这是他日后成为现象學集大成者的起点。哲学具有自身时代的特点,我们在继承前人伟大成果的同时,更要有敢于批判的勇气,懂得保留自己独立性。

3.以分析的态度来看待哲学思想。学术研究不像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我们在阐述观点时,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应当有根有据。曾国藩在《曾氏家训》中说过“读书以训诂为本”,我们在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时要始终抱有训诂的态度,究其本然。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训诂的目的在于更透彻的理解,理解则是通向创新的必由之路。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训诂,整日埋在故纸堆中难免变得迂腐僵化。要将文献研读与义理分析相结合,将文献研读与本体诠释相结合。训诂为根本,义理是关键,二者相结合。阐明自己观点时,一方面灵活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有根有据,掷地有声。

4.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哲学家及其思想。我们读古今中外的哲学史,构成其主题的不外乎一个个的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不同的哲学家就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对鬼神的认识,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之” [12] (p93),而墨子则要“明鬼”。同讲社会契约,伏尔泰要人们转让除“财产”、“生命”之外的一切权力,而卢梭则要“把一切权力转让给一切人” [13] (p194),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加以分析,看到人家的好处,体会人家的不足,还要保有自家的想法。区别他们思想内涵的相对统一与绝对同一,认识到诸位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

5.以创新的态度发展哲学。哲学的根本精神在于超越和创新。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学家就在于对前人的超越和对自身的突破。哲学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如此光辉灿烂的哲学思想史。哲学的创造,包括发前人所未发,说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也包括对前人思想的合理继承。“所谓创新,并不是哲学家用自己发明的一套谁也不懂的语言去表述无根据的幻想” [14] (p207)。哲学的创新性在于问题本身,不同人给出的答案也许完全不同。

这里还要澄明一点,我们在肯定和鼓励创新的同时,不能偏颇的认为他人的思想会束缚自己。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期间所形成的许多思想本身就是创造性的,需要我们钻研阅读,它会使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更深入。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2][3][4]: 李晓东《哲学有几副面孔》,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5]杨伯峻《荀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第四版.

[6]孙正聿 《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7][9]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一版.

[8]冯友兰 《新址言》,三联书店,2010年第四版.

[10]陈先达《哲学闲思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1]罗伯特·保罗·沃尔夫《哲学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12]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一月第一版.

[13]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4]叶秀山《学与思的轮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作者简介:郑玄芳,女,1989年5月出生,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哲学硕士,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思政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哲学家哲学
船夫和哲学家
最有思想的句子
西方哲学史上的争辩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试论哲学的功能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泥泞处脚印深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