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不同,皆为风景
2017-10-21张丽
张丽
南京市教学研讨活动已成常态,笔者于2016年欣赏了三节“楞次定律”同课异构课,三校教研组的独立研讨,不同教师的精彩演绎,为大家呈现了风格迥异的课堂,异彩纷呈,各有千秋。正所谓“着眼不同,皆为风景”。
一、教学导入
A老师:将磁铁插入闭合的金属环中,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产生的原因。
B老师:观察磁铁插拔线圈实验,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
C老师:演示跳环实验,铝环为什么跳起来,留下悬念后,回到上节课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进一步猜想:你认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位老师均采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导入应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内容上要具有“思考性”和“承上启下”。笔者认为A老师的优点是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出A环转动的原因是条形磁铁和环中电流的作用,顺理成章地提出如何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B老师的优点是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需要教师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否则学生会不知所云。C老师的优点是用跳环引入,效果明显,刺激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但是学生不知如何分析,在思考性上有所欠缺。
二、探究处理(均采用课本上磁铁插拔线圈这个传统实验)
A老师:
(1)学生尝试从验现象中归纳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和自己所遇到的障碍。
(2)教师列举房地产中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中介”思想,引导学生再次分析铝环和磁铁的相互作用。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磁铁受到阻碍显然是通过感应电流的磁场作用。
(3)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是否总是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4)一句话表述实验结论。
B老师:
(1)从力学现象出发,结合实验记录,分析感应电流方向与磁体的极性和运动之间的联系。
(2)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条形磁铁的相对运动。
(3)探寻更为一般的规律,部分导体切割磁场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4)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C老师:
(1)猜想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哪些因素有关?
(2)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找出原磁场方向、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方向。
(3)在规律很难找寻时,提出“比较”的想法,寻找共性,比较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原磁场。
(4)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教师梳理因果关系,得出“楞次定律”。
在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关系时,B、C老师均采用了试触法,而A老师在运用试触法时,增加了一个阻值较大的滑动变阻器。
灵敏电流计的量程很小,所以右边图更规范、更合理。虽然只是做了一点简单的改动,但对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觉得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也可以避开灵敏电流计,采用发光二极管来判断。根据二极管的发光情况来判断电流的流向。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以感应电流的磁场作为“中介”来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A老师先介绍房产中介,再过渡到利用条形磁铁与铝环的相互作用寻找中介,从生活走向物理,铺设了问题的小台阶,降低难度。B老师匠心独运,从力学现象出发,探究感应电流方向与磁体的极性和运动之间的联系,从阻碍相对运动过渡到阻碍磁通量的变化,研究的角度新颖,以学生探究为主,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重在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1],尤其是其中的科学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C老师提出“比较”的想法,寻找共性,将比较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转化为比较两者的磁场方向,用学生熟知的方法,过渡到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
三、规律理解
A老师:
“楞次定律”的英文版,一学生朗诵,凸显出“blocks the change”,介绍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论断。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阻碍”。谁在阻碍?阻碍什么?如何阻碍?阻碍的结果如何?
B、C老师:
紧扣关键词“阻碍”:谁在阻碍?阻碍什么?如何阻碍?能否阻止?
A老师将英文版介绍给学生,凸显规律的本质“阻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议教师将所有的物理規律原文展示给学生,渗透人文素养。B、C老师直接讲解“阻碍”,有所欠缺。“楞次定律”的表述,句式复杂,对于学生来说拗口,不易理解。“文理不分家”,文科的学习方法用在物理的学习中也可以事半功倍。在“楞次定律”的理解上,可以尝试采用理科规律文科教的教学方法。首先,对楞次定律进行主语、谓语、宾语的划分;其次,明确“楞次定律”的关键词——“阻碍变化”;再次,对“阻碍”进行拆分,明确谁在阻碍,阻碍什么,如何阻碍,能否阻止, 为何阻碍。从多方面解读“阻碍”,最后从阻碍磁通量变化的角度和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理解“阻碍”,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增反减同”“来拒去留”这样的规律,以及李商隐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来形容阻碍,顺利地突破了“楞次定律”中“阻碍”的理解这个难点。其实,文科学习中常用到的语法结构、词语解析、关键语句,等等,对我们学好物理是大有裨益的。
听完三节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课,可感受不同的教学处理带来的不同效果,可对各地的教学理念、教研特色有更清楚的认识。同课异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不同的着眼点,迥异的风格,有助于引发教师的思考,在教学思想、方法、课堂生成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教师在感悟教研魅力的同时,也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