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与中学抗战史教学初探
2017-10-21陈艺瑞
陈艺瑞
摘 要:“十四年抗战”概念作为史学研究成果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主流认知,教育部亦明确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在高中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将该课重新整合为三个子目,即“野心——侵略”“家国——共存亡”与“和平——秩序”,以便将“十四年抗战”概念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十四年抗战;历史教学;教学设计
近年来,关于抗战开端和时间界定的问题逐渐明晰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所谓“局部抗战”,即“十四年抗战”的前六年,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七七事变间,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部分华北和华中地区的中国军队抗战。它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先声和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抗战”即“全民族抗战”,主要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八年抗战”[1],这一时期亦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是前期局部战争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国以举国之力全面抗击并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战阶段。也就是说,中国抗日战争应包括中国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两大阶段在内的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即“十四年抗战”。
当下,“十四年抗战”概念“不仅为学界所接受,而且已成为社会各界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主流认识”[2]4。2017年1月3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修改相关内容。这表明,在抗战已结束70多年的今天,“十四年抗战”概念终于通过进入教材的形式加以确定,解决了长期为学界所争论的抗日战争的开端及抗战时间的界定问题。
一、中学历史教学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之意义
作为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有着充足的材料佐证和学术依据,它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落实,对中学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养成学生清楚连贯的历史知识
“十四年抗战”提法将1931年到1945年视为一个整体,把全面抗战前的局部抗战放在“十四年抗战”的框架中,更准确反映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更真实地呈现了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十四年抗战”概念并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而是更全面、系统、客观地看待历史。“十四年抗战”的提法系统地梳理了抗日战争史,依据史实重新审视了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部抗战”及其地位。这一时期的抗战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抗战,“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地区的抗战,长城地区的抗战,绥远、察哈尔、热河等地的抗战,以及“华北事变”前后华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抗战和反日斗争等。可以说,“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就是将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局部抗战纳入“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之中,强调抗战的持续性,即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历史概念连贯起来,不再局限于此前的“八年抗战”“全面抗战”。
(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理解日本侵华的本质和危害,养成学生明变求因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教授,而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换言之,历史教学应看轻学生的记忆,而看重他们的体会[3]。无疑,“十四年抗战”概念更能让学生将抗日战争置于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进行思考,理解自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欲先取“满蒙”,后征服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与日本自东北到全面侵华实践的内在关系,探究日本侵华的原因、过程及危害和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等。
(三)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2]5,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观念
“十四年抗战”概念表明,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日本挑起侵华战争,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中国抗战(局部)开始,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随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以七七事变为标志,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可见,“十四年抗战”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 [2]5。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十四年抗战”具有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现行中学历史课标和教材与“十四年抗战”概念之分合
史学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是审视史学与人生、史学与社会之关系的重要视角,承载着史学实现其功用的现实诉求。而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术下移,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可见,史学社会功用的实现必然要依托于学科教育,因此,中学历史教学理应适当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关于“十四年抗战”的学术探讨,特别是过去近二十年王维礼、刘庭华、张宪文、吴景忠等人的笔战,在抗日战争史学界,可谓人所皆知。但可惜的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对“十四年抗战”问题基本上没什么反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对抗日战争开端的界定以及“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解读较为模糊
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没有明确界定抗日战争的开端及抗战时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課程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5]可见,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虽提及九一八事变和局部抗战概念,但对1931~1937年时段的抗战历史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如没有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为中国“十四年抗战”的开端,对1931~1937年抗战史实的了解的要求不足等。可以说,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并没有明确将“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共同置于“十四年抗战”的框架之中,较为忽略对“十四年抗战”整体性的审视。endprint
(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多沿用八年抗战之说,缺乏贯通“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识
如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就直言:“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的结语中说道:“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三千五百万以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类似“八年抗战”的表述在岳麓版等中学历史教材中也较为常见。其实,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在抗战的时限上大都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始,有的教材甚至还直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但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大多未将“局部抗战”纳入“十四年抗战”的框架之中,总体上仍持“八年抗战”之说。因此,对“全面抗战”之前的六年“局部抗战”大多语焉不详,缺乏具体史实的叙述,没有完整地叙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
由此观之,现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中学历史教材都未能很好地体现“十四年抗战”概念,而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亦少有教师将“十四年抗战”概念融入历史课堂。无疑,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基于此,笔者下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将“十四年抗战”这一史学研究成果融入具体的历史教学之中。
三、“十四年抗战”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如前所述,将“十四年抗战”概念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之中,既体现了史学研究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也体现了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因此,结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笔者根据学情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探讨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内容,更好地把“十四年抗战”概念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展现“十四年抗战”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现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中,《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主要有“侵华日军的罪行”“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在“十四年抗战”概念指导下,为了将1931年到1945年的抗战视为一个整体,展示日本侵华的历史事实和脉络,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将本课重新整合为三个子目,即“野心——侵略”“家国——共存亡”与“和平——秩序”三个子目。
第一子目“野心——侵略”部分,主要讲述中国抗战的背景知识。通过图片及文字材料,把学生拉回历史场景,回到日本第一次打断我国民族复兴之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时代。首先让学生回忆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什么。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内容,加上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够回答出是朝鲜半岛的利益冲突。此时向学生发问:为什么日本会把目光放在朝鲜半岛上?从而引出日本侵华的思想准备——“大陆政策”。由此,讲解“大陆政策”的主要内容,并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东方会议”是对“大陆政策”的发展,这就是整合教材内容之后的第一子目的第一部分“野心”。在这样一种侵略政策的引导下,日本也就会做出相对应的行动,也就是第二部分“侵略”。这一部分笔者拟通过“数字故事”或者“微课视频”展示出日本对华的逐步侵略:由逐步蚕食,发动九一八事变——使东北成为战争策源地,到主导“华北事变”,再到意欲鲸吞中华大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且,在教学中点出:正是由于日本的蚕食鲸吞打断了中国的第二次民族复兴之路。概言之,日本的野心与具体的侵略事实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内容。
第二子目“家国——共存亡”,将重点讲述我国“十四年抗战”的具体内容。主要讲述中国抗战的主要历程。在这一子目下,通过东北的抗战展示出中国抗战自九一八事变起就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结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同时,随着日本的侵华从蚕食走向鲸吞,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断地兴起、发展、壮大,七七事变后,则发展成我国全民族共同抗战。这一教学子目,主要是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融入历史课堂,不再强调“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之说,而是让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思维去认识整个抗日战争史以及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理解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第三子目“和平——秩序”中,通过播放PPT,展示近年来日本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日美安保条例不断解禁、日本对中国的不断挑衅以及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十四个方队的图片。结合中国正在进行第三次伟大的民族复兴,让学生以史为鉴,从而呼吁和平、呼吁稳定、呼吁秩序。同时指出,畏战必危,中国绝不畏战,无论是北方萨德,还是南方海洋争端,都无法阻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如是,“十四年抗战”便以一个整体的概念融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事实和脉络,同时也能将抗日战争史置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中国社会变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興的角度进行思考,养成审辩式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意识。
参考文献:
[1]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17-02-06(11).
[2]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2).
[3]顾颉刚.中学校本国史教科书编纂法[J].教育杂志,1922(4):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