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每节“车厢”带上动力
——一位农村高中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
2017-10-21陈文静通讯员刘桂林
本刊记者︳陈文静 通讯员︳刘桂林
让学校每节“车厢”带上动力
——一位农村高中校长的教育管理实践
本刊记者︳陈文静 通讯员︳刘桂林
来邵东县三中当校长那一年,陈友林刚满50岁。
得知陈友林要从邵东县一中调到邵东县三中当校长,亲朋好友们都坐不住了。有人说:“陈校长啊,邵东县三中可是‘一辆多处脱节的火车’,学校正处低谷,生源差不说,管理的矛盾和压力也很多。”还有人说:“陈校长啊,你是邵东县一中的常务副校长,还是政治学科响当当的特级教师,何必再到农村学校受罪呢。”
“做有为的教育人,做有责任的教育”,陈友林不说话,可暗暗动了心思:“我一定要让邵东县三中这辆火车的每节车厢带上动力,变得和城里学校一样‘高大上’。”
学校第一,校长第二
上任第一个星期,陈友林谁也不找,就自个儿在学校里四处溜达,第二个星期就找教职员工代表谈心。当大家都在琢磨“这个新来的校长到底在做什么”的时候,陈友林已经记下了上万字的学校情况摸底笔记。
看着自己摸底的情况,陈友林眉头紧锁,心情有些沉重:
“校园内以及校园附近开设了四个麻将馆,有教师既不认真备课也不批改作业,却成了麻将馆的常客;有在职教师在外兼课,为赚‘外快’,反把本校的教学当作了‘副业’;还有教师乱占公房,挪作他用,导致新分配来的5位教师无房可住……”凡此种种,导致许多教师心生怨气,心思浮躁。
问题千头万绪,压着这头冒出那头,该从哪里抓起?“你们当干部的都这样,凭什么来管我们这些普通老师!”“这些问题由来已久,随便一个都会让你头痛。”在一次摸底调查中,老师们的话让陈友林陷入了沉思,他下了决心,就从老师们最关心的事抓起。
陈友林一有时间就找青年教师谈心,激励青年教师力争上游
是呀,做校长管理学校就像燃起一堆篝火,要不断地朝火堆添薪,才能使篝火越烧越旺。如果大家都浇水,这火怎么也烧不起来。陈友林召开了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在会上,他做了一次交心式的动员,轻语说重话,并代表所有行政领导在会上表态:绝不在学生在校期间打牌娱乐或出入麻将馆,如若不遵守规定者,将受到行政处罚,并取消当年的评优评先资格;教师进麻将馆,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诫勉谈话,第三次上报教育局纪检监察、政工室;在外兼课教师要么自行协调,限时“归校”,要么调离三中;集中开展公房登记、分类和清理工作,违规占用的公房一律收回学校……
一个月过去了,麻将馆失去了客源,家长的意见没有了;私占的公房变成了新教师的住房和功能室,教师的心也顺了;三个月过去了,在职教师校外兼课现象也得到了根本整治。“没想到这些存在了好几年的顽疾,被陈校长几个月就治愈了!”教师们纷纷点赞,对这个新来的校长心生敬意。
陈友林知道,要一揽子解决学校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明确的工作思路来凝聚人心,必须用建章立制来树立正气。在立足学校传统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价值引领,规范管理,提升素质,从严治学,稳中求进”的二十字工作思路,明确了“扬品牌、创特色”的学校发展思路。在他的推动下,邵东县三中先后制定了《邵东三中办学章程》《邵东三中教职工考评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将“扬善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抓手,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入脑入心
每有一项制度出台,陈友林都会提到同样的八个字:“制度第一、校长第二”。他说,以前大家遇到问题就找校领导解决,很多事情都是校领导说了算,现在出了问题,我们只要拿出相关制度进行对照,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让制度说话、让过程说话、让绩效说话……为了让制度更有温度,陈友林倡导“不让扎实做事的教师吃亏、不让德艺双馨的教师吃亏、不让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教师吃亏”。这个让教师不吃亏的“三不”原则,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邵东县三中每一位教师的心。一位老教师深情地说,陈校长“不让教师吃亏”,我们怎么能不认真工作,让学校和学生吃亏呢?
一个好校长,不仅仅是一个好老师
来邵东县三中之前,陈友林在全省的政治学科教学上有着响当当的名气:从2010年开始,他连续5年参加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并担任政治学科命题组组长;他既是邵东县“名师工程”中学组评委、邵东县首届6名高中学科带头人之一,也是邵阳市政治学会理事、邵阳市中学高级政治学科评委、邵阳市“515”新世纪人才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2015年,陈友林还参加了湖南省“未来教育家”高端研修,应该称得上是一位专家。
“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老师。但一个好校长,又不仅仅是一个好老师。”陈友林知道,校长作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航人,不仅要走在队伍前头,更要拉着身后的队伍一起走。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走得更远。”为迎接新课改、新高考的挑战,陈友林很注重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抱团成长。上任伊始,他就争取到上级支持,装备了7间电子备课室,推行集体备课制度,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凝聚集体智慧,打造团队平台。语文、数学、音乐……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个集体备课室,由备课组长和一名年级学科把关教师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拓展、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活动。
“名校需要名师支撑,我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名师,名师多了,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名校!”陈友林一有时间就找青年教师谈心,激励青年教师力争上游。他在学校积极推行“师徒结对”活动,让师徒两人捆绑建档立卡,作为每年学校评先推优的重要依据。学校还设立了教研基金,制订了考核方案,让积极参加教改科研、社团指导、校本研发的教师有名有位。学校积极承办市级、县级高考备考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教学比武竞赛,让每一个教研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展示的平台。
“教师成长共同体”很快就产生了神奇的效应。短短两年时间,从教学比武平台中走出的优秀教师,在市级、省级乃至部级赛课中,都能独当一面——
年轻教师左琳华刚来学校时,担任英语教学。第二学期,她亮相青年教师优质课。“好紧张,怕极了!”左琳华说,因为害怕,自己特意提前将整堂课背了下来,没想到课上到一半还是卡壳了,结果后半节课上得磕磕巴巴。谁曾想,这位当初“一上公开课就紧张得发抖”的年轻教师,经过两年多的磨炼,在一次县教科所推门听课后却获得了高度评价,成了学校深受欢迎的“师傅”。
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陈友林还记得第一次来邵东县三中时,学校大门口两旁的小摊小贩被学生围了个水泄不通。放学的时候,一些学生还穿着背心拖鞋,在校园里高声喧哗……这一切让陈友林发觉,对这些农村孩子而言,习惯上的缺失往往比物质上的匮乏更为可怕,是该重建学生精神家园的时候了!
“学校有70%的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带养的情况普遍。由于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学生凸显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友林在对学生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后,提出了“办让学生受益一辈子的教育”,其立足点就是学校多年的德育品牌——“扬善教育”。
如何让“扬善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抓手,更好地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入脑入心?陈友林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发了两本校本教材——《扬善教育》校本教材和《扬善教育案例选》教师交流教材,开设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阵地——读论讲坛,把“扬善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
第二件事则是打造了四大特色主题活动:每年寒暑假的“双献”(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活动、“把爱放心上,点滴见真情”回收“美丽”垃圾活动、“学雷锋,扬善志愿者行动”、“结对关爱,精准扶困”微善行动。这些特色主题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有美的德育体验,让“爱心”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心并外化于形,让“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更具实践性、更显形象化,再次擦亮了邵东县三中的德育品牌。
2017年8月,知名校友刘人杰将军在给陈友林校长的信中写道:“得知母校提出了‘办让学生受益一辈子的教育’,对此我非常赞同。三中一直在我心中,三中优良而独具特色的校风,三中富有学养和责任心的教师队伍,三中师生间、学生间淳朴、融洽的关系,都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一直影响着我做人做事的态度。”现在,附近的老百姓说起邵东县三中的学生都会竖起大拇指:“邵东县三中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有爱心,讲礼貌,朴实,阳光。”
明年,邵东县三中将要搬进新校区了。“这绝对是邵东县唯一一所由农村学校蜕变而成的现代化学校!”陈友林实现了当年自己暗暗定下的承诺——让邵东县三中这所地处农村的高中变得和城里学校一样“高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