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路径研究
2017-10-20张晓明
张晓明
摘要: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其的全面发展,将学科的价值及内涵展现出来。至此,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在实施地理教学时,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并要对培育路径进行研究,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增强,促使有效教学的实现。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希望对教师们教学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地理;发散性思维;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2-0139-01
Abstract:new curriculum reform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ers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promote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show the value and connotation of the subject. At this point, as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ography teaching, it should also be aware of thi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ath to study, so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can be enhanc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is as a topic, hoping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work.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divergent thinking; path exploration
前言:
對于地理这一学科而言,其往往具有着较强的趣味性、新颖性,易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使最终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巧妙地抓住这一学科特色,致力于学生们发散思维的培育,从而促进其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深化而助力。由此可见,在现阶段,对发散思维的培育路径进行研究,是尤为必要的。
1 发散性思维的概述
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又被人们称为求异思维、辐射性思维、扩散性思维,其是指以不同的角度、途径、方向去设想,以探求到多种答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维方法[1]。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1.可以充分地激发起人们的想象力,使其突破原有限制,从某一点出发,向四面开去,并对观念、知识加以重新组合,寻求到更多的设想、方法及答案。2.是一种创造思维,具有着较强的独创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是人们获取胜利、取得进步的阶梯。
总之,初中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对发散性思维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培育的方向性、目的性及针对性,促使最终的培育工作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路径研究
2.1 培养形象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初中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时,应借助于地理现象,来将地理事物的本质及概念反映出来,促使其产生闪念,以拥有新的方法及思想,使其的发散思维得以强化。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可以达到一个激趣的效果,也能够使其的思维得以拓展,将地理学科的内涵突显出来[2]。
例如,教师应对课前导入这一环节加以注重,致力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育,使其的发散思维得以逐步地形成。比如,1.材料导入;2.生活导入;3.新闻导入;4.多媒体导入;5.实物导入;6.诗词导入等,从而有效地增强地理知识的形象化、趣味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其的全面发展而助力。
2.2 引入思维导图,转变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地培育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也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形式引入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方向来思考问题,构建成知识的关系网,使其的思维方式得以转变,使其的思维能力得以显著性的强化。
例如,在讲解“自然环境”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于本课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以借助于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培育效果达到最佳。比如,在这其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明晰知识要点、了解知识间的关联性及逻辑性等,以构建起思维框架,达到培育其发散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分析及观察能力,也使其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健全,保障其学习任务的达成,促使教学活动得以有序、持续地实施下去。
2.3 贴合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在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增强其的学习体验、生活体验,帮助其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使其的学习达到一个一举数得的效果。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尽量的选择一些贴近学生、学生经历过的素材,使其产生共鸣,将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及内涵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其思考、探索,使其的思维能力得以强化。比如,“同学们,天气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那么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天气和气候是一样的吗?有着哪些区别呢?”等,促使学生思考、谈论、阐述,以强化其的发散性思维,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在此形式下,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思维运转,也能够展现其的主体位置,使其的学习体验得以深化,使授课效果达到最佳。
2.4 结合社会发展,强化发散思维
在地理学科中,很多知识、资料都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价值,这些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的可用素材。至此,初中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地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地理知识的本质及价值展现出来[3]。
例如,在讲解“交通运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目前“财通、路通”的形势,来深化学生的认知,使其感知到交通所具有的重要性,使其的学习效果得以强化。在此形式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增强,也能够使其发掘地理知识的价值及魅力,使其的思维得以进一步地拓展,使其获取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正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至此,在这一时期下,教师的有效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身为一名初中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进一步地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广阔性及深刻性,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杜若明.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1): 47-48.
[2]林小红.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方法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6):161-162.
[3]贾福平.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课文分析及其教学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3(0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