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引领下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2017-10-20沈赛金张姗姗
沈赛金 张姗姗
【摘要】《指南》对于幼儿艺术教育所提出的理念让我们对以往的美术活动有了新的思考。《雾茫茫》是大班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主题中的一个美术活动。我们积极运用《指南》的精神,觉得开展幼儿美术活动,应该在目标制定上重感受轻技能、教育方法上重体验轻灌输、评价方式上重幼儿轻教师。
【关键词】指南;幼儿美术活动;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各领域中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建议。下面我结合课例大班美术活动《雾茫茫》,阐述《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目标制定上要重感受轻技能
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有三方面: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在美术活动技能目标的制定上,我们往往有这樣的想法?技能目标要不要提?如何巧妙地落实技能目标?
《雾茫茫》是大班上册《大自然的语言》主题活动中的一个美术活动。这个活动的技能目标是用粉笔表现雾,而雾有浓雾和轻雾之分。《指南》的教育建议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指南》解读指出:“审美是艺术领域最主要、最基本的价值。情感体验始终是最主要的、决定性的。” 通过对《指南》的解读,我们将目标定位为:1.探索用粉笔表现雾的方法,感受粉笔画带来的乐趣。2.知道雾是白茫茫的,大胆创作雾的风景画。
二、教育方法上要重体验轻灌输
(一)感受与欣赏
1.走进雾景。《指南》指出:“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作”的前提。雾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在活动开始前,我们让家长在有雾的天气里带幼儿出去走走,平时引导幼儿关注雾的相关知识来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再现雾景。在活动现场,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通过视频《有雾的早晨》、各种情景下的雾的ppt这两个方面让幼儿充分的感知和体验雾。我们引导幼儿自主的感知、想象与感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雾的感受。比如:在欣赏完视频后,引导幼儿回顾以后经验。雾看上去怎么样?你在什么时候看到空气中有雾?在欣赏完各种图片以后,和幼儿一起讨论。哪些地方被雾笼罩了?山上的雾和田野里的雾有哪些不一样?
(二)表现与创造
1.自主探索用粉笔画雾的方法。《指南》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我们在让幼儿充分的感知和体验以后,出示了一张幼儿平时的风景画,并提问:你想让雾笼罩到哪个地方?在幼儿回答之后,再出示粉笔,告诉幼儿今天我们想用粉笔来画雾,谁来试试看?在邀请一个幼儿上来探索画雾以后,我们再提出一个问题:怎样雾里的景色变得更朦胧?孩子们一下子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轻轻的画。”有的说:“画密一点。”于是,我们请孩子们再一一上来尝试。接着,我们又提问幼儿:“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吗?”“除了把粉笔竖着画、躺着画以外,还可以怎么画?”就这样我们一步步的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用粉笔画雾的方法,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很好的掌握了作画的技巧。
2.大胆用粉笔画雾。《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比如:在幼儿活动过程的评价,为了引导幼儿用打圈涂或橫涂的方法在风景画上画雾,教师请个别幼儿用粉笔尝试几种不同的方法画雾,从而比较得出能让自己画的雾变得模糊、白茫茫的方法。
三、评价方式上要重幼儿轻教师
在大班美术活动《雾茫茫》的评价中,我们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出发、从幼儿参与活动的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来评价幼儿的作品。
我们在活动的最后一环节,我们将幼儿已完成的霧的风景画作品展示在展板上,标题为《雾茫茫的……》,我们请幼儿给自己的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雾茫茫的XX》,并结合自己的画来说说:“你的雾笼罩住了哪里?”“你最喜欢哪幅雾茫茫的画?”“为什么喜欢?”教师再引导幼儿结合不同的审美感受来表达审美情感和体验,适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美术作品由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有意识的艺术表现,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同伴互评。我们还请幼儿事先给自己的风景画取好名字,请同伴根据名字来猜猜是哪一幅画。如:请同伴找一找《雾茫茫的大海》、《雾茫茫的公园》会是那一幅画?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参与评价活动的兴趣,
2.教师评价。美术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要解决幼儿没有发现或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增强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入手。《雾茫茫》活动中教师最后从雾的层级进行评价,如:请幼儿找找哪几幅风景画画的是轻雾?哪几幅风景画画的是浓雾。
《指南》文本中艺术领域涉及的理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的研读,才能更好地反思教育,切实把握幼儿美术教育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教师用书大班(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