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惨”字的虚化、泛化过程及其应用

2017-10-20王利霞

丝路视野 2017年15期
关键词:补语实词虚词

【摘要】“惨”在现代汉语中可以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用,本文描述了“惨”实词虚化以及泛化的过程,以及作为程度副词的“惨”的用法。

【关键词】惨;虚化;泛化

“惨”字在现代有三个常用意义,其中两个意义是形容词,一是悲惨、凄惨的意思,如:

(1)解放前,日本帝国主义者拿中国活人做细菌试验,真是惨绝人寰。

二是凶恶、狠毒的意思,如:

(2)敌寇惨无人道之暴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战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

另外一个是程度严重、厉害的意思,为程度副词,如:

(3)赤壁之战曹操中计惨败,只得带着残兵败将落荒而逃。

“惨”字的程度副词用法已经是一个虚词了,但它的词性变化是在社会发展中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关于“虚实”,很早就有论及。清代刘淇《助字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进一步提出了“虚实转化”说:“我们认为虚实之分,最容易看出词汇的转化作用”,“就虚词讲,有从实词转化来的”(第454、455页)。我们认为实词虚化必须经过一个由实词变为一个虚词的过程,这个虚词的含义和原来的实词意义保持的一定的联系,而泛化后的虚词意义是在原来虚词的意义基础上在使用的过程中扩大化而形成的。

一、“慘”的虚化过程

惨,《说文解字》解释:毒也,从心參聲。即狠毒、厉害的意思。如:

(4)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汉书——傅常鄭甘陈段传》)

惨最初有狠毒义,产生了悲伤、忧愁的结果,因此有了“悲惨、忧伤”的意思:

(5)徒然喟有和,悲惨伤人情。(三国魏明帝 《长歌行》)

从认知的角度看,“惨”意味着事情的最坏结果,从一件事情发展的过程来看,“惨”这个结果无法挽回,是最严重的,所以,“惨”在表示严重结果的同时也可以表示程度极高的意义,可以做程度副词用。

(6)今天打了一天的谷子,给我累惨了!

(7)寒冬腊月呀,在室外等了他整整一个小时,真把我冻惨了。

人们的心理不愿意看到悲惨、悲伤的结果,因次“惨”本身带有极强的消极贬义的感情色彩,受实词词义的影响,程度副词“惨”也天然地带有极强的贬义的感情色彩。从上面可以看出,用“惨”来表示程度高是范畴扩展的结果,是借助活动或形状的外在形态的改变来表示程度高,是一种隐喻。

“惨”在使用的过程中,程度副词不仅仅局限于表示悲惨意义的程度,它的使用逐渐丰富,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即发生了泛化。泛化是指实词语义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抽象化、一般化和夸大化,它是以实词的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词义的适用范围夸大为前提的。在“惨”最初做程度副词的时候包含[+程度高][+贬义]两个义素,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惨”的语义不断一般化和扩大化,“惨”的[+贬义]义素逐渐脱离,词义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用于贬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后边,也可以用在积极的、褒义的词性后边,如:

(8)《老友记》好看得很呢,可把我笑惨了!

(9)他前几年投资房地产,房价一天一天飙升,卖掉之后可赚惨了!

(10)马强买彩票中了二百万,一家人高兴惨了。

(11)和同学一起逛商场的时候看上一件裙子,喜欢惨了。

但是“惨”在表程度很深时,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语义模糊性。人们在判断陈述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最高程度”,是否可以用“惨”来表示的时候,没有一个客观可参照的标准和比较范围,完全是个人主观的感受程度的表达,依据的只能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所以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又因为它的程度并不能准确的衡量出来,所以它又具有极强的语义模糊性。

二、程度副词“惨”的用法

“惨”作为程度副词,多作程度补语,多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后边,能带程度补语“惨”的动词主要有:

(一)心理动词

(12) 刚刚发的工资,让贼偷了,真是心疼惨了。

(13)我过生日,我老公正在外地出差,连夜赶飞机回来给我过生日,把我感动惨了。

能带程度补语“惨”的心理动词还有:恨、怕、吓、感动、害怕、后悔、难过、恶心等。

(二)生理感觉动词

(14)我从早上忙到现在,没吃一口东西,真是饿惨了。

另外,还有如:冻、热、痛、喜欢等。

(三)行为动词

(15)小王一忙,把两门成绩给漏报了,领导可把他骂惨了。

另外,还有哭、笑、打击、欺负、忙等行为动词可以带程度补语“惨”。

除了动词,能带程度补语“惨”的形容词除了上述所举的例子,还有如辣、甜等,相比较动词,要少的多。如:

(16)老王吃过晚饭没事,买了把彩票,谁知中了2000快钱,可把老王美惨了!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01).

[2] 农朗诗.程度补语“极”、“透”、“死”、“坏”个体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王利霞,女,汉族,硕士,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补语实词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汉语、达翰尔语补语句之比较分析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对外汉语教学中状态补语与程度补语的对比研究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