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文化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017-10-20邵士庆白静
邵士庆 白静
〔摘要〕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民族性、世界性等特点,发挥好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维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搭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平台。此外,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教育和推进文化传播等途径,可以有效发挥北京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的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北京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文化教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2-0104-03
北京是我国的首善之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民族性、世界性等特点,发挥好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加强首都北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先进文化的引领高地,增强北京的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民族性、世界性特点
(一)北京文化具有多元性
北京是多元文化的匯聚之所,北京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多元文化共融共存。从物质文化的角度看,北京是中原农耕文化、东北森林文化和西北草原文化的交会点,是三种文化、三种文明的交会地。自古华北平原的中原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和源头,北京坐北朝南,中原文化哺育了北京文化;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次年迁都大都(北京),把西北的游牧文化带入了北京;北京文化向东北传播,同时东北的红山文化又反哺北京文化,尤其是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清朝,更使满族文化、旗人文化和东北文化渗透到北京文化中。从制度文化的角度看,从元朝起北京开始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平民文化。到了近代,随着社会发展,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逐渐和平民文化融合。由此可见,北京作为三种文化的交会地和融合区,纷繁多样的文化交織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二)北京文化具有多民族性
先秦时期,北京开始成为少数民族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中心。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这里成为各少数民族争夺之地。从辽代起,先后又出现五个不同民族在这里建立皇都,燕京文化在多民族杂居、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吸引了各民族优秀人才,他们聚集在这里学习工作,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多民族的精神文化逐渐形成并且发展起来。各民族的精神文化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既丰富了北京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北京文化的理性,又保持了北京文化的民族性、丰富性。
(三)北京文化具有世界性
辽金元时期,外国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地来到燕京,明朝郑和下西洋后,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北京,西方文化不断涌入并且融入到京城文化中,使北京文化在选择、接受和吸纳西方各国文化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呈现出中西交叉共存的特点,成为世界性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说道:“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1 〕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发展迅速,制定了正确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战略,建立了促进文化交流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国际文化交流形式日益多样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协调、相辅相成。与此同时,北京努力创建文化交流品牌,搭建世界性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友好城市、文化节庆活动和“国家年”等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了北京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可以说,北京文化融会中西,使得北京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桥梁。
二、北京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北京文化的多元性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
多元性的北京文化留下了珍贵稀缺的文化遗产,中轴线布局、胡同、四合院、皇城、王府等,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深深打上了“中国底色”,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外在形式。这些具有浑厚深沉的历史韵味和中国气派的文化遗产,给人民群众带来可视、可读的直观感受,人民群众看到多元文化各美其美,体验到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相互碰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北京文化也就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教材和肥沃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深深扎根于这些历史文化土壤,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营养。多元性的北京文化还传承着爱国、创新、诚信、勇敢等中华传统美德,如举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盛会,诚信经营、勇于创新的北京老字号等北京文化元素,使人民群众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和现实中是“可行的”,从而感受到正能量,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更愿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多元性的北京文化扩大了文化生产实践主体的视野和客体的范围,丰富了实践形式,有助于更多的人在更宽广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展示出新时代的风貌。
(二)北京文化的多民族性有利于维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
北京是个多民族汇聚的城市,各民族相互欣赏、彼此接纳,形成了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多民族文化,呈现出积极、开放、自信的“文化生态”。北京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和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宣传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一个多民族人口构成的大都市,北京的民族团结工作做得相当成功。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北京是首善之区,加强各民族文化建设,举办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为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具体实践行为的转化。
(三)北京文化的世界性有利于搭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平台
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在国际舞台上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历史上北京文化在选择、接受和吸纳西方各国文化中发展,如今北京文化发展应置于更高平台,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让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北京这个平台上交会融合,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关系。尤其要利用北京的特殊政治优势将反映人类新型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更广地传播出去,让世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世界为中国的文化自信点赞,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北京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途径
北京不仅是国家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更是国家文化教育、传播探索之路的初始者,应充分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整合文化资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建构
应加快整合北京的人才资源,建立科学可行的多民族文化人才集聚机制,“通过建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吸引机制、健全现代化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打造系统化的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完善全方位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 〔2 〕等,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复合型文化人才。尤其要做好文化人才的集聚保障工作,提高文化人才的城市归属感,促进文化人才全身心融入北京、热爱北京,为国家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良好的文化人才集聚机制不仅能够防止人才流失,“以文砺人”,保障文化人才更好地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而且还能杜绝闭门造车,“以文聚人”,吸引更多的人才集聚起来,培育更多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应加快整合北京的社会资源,将有形的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要把北京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建设和利用起来,充分挖掘皇城、胡同等特色物质文化资源,利用节庆日通过音乐、舞蹈、民族文化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传承,使收藏在禁宫里的历史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动起来”,使北京和全国人民群众看到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北京文化所孕育的价值。北京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没有出现中断和断层,而是一脉相传的,这也是北京文化的“底气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包含北京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来的,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联袂展出,将进一步坚定北京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二)加强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北京文化绵延数千年,具有独特的多元性价值体系,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北京文化还是一部载满革命故事和传承革命精神的教科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仅是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而且是多元性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学好、用好北京文化这本沉甸甸的历史教材,可以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植入人民心中,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通过讲述发生在北京的真实故事、宣传北京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等方式来“说理”,讲好“北京故事”,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北京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各族群众的生动实践,从而成为各族群众内在的信念意识和行为准则,在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弘扬北京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具体化为北京各族群众的日常规范和实践准则的过程,这样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真实的实践支撑。
(三)推进文化传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效用
应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落实北京“1+3”公共文化政策。在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建立相应规模、面积标准的设施,构建北京“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让更多的北京群众自愿、便利地融进这个“圈”,足不出“圈”便知天下事。“圈”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好文化硬设施和软设施的作用,例如在社区图书馆的墙面海报上通过文字漫畫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等形式,使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主动将自己在“圈”里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主动宣传出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同时,应树立“大传播”理念,将北京文化向世界传播出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价值理念向世界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客观、理性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转化为情感的认同和践行层面的落细、落小、落实。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2〕北京市文化发展中心.文化北京——北京文化中心建设课题研究(总报告)〔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9.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