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凯里市城市与农村乡镇篮球 文化开展的对比探研
2017-10-20付贤青
付贤青
乡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分支。乡村体育的兴起是社会体育在适应社会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乡村体育是城乡体育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为促进城乡体育的发展,本文通过实际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凯里范围内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城乡体育的参与者主要以学生、刚毕业的务农人群为主,其他农村居民对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项目和观赏性有较高兴趣,但因受到工作时间影响,活动场地不足;以及管理者管理不规范;政府、社区等不重视;及其专业的社区指导员、裁判员、组织人员的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而制约了乡村体育篮球的开展。建议人民政府和体育局应把乡村体育的发展提上工作日程,加大乡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兴建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农村还应从自身出发,做好农村体育管理、宣传、组织等工作,确保农村体育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1 前言
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亚健康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体育锻炼中。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运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国家实行以社会体育发展为中心,促进全民健身意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也加大了对社会体育的投入,促进了乡村体育的开展。因此,本次以贵州部分地方为例找出篮球文化运动在城市和农村乡镇开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具有理论性、可行性的建议,为某些县市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黔东南凯里市台江县、麻江县、剑河县等县的方召乡、羊抬乡、老屯乡、台盘乡、南宫乡、施洞镇、革一乡等地区。
2.2研究方法
2.2.1实际调查法
通过实际走访凯里市台江县、麻江县、剑河县等地方的方召乡、羊抬乡、老屯乡等地区,了解到了各地方的城市与乡村关于篮球运动设施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分布,举办赛事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群。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图书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等,获取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城市和农村乡镇篮球文化开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2.2.3访谈法
现场访谈获得了关于当地篮球赛开展的一些基本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凯里市及各县城市和农村乡镇篮球文化开展的场地器材设施的对比调查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和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前提。通过我的走访,发现凯里市内篮球场地设施主要是以城市设施为最,其次是县上较好,最落后的还是乡镇上的设施,村或组里的体育设施基本上为零。这说明乡村的篮球设施严重缺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2 凯里市体育参与者的年龄情况
根据我随机走访调查,我发现在凯里市范围内参与篮球活动的人口没有想象的多。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参加篮球活动的人主要集中在10-30岁之间,而35-50岁之间的人群参加篮球活动的人群相对较少。
4 影响黔东南凯里市城乡居民参加篮球文化活动的因素
4.1凯里范围内体育管理体制情况
通过走访发现每个县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绝大部分都配备了专门的人员主管文体工作,有定期的体育赛事。但是在乡或镇中,基本上沒有看到有专门的体育管理部门,只有个别政府设有文化站或社会事业科来兼管。
4.2 篮球场地设施情况
乡镇篮球,首先是城市,再有乡村。凯里市的城市篮球文化发展都不是特别的理想,更别说乡村了。在县市中,篮球场地和其他体育场地的覆盖确定了人群的走向,通过走访了解到城市篮球场地还不够完善,但也基本满足大部分人的运动需求。篮球场地的重要性凸显了篮球运动的空间性,它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基础的。在农村,篮球场地的缺乏,影响了群众运动的积极性。
4.3 人民健身意识
通过和台江、麻江部分人民群众的交流、访谈发现人民的健身意识滞后。他们认为篮球活动只是为了愉悦身心,争夺名次。只有少部分人认为篮球运动是用来强身健体的。
4.4 经济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篮球文化活动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篮球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这种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的项目,经济制约着个人消费水平,只有个人经济富裕,才会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参加篮球文化活动。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目前城乡体育管理体制尚不成熟、不够完善。
5.1.2经费主要靠政府投资,企业和个人投资只占了一小部分。
5.1.3城乡篮球文化活动开展难度系数高,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
5.1.4城市单位篮球活动开展中“外援”泛滥。
5.1.5乡村篮球文化开展缺乏专业的组织者。
5.2建议
5.2.1 相关部门对乡村篮球的发展的资金相对投入加大,促进乡村篮球文化的发展。
5.2.2 政府对场地设施高度重视,确保每个乡镇都具有适合人们锻炼的场地和专门维修的人员。
5.2.3 政府体育相关部门招收一些专业的体育人才。
5.2.4 加大对宣传力度,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篮球文化中来。
5.2.5 多举办一些篮球体育赛事,加强交流。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