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优化路向
2017-10-20程志杰张浩
程志杰 张浩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感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高校网络舆论的新特征,根据舆情演变趋势,从校園网络文化建设、网络伦理教育、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强化线下思想引领等方面破解高校网络舆论困境已刻不容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 亿人,其中,20岁~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最高,占30.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22.7%。可见,大学生网民数量之巨大已不容忽视,高校网络舆论以其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力深刻影响着学生心理感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认真分析判断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特征,积极主动引导舆情导向,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内涵及特征
1.网络舆论的内涵:所谓高校网络舆论,是指大学生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校园学习生活事件、校园管理服务现象、国内外公共事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以QQ、微信、微博、贴吧等网络媒介为载体,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冲击力、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2.网络舆论的特征: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为大学生,他们深受自身学历、阅历、年龄、心理、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网络上表达意见、看法时,除了具有一般网络舆论的即时性、突发性、隐蔽性、集中性、从众性、随意性等特征外,还具有选择性、差异性、独立性、易变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价值观念方面,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但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功利化倾向明显;政治思想方面,认同感增强,普遍乐观上进,但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关注社会方面,关注多、激愤多,情绪化明显,缺乏理性思考;自我发展方面,求知、求新、求发展意识提高,但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人际关系方面,人际交往鸿沟加大,关系疏远,存在感情冷漠的现象。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演变趋势及影响
1.网络舆论的演变趋势
传统校园舆论传播通常只有两种形式,即1对1,1对N,而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舆论传播,不但可以1对1,1对N,而且还可以N对N,这就使舆论量和舆论的影响力以阵发性、裂变性、交互性的方式无限扩大。高校网络舆论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一般可归纳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产生、网络舆论的扩散和讨论、网络舆情的集聚和统一、网络舆论的升华(即强大校园舆论形成)、管理与服务者的反映和舆论消亡六个环节。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合力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发展与演变具有动态不确定性的鲜明特征。
2.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论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舆情的风向标,网络舆论在为大学生提供思想、话语自由交流平台的同时,对他们的理解力、辨析力、表达力提出了挑战,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感知、认知状态和行为方式。首先,心理感知方面。高校网络舆论是带有一定价值倾向的心理引导。置身于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有意识的灌输更自然,虽不具强制性,但带有极强的心理暗示,深刻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鉴别。其次,认知状态方面。大學生群体由于年龄、兴趣、经历的相似性,彼此互动性高、认同感强,容易相互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评价和判断,易受网络舆论趋同心理的影响。最后,行为方式方面。网络舆论通过改变大学生的心理感知和认知状态来潜移默化的“规制”其个体或群体行为,以从众化的“规范行为”替代或者强化大学生现有的行为状态,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路向
1.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高校应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网络文化氛围。一方面,推动网络阵地建设。高校应大力推进各类网络思想文化平台建设,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精品栏目,维护门户、教育、学术网站及微信平台,扩大网络文化育人覆盖面和服务面。另一方面,开放校园网络。避免学生因为网络、流量等问题,经常性出入网吧,切断不良信息传播渠道。
2.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通过主题班会、网络伦理课、媒介素养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的教育,使之在新媒体时代文明科学上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增强自身对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创建大学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新气象。
3.主动把握引导舆论动向
诸如校园群体性、公共性事件发生后,高校不宜采用冷处理和息事宁人的做法。殊不知这种做法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热议和猜忌,使学校在舆论引导中失去主动权。因此,高校应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积极发声,以坦诚的态度及时公布事件进展和责任追究等情况,占据舆论引导的有利地位,避免负面舆论泛化,使事态掌握在可控范围内。
4.强化线下思想引领作用
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笔者认为,高校网络舆论要以网下渠道为主,发挥传统说教育人功能。即学生工作者可以把大学生网民召集到一起,使舆论引导主体与舆论引导客体见面,了解真实信息,从而增强引导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网下是消解危机的最后一道屏障,必要时可以采用“关大门”教育的方式正面引领,防止网络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