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真实写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2017-10-20蒋翔宇
蒋翔宇
作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又最困难的环节,中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种种不如人意的现象:内容空洞、无病呻吟、辞藻堆砌、千篇一律……究其原因就是中学生对生活认识不深、感悟肤浅,写作时文章与生活不能有机结合,缺乏真情实感。这就导致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心理,惧怕作文,逃避作文。
所以,让学生树立真实写作的意识,培养真实写作的能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树立真实写作意识是写作的前提
真实写作是指本着真诚负责的态度,忠于真实生活体验,实事求是,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情实感。学生要做到真实写作,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真实写作必须要有一颗善感的心灵。
有同学说,自己每天碰到的事情都是非常普通的事情,遇到的人也都是平凡的人,这些人和事,有时都懒得看上一眼,怎么会感动呢?惊天动地的事当然让人感动,可是,平平淡淡,毫不起眼的事情,往往也蕴含着令人砰然心动的因子。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
当你看到春天的第一叶新芽,当你看到夏天盛放的莲荷,当你看到秋天飘零的落叶,当你看到冬天漫天的飞雪;当你看见婴儿脸上灿烂的笑容,当你看见妈妈乍现的白发;当你的亲朋好友遇到病痛时,当你老师日复一日为你们做同一件简单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被触动,掀起阵阵涟漪?
这些,可能是一段纷飞思绪的开端,抑或是一个精彩故事的结局。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灵深处,会不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哦”的一声悄悄叹息,由衷地想要探寻为什么、会怎样的想法?
如果你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带着真诚的同情,去观察、欣赏周围的事物,接近他们,理解他们,倾心与他们对话,甚至由衷地为他们唱出赞歌。那么,这些小东西就会成为你作文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明确真实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因而,真实写作需要强调真诚和负责的写作态度。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与体验的反想,是自我的精神活动,而绝不是为了敷衍作业和应付考试的技巧。写作不要背叛自己,也不要欺骗他人,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与别人坦诚交流沟通,抒发性灵和宣泄情感。这样才能真正喜爱写作,并写出好的文章。
(三)明确真实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文章归根结底就是为读者而作,是否具备读者意识,是判断一篇文章优劣的准则。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写作内容要切合读者需要。
通常学生写作的实际读者一般就那几个人——老师、同学以及一些亲朋好友,这导致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大,于是不免出现敷衍塞责的弊病。因此,应该让学生培养假想读者意识。假想的读者除了老师、亲人、朋友、同学外,还可以是全体中学生,一般社会青年,不同区域、国家的各色人等。学生的练习作文,尽可以假定以任何人为交流对象,从而进行自由的写作。
写作的过程就是与假想读者对话、切磋和交锋,这种思想的博弈,灵魂的碰撞自然就会迸溅出绚丽的火花,这样的文章便有了灵气与鲜活的生命力。而目中无“人”的写作,态度有失庄重严肃,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反感和排斥。
二、真实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写作的关键
有了真实写作的意识,还只是前提和基础,真实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和核心。根据中学生的现状,真实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真实写作必须贴近生活
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进而学会真实地去表达生活。
现在学生的课业压力较重,生活单调,经历有限,体验不够丰富。这导致写作时选材单调狭隘,写母爱,就是雨夜背“我”上医院,或者湿身为“我”送雨伞;写老师,就是灯下批作业,带病来上课,或者办公室对“我”的一番“语重心长”……就这些“冷饭”,被许多炒来炒去,奉为作文万能之“匙”。如此题材雷同、千篇一律的作文,如何能够真实感人?
所以,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生活融入到作文中,并贯穿于平时。让学生在平时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写作时,生活之中的精彩亮点自然信手拈来,熟练恰切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从而写出真情流淌、个性十足的精彩作文来。
(二)真实写作需要改善和创新作文教学的手段
1、丰富写作的训练形式
现在学校的写作教学主要通过大作、小作的形式来完成,但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鼓励他们适当作些读书笔记,适时记下自己阅读后的认知感受和心得体会;可以利用学校或班级平台举办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所写的演讲词;也可以在与朋友交流时尝试用书信方式;有些作文指导课可以脱离教室,搬到课堂外,在真实的情景中现场作文指导,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写作……活泼的形式,丰富的实践,必然能够帮助学生写出有血有肉的鲜活作文。
2、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描写手法的能力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场面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写文章,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惟妙惟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描写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具体的形象化的语言写人、状物。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真实写作是大量而持续的写作实践活动,而细节描写的技能,需要通过大量写作实践方能形成、提高和巩固,而绝不能仅凭几节作文指导課强调一下就能解决问题。光说不练假把式,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在写作训练中,本人一直坚持“收集-模仿-运用”的描写训练模式:首先让学生收集景物描写、场面描写以及人物描写的美词、美句、美段,并进行诵读记忆;再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些句子和语段;接下来,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尽可能地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刚开始学生表现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坚持下去,效果慢慢出来。许多学生逐渐能把描写对象写得有声、有色、有昧、有形,使人如睹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见其色,有身临其境之感。
3、改善作文的评价
语文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该基于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学会欣赏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认知和独到的感悟思考,同时也要包容学生的稚气,不宜吹毛求疵。不要以成人的视角和思维去要求学生,苛求学生追求所谓的“高度”和“深度”,而忽视其思维能力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为迎合成人话语而使得个人话语缺失,最终造成了作文的失真。
为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不妨将“真实性”作为作文评价的基本要素。即从真人、真事、真情、真理这几个维度来进行评价。比如明示学生要写熟悉的真人真事,不写道听途说或胡编乱造的事;情感的表达要自然真挚,不夸张,不矫饰;获得的启示,揭示的道理,应合理恰切,不人为拔高。
这种“真实性”评价能够直面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学生通过修改或二次作文,充分体会真实写作的畅快,这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呵护他们真实为文的意愿和动力。自然稳步提升了写作水平,从而写出真实而鲜活的文章。
总而言之,兴趣动力是学习行为的源泉,而写作的真实表达是让学生感受乐趣,爱上作文的有效手段。只有让中学生树立真实写作的意识,努力培养真实写作的能力,才能让他們对写作充满热情,使写作变成内在的需要,在写作中张扬个性色彩,享受创作的快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