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生活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
2017-10-20李桂莲
李桂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立国之本,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由此可见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国之本、民之本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更是时刻秉持着先生的理念,奋斗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教育无小事、有教无类,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每学期都会接手新幼儿,纵观多年新幼儿入园状况,我发现近几年新入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问题加以审视,对出现的不同状况进行分析,尝试探寻新的教育策略,培养幼儿良好的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开学1个多月,近来班级“摩擦”事件频发,还不是单独个别几个幼儿,也收到不少家长的咨询电话。其实老师天天在制止天天在纠正。只是对于小班这个年龄段,又是大多数没有经过集体生活的孩子,情况就更加频繁。为了玩具洗手上厕所喝水甚至排队走路玩游戏,一直都会有宝宝来说“他打我”为什么要打人,答案永远是“他先打我的”。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幼儿的每一次交往行为,都是自身社會性发展的进步,作为老师怎么对其引导教育,都值得教育者深思。
一、首先,分析幼儿交往摩擦产生成因
在幼儿园幼儿的交往基本上可以分为小班适应期(摩擦期)中班默契期(缓和期)大班群分期(择友期)。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像个小太阳,几个大人围绕,活泼、好动、倔强,但走出家门后,面对他人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这也就是常说的两面派。由于孩子生活的社会空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就成了他们入社会群体的第一个课堂。目前随着居住在高层建筑的家庭越来越多,在小家庭的环境里,对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确实很不利。他们成天都和大人生活在一起,很少接触儿童们自己的世界。大人对孩子总要让他三分,事事为他着想,给予的很多,而孩子却很少付出,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就容易意识不到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性格也容易产生孤僻、只顾自己的毛病。若多让他到儿童集体生活中去锻炼,实际交往的经验本身就能教会他必须克制自己服从集体,否则人家就不喜欢他,不乐意和他相处。1.社会环境因素。由于当今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儿童的交往环境大大受到限制。同邻居伙伴交往明显减少,不利于兒童社会化、电视成了儿童在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儿童对电视节目不加选择、缺乏指导,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暴力行为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大大地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2.教养者因素。教育家陶行知说:“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者的教育态度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幼儿身健康的。
二、幼儿交往摩擦事件教育者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新纲要》中提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即“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在内容与要求中提到“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根据此教育目标,结合文中所述新入园幼儿出现的交往现状及分析,我们探寻新入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如下。
今天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则关于小明的故事《没有人和我玩》,内容大概是小明是个调皮的男孩,喜欢别人就打人、排队推人、走路横冲直撞、被惹了就抓人咬人、看到别人玩就捣乱、抢玩具,每次小朋友都被欺负的难过的哭,老师每次都告诉他“那样做是不对的,小朋友不会愿意和打人的小朋友玩。”慢慢没有人愿意做小明的朋友。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都能说出原因,都说不学小明。过阵子,我打算再续编一则《大家都来和我玩》说明小明事后的想法和改变。喜欢可以学习与人分享亲亲抱抱,排队不推不挤一个跟好一个,走路看好前方注意力集中,被惹了先自己消化解决,没有能力就找老师,不跟他一般见识,大声指出你这样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看到好东西学着大家轮着玩一起分享玩等,
在我看来,我们班的孩子年纪都偏小,大多还都处在懵懂期,对于初次和他人平等状态下交往,在对待一样好玩的玩具,沟通一件事情,或者出于迫切想纠正他人的心理等,很容易把行为演变成“动手”,也很容易把行为认为就是一个字“打”。原因还是在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欠缺,表达和理解能力都不够。如果说是哪个孩子是出去恶意的所为攻击性行为,我可以说我们班的孩子还真的是没有,有的是觉得好玩,会引起关注(比如海洋和恒宝)有的是模仿动画片(鑫鑫、杨易)有的是急于正义纠正他人(潘薇雨、慧慧)、有的是因为喜欢无意的动作表达(晴晴、果果、悦悦)有的是自我意识比较强(夏俣、李方洲),还有被动还击(小麦、还鹤鸣)等。老师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说明是非对错,打人、推人、撞人、抓人、咬人都是不对的,没有人愿意和打人的小朋友做朋友,老师也不喜欢,你被伤到会不会疼会哭?孩子们当场都喊明白,课没多久还是会继续发生。我认为这方法还是有效的,只是需要时间和不断提醒。开学初我记得楠楠为了纠正同桌幼儿拍了其他人的手,贝儿因为抢一样东西咬了别人一下,经过纠正以后,最近都没有再犯各方面行为都很好值得大家学习
总结措施方法:
1、公平对待法
创设公平公正的交往环境,对于双向的摩擦,应该公平对待都要纠正,不该对着孩子说“都是他不好”“叫爸爸来打他”等
2、合理调解法
对于单向的摩擦,应该是纠正出手方事情严重性,敢于主动认错,不该对受挫方说“下次他再打你你也打他” 不是说一味让弱者宽容忍让,可以和孩子说“下次他再打你,你以后就躲他远远的 不和他做朋友了。”、
3、对比奖励法
可以用故事或者周围人物作为题材,告诉幼儿处理事情的方法,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好榜样,坏样子不能学。及时奖励很重要,对于小朋友一点点的进步都要给与大大的鼓励(精神鼓励为主),当然对于屡次犯错,也要有事先规定惩罚,比如少了伙伴朋友、减少游戏时间、没收最爱的玩具等。千万不要动手教育,孩子学的是很快的,而且幼儿园开始孩子慢慢的会存在记忆。
三、切勿忽略家庭教育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
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要求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培养外,同时也要求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不乐意带孩子走亲访友,不准孩子走出家门,生怕孩子间发生矛盾带来麻烦。许多经验表明,凡是在房间里长大的孩子除了较顺从外,大多是活动能力较差、不善于交往、胆怯、缺乏独立精神的孩子。所以我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家访等方法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
教养的方法有很多种,当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根本上的不同,习惯和能力可以依靠老师引导帮助,但是性格养成绝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家庭。方法都是因人而异,以事论事。记得我们小时候,邻居同龄的孩子都玩在一起,摩擦受伤也是常事,大人忙工作几乎没有家庭教育,但是现在想起最快乐的还是那段自由自在的童年。越精致刻意可能孩子的天性就失去的越多,我不需要我们班的孩子都是千篇一律的所谓“听话”,在安全前提下的健康成长,在积极正面引导下的自由发展吧!
(作者单位:滨湖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