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月下独酌》Herbert A. Giles的译本

2017-10-20王丽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原诗译本余光中

王丽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向来不乏对“月”和“酒”的偏爱,看似洒脱出世,实则表达出内心的孤寂与不得志的无奈之情,但是他又渴望能够战胜现实状况,因而怀有浪漫主义情怀。他所作的《月下独酌》这首五言古诗,正表达出了诗人以上种种复杂的情感。全诗如下文: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诗中首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篇点题,指出自己的“独”,并渴望能有一知己共饮相诉,因而产生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明月”和“影”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怎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表达出无奈之情,以及没有知己而又渴望知己的心态。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和自己产生了共鸣。但是清醒时又无奈的明白“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超脱现实,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

这首诗自20世纪以来,有30多个译本,译者自然也是多达30多位,其中不乏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英国著名汉学家、文学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英国著名汉学大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 )。

其中,Pound的译文虽力求准确无误,贴近原文,而且译文也算是通顺流畅,但其逐字逐句直译的方式比较平铺直叙,难以再现原诗的韵律之美。

Waley在翻译《月下独酌》时也是这样:严格地直译,译文虽节奏感很强,但却不押韵,并且由于译者对原诗理解出现了偏差,也造成了些许误译。

但综合比较众多译本,我更喜爱Giles的译本。因为该译本除基本表达了原诗的节奏明快、意向叠生的特点之外,还发挥了英诗的长处,自创格局,把原诗的一行五字分作两节译,“使得语气从容而意境豁然” ,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译文如下:

Last Words

By Li Bai

An arbor of flowers

and a kettle of wine:

Alas! In the bowers

no companion is mine.

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on my goblet and me,

And my shadow betrays

were a party of three!

Thou the moon cannot swallow

her share of the grog,

And my shadow must follow

wherever I jog,

Yet their friendship Ill borrow

and gaily carouse,

And laugh away sorrow

while spring-time allows.

See the moon–how she dances

response to my song;

See my shadow–it dances

so lightly along!

While sober I feel,

you are both my good friends;

While drunken I reel,

our companionship ends,

But well soon have a greeting

without a goodbye,

At our next merry meeting

away in the sky.

主張“形神皆似”的江枫是针对诗歌翻译而谈“形似”的首要性的,他认为诗歌之形应包括诗的“结构、词汇(和词序、词的组合)、诗行(或不分行)、韵律(或无韵律)……乃至词的拼写和字母的大写小写等等。”(《形似而后神似》江枫,《翻译思考录》,许钧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从这点上来看,原诗作成14行,分别在第2、5行押韵脚音”-in”,以及在第4、6行为”-en”,并在第10、11、12、14行押韵脚”-an”知音,不刻意追求韵律,却又恰到好处。而Herbert A. Giles的译作没有亦步亦趋,而是灵活再现。虽将诗句稍作调整,整体读来韵律整齐,结构和诗行规律划一,基本上与原诗在语言层面和言语层面的形式上保持了一致。

关于翻译的“神似”是文学翻译界界定最为模糊、认识最不统一的“概念”,之一,但综合多家之言,针对诗歌的翻译应该是“包括节奏韵味、情调、气势等等因素共同起着作用的一个综合整体。”(《翻译概论》,许钧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从这点来看,译文除了把握住原诗的明快节奏之外,还省略了汉语中的一些动词,并运用了恰当的人称代词和时态,拉近了读者和原诗意境的距离。具体赏析如下:

1.第一句译诗将原作的“独酌无相亲”译成“Alas! In the bowers /no companion is mine”用Alas 叹词表达诗人孤独的感慨,省略“独酌”的字面,突出“无相亲”,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2.然后对于“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的翻译,译者采用了“Then the moon sheds her rays / on my goblet and me, / And my shadow betrays / were a party of three”的译法,虽省略了“举、邀、对、成”等动词,但却无损诗境,反而凸显了诗人内心隐含的感受。

3.译文中用代词“she” 、“ her”指称月亮,并频繁使用代词“I”“We”,更突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正如余光中谈及翻译时所言“人称不同决定了读者与一首诗之间的距离和他对那首诗的态度。此外,动词的时态也影响到这种距离,例如用现在式就比用过去式的距离要缩短很多。”(《中国古典诗的句法》,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余光中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第5页)的确,译文采用了现在式的动词时态,可以让外国的读者更真切地体会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李白的奇特想象和浪漫诗风。

4.Giles把“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连贯译出:Though the moon cannot swallow / her share of the grog, / And my shadow must follow / wherever I jog, / Yet their friendship Ill borrow / and gaily carouse, / And laugh away sorrow / while spring-time allows. 其中除了“though, and, yet, and”四个连词的使用使语义符合英语的逻辑连贯性之外,還符合原诗中连贯的语义气势。

整首译诗读下来,给人感觉不亚于原诗,而这“形神皆似”的境界,也正是诗歌翻译的最大困难,因为诗歌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某种情感,中国古诗的语言精炼,情感丰沛,堪称文学之精华。

结语:通过这首译诗的简析,笔者深深体会到:对待翻译中“形” 与“神”的关系,要努力把握两者的辩证关系,切不可片面追求一面。有关诗歌的翻译,只要能在意境和风格上“都能从审美的角度再现原诗的韵致、情愫、意象,此译作便是成功的。”

(作者单位:合肥通用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

猜你喜欢

原诗译本余光中
峨眉山月歌
不怕找茬
改诗为文三步走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后来未必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