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凸显专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

2017-10-20黄昭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7期
关键词:优化设计探究性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优化课堂设计,凸显专业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探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好大学语文与专业相结合,掌握好两门学科之间的“点、度、时”。

【关键词】优化设计 专业因素 探究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5 年度《大学语文》教改项目《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构建与改革 ——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S2015-31)的成果。

【中圖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7-0051-02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课改纲要》,要求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的专业诉求,努力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与熏陶。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改变原来的那种“一本讲义打天下”的局面。要让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增强教学的课堂效果,就要根据授课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授课内容的调整,让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大学语文产生学习的兴趣。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化工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

一、优化教学设计,凸显专业因素

教师要充分依托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把大学语文教学与化工类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准备化工类学生的课堂讲义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学中和化学相关的知识。

(一)借助蕴含化学知识的古诗词中来进行教学

在中国的许多古诗词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现象,借助这些蕴含化学知识的古诗词中来进行教学,会激发化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明代著名诗人于谦的《咏石灰》是大家熟知的一首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对于这首诗的教学,笔者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讲述。

第一个阶段,从诗歌本体的层面进行讲解。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第二个阶段,从化学专业知识层面进行讲解。

这首诗包含的化学物质丰富多彩: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碳酸钙等及其变化过程:

千锤万凿出深山,来说明原料来源。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经过千锤万凿将石灰石敲碎,然后在石灰窑里烧制成白色的生石灰(氧化钙),即CaCO3的分解。粉身碎骨浑不怕,主要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熟石灰。CaO+H2O=Ca(OH)2。要留清白在人间,反映的是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

第三个阶段,回到这首诗歌的主题来进行讲解。

首先交代诗歌的背景及主题。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石灰吟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这首古代诗歌三阶段的课堂讲述,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体现大学语文所注重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要兼顾化工学生的专业需求,真正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 (二)借助于成语、名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中化学知识来穿插在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的语言中,笔者经常会用些包含化学知识的成语,名言,还会引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穿插在课堂中,让课堂教学从最小的单元——教学语言开始。

课堂中,使用一些与化学相关的成语。比如成语“炉火纯青”“信口雌黄”“水滴石穿”“味同嚼蜡”,这些成语其实背后都蕴含着化学知识。当然,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要特别提醒同学们对这些成语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要做深入的理解。

还有些名言警句,比如法国著名的幽默作家拉罗什弗科有一句名言:“风可以把蜡烛吹灭, 也可以把簧火吹旺。”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化学道理。蜡烛的燃烧与树枝燃烧形成的篝火都是化学反应。

另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句,也经常蕴含着化学知识。

比如周昌义的中篇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一次, 我们和化学系女排争夺决赛权,自知实力不济, 便想靠啦啦队取胜, 考虑化学系女排经过高频离心机的考验, 甚至受过分子、原子的高速碰撞, 会临危不乱, 便把管乐队拉上去。”

化学知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运用, 新颖、别致、独树一格。在日常的教学中, 注意这方面的教学, 既有助于增强化工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 扩大知识视野,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领悟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必要。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探究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本质,而探究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大学生经历了中学阶段知识的积淀,应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与基础。而文学与化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笔者在给化工类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在学期初便给学生明确本学期探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就课题撰写一篇规范的论文,学生成绩中论文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占据50%。在整个学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课题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列举几个探究性学习的课题:

(1)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用八卦炉炼化孙悟空,但孙悟空不仅没被炼化,反而更加火眼金睛,成就不败金身。试用化学知识来探析其中的原因。

(2)日常生活我们都喜欢吃豆腐和豆腐脑,那么豆腐和豆腐脑是怎么做的呢?

(3)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有以下沁人心脾的描写:

“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方知是醉了。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心中反觉自悔……同着来至红香圃中。又吃了两杯浓茶,探春忙命将醒酒石拿来,给她衔在口内,一时命她吃了些酸汤,方才觉得好了些”。为什么湘云醉了喝了酸汤就好些了,请用化学知识予以解释。

三、教学中的反思:需要注意的问题

大学语文教学与化工类专业相结合, 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育的有效链接, 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找准两者之间链接的“点”

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在内容、形式及写作手法等方面与化工类专业的相通之处,努力做到无缝对接,天衣无缝。有些作品的内容与专业密切相关,如上面所说的《石灰吟》。有的文本本身似乎与专业无关,这就要求教师从文本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到与专业的契合点。如上面提及到的周昌义的小说《永别了,大学》所使用的比喻语言就是非常有趣的化学语言。

2.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把握两者之间结合的“度”

大学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读写为能力和人文素养为任务的公共基础课,同时,每一篇课程文章都具有不同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不能忽略大学语文固有的学科属性。如果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化工专业课,那就本末倒置,失去了大学语文所应该坚守的课程教学底线。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反对不顾专业特点的大学语文课,又要反对把它等同于专业课的大学语文课。我们这里强调的是大学语文与专业的结合、渗透,而不是由专业来代替语文。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在面对学生中要把握好教学的这个“度”。

3.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相链接的“时”

教师要依据教材、学生和教学实际,把握好与专业链接的最佳时机。如笔者在讲授明代于谦的《石灰吟》一文时,首先在导入部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这首诗所发生的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以此来创设情境,并由此引出于谦在这次历史事件中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而引出《石灰吟》这首千古名诗。在问题探究部分,筆者再次将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于谦为什么用石灰这一意象?石灰的化学变化有什么文学的隐喻意义?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只有加强教学改革,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教学新模式,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

黄昭霞(1985-),女,汉族,河北泊头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的教学与宁夏文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优化设计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
引导探究揭示本质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遗传变异探究性实验题归纳与解析
如何开展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