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临床护理研究
2017-10-20韩学玲王桂清
韩学玲+王桂清
【摘要】 目的 分析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同时研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患者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 分析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38例患者中38岁以上19例(50.00%), 具有吸烟史的患者26例(68.42%), 糖尿病病症及患病者17例(44.74%), 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10例(26.32%)。38例患者进行相对的护理干预后症状缓解。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多与患者年龄、吸烟史、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有关, 对患者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 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症状。
【关键词】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106
深静脉血栓会发生在各个科室的手术过程中, 是手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对剖宫产手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旦发生少部分情况能够自行消除, 大部分患者都会扩散到整个肢体。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塞的发生率大约为0.5%~7%[1]。在最近这些年因为采用剖宫产进行分娩的情况在不断增多, 使得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形成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多, 分析其形成原因, 总结有效的护理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据此进行调查, 结果取得满意成效, 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8例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均符合本研究的研究标准。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患者年龄最大42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35.4±4.8)岁。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 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 2 方法 对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 包括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孕前口服避孕药史、患者的日常体育锻炼情况等。
2 结果
38例患者中38岁以上19例(50.00%), 具有吸烟史的患者26例(68.42%), 糖尿病病症及患病者17例(44.74%), 合并恶性肿瘤患者10例(26.32%)。38例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后症状缓解。
3 讨论
3. 1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 通常认为, 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凝状态高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血栓形成后, 除了少数可以溶解自身或局限于发生部位, 大部分全身都将蔓延到深静脉主干, 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导致急性肺动脉栓塞在产妇中形成, 产妇出现呼吸困难, 并使孕产妇生活安全受到严重威胁[2-5]。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中, 由于静脉系统中的大量侧枝循环, 早期血栓形成不妨碍静脉血的平滑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的长度, 阻塞侧的侧枝循环靠近口腔远端, 只有在临床表现的下肢肿胀。因此, 在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的病例诊断前, 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了几天。因此, 预防和观察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并对产后情况进行诊断和观察。本研究据此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 38例患者中38岁以上19例(50.00%), 具有吸烟史的患者26例(68.42%), 糖尿病病症及患病者17例(44.74%), 合并恶性肿瘤患者10例(26.32%)。38例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后症状缓解。说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是导致患者深静脉形成的主要因素, 临床在对患者进行干预时, 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重视。
3. 2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研究 手术前, 需要做好相关的产前检查, 强化孕期保健和管理工作。在首次产检时需要详细询问产妇是否存在家族血栓形成史, 并逐渐的完善对于产妇血液的系统检查工作, 帮助其建立档案, 对高危人群应该做好血栓形成倾向的评估工作, 帮助产妇改善不良的生活, 戒烟戒酒[6-8]。如果存在有静脉血栓形成史的产妇, 或高龄产妇需要在早期和中期与肝素治疗。要积极地预防妊娠并发症的出现, 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
手术后, 对产妇进行早期的被动活动, 以便于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当产妇回到病房后, 麻醉未消失应用小枕垫高产妇的后脚跟, 并且实施双下肢被动的肢体按摩, 方向一般从肢体的远端朝着近端靠近, 每侧肢体大约按摩5 min。并且根据产妇双侧膝关节的相关情况, 做好足踝运动, 使其双足背屈, 保证关节屈伸和抬腿, 约持续20 min/次, 每个动作大约持续30次[9]。麻醉作用消失后, 需要帮助产妇进行翻身, 隔2 h进行1次, 要鼓励产妇主动地进行相关的运动, 也做好相关的呼吸, 做好下肢肌肉的收缩活动, 定时地帮助产妇更换体位, 早日做好下床活动, 避免产妇出现腹胀情况, 保持其大便通畅。除此之外, 需对患者进行留意观察, 保证各项操作都能够在无菌的原则下进行, 要减少刺激性药物的浓度, 避免药物直接接触产妇的血管, 而导致其出现静脉炎等情况, 还要减少医源性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避免在同一处进行反复穿刺, 其持续的滴注时间≤48 h, 如果局部出现有炎症反应时, 需要立即停止滴注[10]。
综上所述, 临床导致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来自于多个方面, 和患者的高龄、吸烟史、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都具有明确的关系, 为患者配合有效的临床护理, 可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邝旭环. 剖宫产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风险管理. 当代医学, 2012, 18(34):113-114.
[2] 陈海玲, 胡晓燕.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3(23):5104-5105.
[3] 陈丽君, 葛玲飞, 金茜茜.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7):140-141.
[4] 李荣芝. 剖宫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研究. 医学信息, 2016, 29(32):292-293.
[5] 罗莹.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23):3561-3563.
[6] 陈琼.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健康必读(旬刊), 2012(2):47.
[7] 邹清, 李林鲜, 杨宇翔, 等.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吉林医学, 2012, 33(18):3982-3983.
[8] 盘娟. 剖宫产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23):74-76.
[9] 范玉红. 50例剖宫产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 14(2):251-253.
[10] 钟垚, 肖莹.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8):182-184.
[收稿日期:2017-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