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抑制中国建筑风格与艺术发展的因素
2017-10-20邓慧娟
邓慧娟?
摘 要:中国建筑在历史上曾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防御类的万里长城、宫廷府邸类的故宫、陵墓类如秦陵兵马俑、园囿建筑类如江南水乡的苏州園林, 建筑风格对于日本、朝鲜甚至东南亚诸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当走入近当代社会后,却慢慢的淹没在世界多样化的建筑风格中。在这过程中历史、文化犹如捆绑的思想枷锁,导致了思维模式思维固化,制约了想象力,而社会因素则是更现实的原因,直接导致了中国建筑行业产值高收入低,而这种低收益的经济状况,不仅影响到了建筑业的产业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木建筑;礼;盆地经验;人员素质;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42-02
一、历史层面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
从古罗马的万神庙到圣家族大教堂,从古希腊建筑到洛可可巴洛克建筑,再从现代主义建筑一统江湖到各个建筑风格流派多远并存,西方的建筑风格始终走在一个不断变化调整路上。反观东方的建筑,特别是中国。在沿袭传统建筑风格上似乎显得尤为执着,这与我国久远的历史文化是有着不可割裂的关联性。古老的华夏建筑体系发源于距今八千多年的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创造发明了榫卯结构,木骨泥墙,杆栏式建筑技术,为木建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到了秦朝,始皇征集天下之能工巧匠,修建宫殿,长城,陵墓,为后世留下模板,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到了隋唐,民风开放,建筑也多了些大国情怀,兼容并蓄,以大明宫、乾陵、大运河为代表的隋唐建筑,声名远扬,甚至于影响到了邻国建筑风格的形成。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至今为止,世界上真正实现过建筑设计标准化的只有中国传统建筑” 而在宋代,中国建筑已经走向了整体规格化和等级化之路,到了明清,明长城,圆明园,颐和园也出现了不少佳品。在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历代王朝统治者为了使自己的朝代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要求民众克己复礼,周代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定型时期,尤其是在建筑文化方面,如宫室、城郭的制度,历代王朝都基本上沿袭了周的传统。即使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信仰、观念,也都相互排斥,而难以兼容[1]。所谓文人相轻,并不是简单的抬高自己,贬低他人,而是对于异己的东西打心眼里的看不惯、深恶痛绝,非除之方后快。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一种霸道和“行政干预”。人们都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而称道,但其本质是要把对方鸣掉,使自己的学说畅行。因此中国是一个提倡“礼”的国家,并沿袭至今,讲求“祖宗礼法不可变”,而这一文化的提倡不止影响了建筑学说,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正如韩愈所说:“周道衰,孔子殁,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魏晋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便入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着汙之……”从这描述中可以看出,各个学派之间只有排斥而没有兼容。这种有你没我的文化模式注定了中国建筑无法出现多种风格并存的繁茂景象。
二、文化层面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
考古发现:中国古人类祖先大多生活在我国三大自然地理环境区的边缘地带,由于中国境内的几大河流都没有稳定的平原,整个文化的中心地带大致分布在各山间盆地,如周王朝所处的关中盆地[2]。因此,我们对于中国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应该着眼于盆地而非平原。古人长期生存和发展需要依靠资源,而资源的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超出再生的速度,资源将减少,甚至于消失。因此,只有有节制的发展才能换取长远的生存,盆地景观则有助于这种节制文化的发展。
1.地缘文化
盆地有利于家园意识和子嗣的发展,为一个家族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盆地的尺度与家族及特定群体的尺度相对应,所以整个家族的生存和发展都寄托于这块土地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家园意识。正因为如此,祖宗留下来的家业必须完好的保存,以福泽后代。而家业大多为房产、土地等不动产。这也促使了排异型社会的形成,在盆地型的居住空间中,人均占有空间是有限的,且全为家族或是社会关系密切的群体成员所共有,异乡人是很难融入群体共享利益。故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中国文化主要定型时期,独特的环境经验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人独特的居住观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伐木丁丁,构木为巢”,几千年下来,木建筑已经变成了中国建筑的同义词。
2.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以儒治天下的文化传统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发展,儒家推行“礼治”。提倡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要安于名位,遵守各自不同的礼法,不得僭越,以达到稳定社会的效果。正如荀子所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无礼是万万不可的。“礼”也直接作用在了建筑上,制约着建筑的布局,造型,色彩等各个多方面。以屋顶形制为例,屋顶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占有压倒性的位置,越高级的殿宇,屋顶越大。屋顶越大,越隆重。最尊贵的庑殿檐,是专供帝王居停的宫殿屋顶,造型以中正平和、气派宏伟为尚。歇山式屋顶则多为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建筑物所采用,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只能使用朴素的房屋形式,如硬山式屋顶等。
3.外来文化
外来建筑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不断入侵中国,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建筑业开始受其影响。在东西方建筑第一次的融合中,建造了一批符合当时时代要求的建筑,影响最为明显的就是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上海弄堂的原型为欧洲联排的木板式建筑,为了解决木头容易着火的问题,上海弄堂基本以石库门为主,平面构图却延续了北方的四合院形式,而细节和装饰上又保留了上海本地特色。这种中西结合的新式建筑最为人所知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兴业路76号石库门,是当时一处最典型的中西结合石库门建筑。然而,在此之后中国建筑界却急于建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但大部分的中国建筑却停留在盲目地仿古而缺乏对建筑内核的探究,鲜有精品。endprint
三、社会层面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
1.土地现状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相继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城市化不断推进。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精神上的追求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注重,而当时单调、乏味、刻板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因此,大众的需求,地广人稀的土地状况,为后现代主义各种风格相继问世,建筑风格百花齐放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而新中国建国后,经历了十年浩劫,经济基础薄弱,无法在建筑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改革开发后,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仅占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9%。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人均土地的1.8%、2.4%、7.0%和21.0%。因此,物质生活的匮乏、严峻的用地面积现状大大的制约了中国建筑领域的发展。
2.人员素质
据统计,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以农民工居多。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到了5003.40万人,但是农民工的占比却达到了80%以上,这其中接受过短期技能培训的不足8%,另外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这样的建筑队伍导致了技术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创新闲置率高,没有有效的将科研技术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我国建筑行业要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3.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落后。管理制度是指建筑经济活动主客体之前的责权关系,以及实现形式[3]。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的国外建筑公司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引发了建筑行业激烈竞争,也更加凸显了建筑行业的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1)国家对建筑行业缺少有效的监控。建筑市场、规范标准、质量安全、工程造价等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加上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得改革的措施和政策难以实施下去,让建筑行业长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中。(2)工程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制度不够健全,相关保险担保也有待发展,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社会新闻不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制度急需健全。(3)监管措施乏力,现行的工程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有效的对建筑市场进行监管,使得建筑市场出现了许多设计、施工质量低下的建筑产品,甚至是烂尾楼,而返工工期的滞后也带来了惊人的社会财富的浪费,其根本都在于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的不足。
四、结 语
尽管中国的建筑发展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建筑就没有了未来。在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土木建筑技术方面已处于世界前列的水平,其短板便成了对于设计理念、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是对于中国建筑短板补齐的大好时机。信息技术交流的便利,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国外的先进设计、管理理念,提高整个行业的设计水平。秉着求同存异的理念,对于建筑风格做到既不盲目仿古,又不全然西化,实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新风格;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开发与使用,让机器代替人工,不仅能大大的提高施工速度与效率,也间接的优化了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比重。政府部门也应该对于建筑这个影响民生的行业给予更多的关注。改善市场准入和清出规则,改进招标体系,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工程建造信用体系并实行信用监控和失信惩罚制度,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政府监管、专家咨询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勘察设计质量安全保障机制。重点加强政府对于投资工程整个过程质量安全的监管。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有效确保建筑工人作业安全。此外,近年来,国内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尤其是大气的污染已经波及到人们的生存安全问题。据此,十八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海绵城市,綠色建筑的口号开始提上议程,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建造低消耗,低投入,低排放而又高效率的建筑,建筑行业在抓住这新一轮的机会中,一定会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广超.不只是中国有木建筑[M].北京:三联书店,2006(4):97-99.
[2] 俞孔坚.盆地经验与中国农业文化的生态节制景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4):37-44.
[3] 赵越,师郡.浅析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0:165-167.
[责任编辑: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