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匠精神助力出版业供给侧改革

2017-10-20邓微

今传媒 2017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

邓微

摘 要:面对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的问题,出版业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紧迫任务和系统工程。在出版业倡导、践行工匠精神,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让编辑回归初心,真正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增加编辑含量,提高图书质量,出精品,创品牌,以工匠精神助力出版业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图书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033-0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的。“工匠精神”在2016年3月5日被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此后,随着中央高层多次在重要场合频繁提到,“供给侧”“工匠精神”越来越受关注,已成了名副其实的“霸屏”高频词,并入选了《咬文嚼字》杂志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

从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单一考虑需求侧,到如今加大供给侧改革,这意味着今后经济领域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本的重需求逐步转变为供给需求共同发力,提高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从而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我国每年出版新书几十万种,在全世界是出版大国,但不是出版强国。面对供需错位、产品不够优化的问题,出版业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从2016年到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是出版界热度不减的话题之一。如何助力出版业供给侧改革?作为编辑,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核心。

一、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

近年来,新闻出版业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实现了行业的良好发展。但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多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版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

据《2016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50万种,总印数90.4亿册,其中新版图书26.24万种,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国图书出版规模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从绝对量来看,传世之作不少,可读的书与可保留的书还是很多的。但若随便去书店走一圈,还存在一部分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书籍。没有质感,没有美感,没有让人想去读一读的欲望。

(二)图书产能过剩

笔者由于业务需要近期购买了几种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图书,在当当网上一查才发现,书名、封面雷同的不少,在选择购买时真不知道买哪一种。而同行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往往是旧书还没有卖掉,新书已经开始库存积压。据统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年出版1.4万种图书,2014年猛增至44.84万种,2015年约为42万。我国图书出版品种的增长,明显过快。在巨大的图书出版总量中,教辅类图书的码洋占据半壁江山以上。这几年,仍有不少出版单位依然“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广种薄收、出版同质化图书。

(三)电商“价格战”与原材料上涨挤压利润空间

从2011年京东、当当上演图书“大战”至今,促销频率从“6.18”“双11”等重要节点演变为常规打折不断、“一季度一大促”。低折扣发货还要满200减100。而与此同时,图书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在上升,尤其是从2016年10月开始,全国各地的纸价一路狂飙,一度甚至限量现价拿货。渠道话语权的丧失,出版社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让出版人苦不堪言。

(四)出版物版权输出精品力作比较稀缺

近年来,中国对外出版形成规模效应,传播能力提升。据最新数據统计,2016年,全国共输出版物版权9811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7174种,版权贸易逆差逐渐缩小。虽然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竞争力、影响力逐步提升,但文化精品力作还比较稀缺,输出产品的两个效益统一还需引起思考。

(五)缺乏数字出版人才和核心技术

在席卷全球的数字出版浪潮下,很多传统出版社期望在数字化机遇中分得一杯羹。但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清晰、没有核心技术、数字出版人才缺、内容资源管理经验不成熟,导致传统出版企业数字产品定位不明、国际竞争力力低、优秀数字产品凤毛麟角。

以上出版业供给侧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传统出版社的产品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二、工匠精神是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雷军曾在演讲中说过,小米要用工匠精神,做极致的产品,做感动人心的“新国货”。在国家推动的制造业供给侧改革中,“工匠精神”是核心,只有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品牌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品牌才能走向世界。而对于出版业来说,更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倡导对细节和完美的无限追求,出版更多的文化精品。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的作者、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力量。他说:“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美国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这个伟大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1]”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在《从文化角度解读“工匠精神”》一文中对工匠精神作了比较深入的阐释。他认为,既然谈到了“精神”,它就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

出版的使命是传承文化,出版人的任务就是用知识改变世人。出版人是文化生产的组织者、文化产品的鉴定者、人类智慧的传播者、精神气候的营造者,更需要倡导、践行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要求出版企业真正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编辑是读者的代表,是一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台湾出版专家周浩正先生曾说“编辑和读者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他们是对立的两边:制售方与购阅方;一方面又得并肩而立。编辑甚或更谦卑些,去多理解读者的饥渴、不便与需求,否则聆听不到他们的心弦之音。[2]”出版策划要深入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爱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按照读者的需要全心全意地生产好书。endprint

唯有以极致精神调研市场,将读者的阅读体验放在第一位,才能避免在选题上拍脑袋、盲目上品种上规模、生产很多市场不需要的图书,才能真正优化选题结构、真正策划出品牌产品和精品。这样,在面对纸张、印刷、版税、仓储物流、人员等各项成本的不断上升时,出版机构只有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才能提高议价能力,毕竟好内容是根本。

(二)工匠精神要求出版企业对产品质量精心打磨

图书质量不高,其实是编辑含量的严重匮乏。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认为“那些得到读者和市场认可的读物,一定是编辑含量高的。”“提高编辑含量是出版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出版企业应该通过调整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让编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内容资源的编辑加工上去。不在提高编辑质量上下真功夫的出版企业,也许能得到短期的商业效应,但长期来看,读者永远是通过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来对出版企业产生判断和认同的。[3]”可以预见,在融合出版的背景下,劣品侥幸成功的机会很难再有,任何新规则的核心都是消费者,我们只有用极致的阅读体验去满足读者的期待。

推进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核心就是要出更多的精品图书。增加编辑含量,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编辑含量是指编辑主体在编辑工作中所投入的有效劳动量。这种劳动量的大小与出版物的质量成正相关。图书要出精品,除提高书稿质量之外,增加编辑工作中的劳动量即加大图书的编辑含量至關重要。加大出版工作中的编辑含量,包括加大图书选策划环节的编辑含量,加大组稿过程中的编辑含量,加大编辑工和校对中的编校含量以及加大装帧设计与印制过程中的编辑含量[4]。

笔者曾经参与的出版项目“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共17种18册,涵盖中外,既有引进版经典论著,还有国内学者的前沿成果,学科跨度极大,编辑难度非常大,但我们参与的每一个编辑,查工具书,查各种版本的相关著作,以过硬的编辑质量赢得了各位专家的认可。比如在编辑加工《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一书时,每一篇选入书中的文章我们都查了至少三个版本的同名文章,从中发现细微的差别,发现讹误,著名神话学研究专家马昌仪专门写信赞扬对我们提出的质疑问题。正因为如此精益求精,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在出版后荣获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有的品种至今仍在不断加印。

三、结 语

互联网诞生以来,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地影响乃至变革着我们的生活面貌。它浩浩荡荡、攻城掠地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所有传统产业。但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过剩的时代,用户的转移成本很低,只有好的体验才能黏住用户。互联网时代做出版,更需要极致思维和工匠精神,保持专注,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最终“止于至善”。

在出版企业,无论你是策划人还是文稿编辑加工人员,无论你是营销、印务人员还是管理、发行人员,我们都是知识的搬运工。出版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乃大势所趋,让我们回归初心,以工匠精神实现出版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效益,出精品,创品牌,以工匠精神突破自我,同心同德推动完成供给侧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亚力克·福奇,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 周浩正.优秀编辑的四门必修课[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3] 光明日报.出版业供给侧改革关键在提高编辑含量[N].2016-3-13.

[4] 王珮云主编.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