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内独立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浅论教师语言的提问以及反馈机制的使用现状与建议
2017-10-20孟文滔
孟文滔
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以及教师反馈机制的建立往往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三本独立院校以课堂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以及反馈机制的建立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先决条件。
關键词:教师话语;教师提问;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006-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02
作为一门国际性的通用语言,英语在当今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大学本科阶段,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信息,也可以提高其国际视野,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而在大学本科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英语教师本身的素养高低。
而在大学本科英语授课过程中,教师语言是组成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保证了教师本身的授课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的效率。在中国,英语教学以及语言习得多数来源于课堂中的教师指导及其监管。所以,学生与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以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关系,只有这样,英语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才会不断增加。
国外对教师语言反馈机制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Gaies(1979),Wesche(1985)两位学者提出。至上世纪80年代,Long(1981)和Ellis(1985)提出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的成败往往直接来源于教师本身的提问以及反馈机制的操作;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者亦会在习得过程中直接受到外语教师提问以及反馈机制的影响。国内外各大高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此项研究,使之日臻完善。
因此,如何有效地使用教师语言系统中的反馈机制系统无疑是国内独立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重点。
一、教师语言的理解
作为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语言作为目标语言,有传递课程内容和作为交际媒介的特性。英语教师可以使用其作为输出语言知识的资源,也可以将其用作指导语言交际和管理课堂活动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语言在师生互动,诸如语言重复、语言激励、语言刺激以及语言阐述过程中亦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课堂需要不一样的教学结构,对于教师语言来说,面对不同语言水平的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者,教师也应该根据其自身的语言水平做出相应的提问和对问题的反馈。在我国三本独立院校以教师语言输出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和教师语言的反馈无疑是检测教学活动的标准。师生活动是一种合作性的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提问和回答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性机制可以在多人组群间彼此交换各自的想法、感受以及意见。在此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语言的指引不断提高其语言存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师提问和教师语言的反馈性机制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师生间产生了语言交际活动,才会促进语言习得。在传统的语言习得过程中,外语教师常常仅仅依靠单方向的语言输出给予语言学习者所需要的外语学习内容。而教师提问环节以及教师的反馈性机制的产生促使语言学习者有机会去理解或者运用其习得的目标语言。另外,他们也会得到更多机会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
在外语课堂教学设置中,教师提问和反馈性机制是传统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中,教师往往充当引导者角色,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学习方向和学习意见。
二、语言学习中教师提问和反馈的重要性
(一)教师提问
作为教师课堂话语构成的重要一环,教师提问在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比重。因为,教师不仅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去掌控课堂话语,还可以通过调节言语的方式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对问题的设计。课堂问题的设计为互动教学环节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第二语言(外语)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话语交际常常来自于教师的问题。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课堂互动是教师提问的重要体现形式,而整个课堂互动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则是在于提问策略的使用。因此Ellis提出,教师的根本责任在于如何管理好课堂中师生的互动。Brown表示,教师提问有四大功能:第一,教师提问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参与课堂互动以及语言表达的机会。正确的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过程中。第二,教师提问可以鼓励学生持续性地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在跟随教师问题的同时,事实上也将问题看作研讨的契机。第三,教师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提问,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语言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语言知识的薄弱环节。第四,教师提问可以启发或者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养成。综上所述,教师提问的策略无疑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互动环节。自19世纪以来,教师提问策略一直是国外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而在中国,多数研究者仅仅将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教师提问的类型上,往往忽视了教师提问策略在外语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互动环节中的重要性。
根据教师提问策略的不同,研究者们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提问策略分类方式。例如,Barnes(1969)提出,教师的问题应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Long和Sato提出,教师提问的策略可以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两种。而Long更于早先提出,教师问题的策略取决于教学任务的选择。至1988年,Tharp&Gallimore两位学者提出教师问题应该分为辅助式提问和评论性提问。而Krashen(2006)则强调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的重要性。其中,展示性问题和分析性问题是目前第二语言(外语)习得界较为普遍的提问策略分类方式。分析性问题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指明教师提问的不确定性。它要求学生在第二语言(外语)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更加自主和自由地思考;它也强调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更多的课堂互动。而展示性问题则具有识别或者区分问题和答案的特征,学生不需要过多思考,因为在此提问策略下,学生的答案或者语言表达会随着问题的不断产生而被不断修正。它强调的是学生把握基础和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endprint
而在第二语言(外语)课堂中,上述两类问题的使用频率也是各国学者争论的重点。Barnes(1969)指出对中学教师而言,展示性问题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大部分比重。他主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鼓励学生与课堂互动为主,而不是简单输出现有的知识体系。另一些学者也对此深表认同。Long&Sato(1983)在对比了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者(NNS)和目的语国家与英语本国人(NS)在课堂中师生的信息交互,以及检验了ESL课堂中不同的问题的功能和方式以后,他们发现在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课堂中,展示性问题使用的频率远远超过了分析性问题使用的频率。
因此,为了使学生在外语课堂,特别是大学英语课堂上获得更多交流和互动,教师可以减少展示性问题的使用频率而提高分析性问题的使用频率。Robinson(2006)表示,分析性问题能够提高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习得。Nunan(1987)的研究则表示,当教师在使用分析性问题提问策略时,学生会使用更复杂的语言体系和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语言结构去参与课堂互动及讨论。
(二)教师反馈
反馈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语言表现的反应,也是组成教师语言的重要一环。如果教师忽略或者不重视反馈的话,学生会无法找到学习语言的正确方式。反馈会让语言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自我语言输出的结果以及发现未来语言学习的方向。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研究目前多数集中在两个方面:辨别区分反馈的功能以及纠错性反馈的应用。教师反馈应当从以下几点分类: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是将教师反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现报以积极主动地回应;而消极反馈则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语言输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答以及错误语言输出做出相应的评价,可以被看作纠错性反馈。Corder(1967)将教师反馈分为评论性反馈和话语型反馈。评论性反馈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给予的答案的语言形式做出相应的评价;而话语型反馈则指的是教师仅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所给予的答案的内容做出相应性的评价。
纠错性反馈,无疑是在外语教学课堂或者EFL课堂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而诸多学者亦对纠错性反馈的运用问题争论不休。Krashen(2006)指出,纠正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会使语言学习者产生“自我防卫”的学习状态,即无法保证一定程度的语言输出频率,进而会忽视完整语言结构以及语言形式。事实上,教师不断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去纠正语言学习者的错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进程。与之相对应的观点则认为,纠正错误可以帮助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比正确的语言形式和经验型语言形式的不同,从而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当然无论基于何种理论,纠正学生在语言输出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应当由教师的教学内容、错误的性质、教学目标中的语言层次以及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而决定。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清晰的纠错性反馈在某种程度上比学生习得语言形式更为重要。而在语义中心导向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明确的纠错性反馈回避交际活动来得更加有意义。
在外语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必然会遭遇到例如发音、拼写、语法、单词、语言结构以及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错误,这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其主要原因来源于外语学习机制本身,特别是习得者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母语与中介语相互转换过程中容易产生此类问题。在以考试为导向的中国外语教育体系之下,许多外语教师对于外语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往往采取一经发现错误就必须及时修正的教学态度,以保证外语习得者在各层次的外语考试中可以取得良好的分数。然而事实上,对待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正确态度恰恰与之相反。根据现代语言教学以及习得理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不断地以修正错误的方式去指导语言学习者会对其语言形式以及语言理解能力产生一定的障碍。相反,教师应该以积极的姿态去接受语言习得者在语言习得各个阶段中所产生的不同种类的错误。根据S.P.Corder(1967)的错误分析研究方法,在辨别不同错误种类的同时,亦需要辨别错误产生的位置和错誤产生的方式。教师在不断纠正外语习得者语言错误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对外语习得者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产生一定的打击和抑制作用。与之相反,教师应当着眼于使外语习得者循序渐进地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沟通的技巧。总而言之,教师应当适当性地容忍语言习得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从而帮助他们可以渐渐地摆脱其在母语与中介语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错误,让他们可以摆脱大量训练和练习所带来的负面学习情绪,最终使得语言习得者可以真正掌握语言,提高语言水平,增强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且逐渐消除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
三、改进措施
(一)增加更多的有效提问
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课堂提问取决于教师提问的质量与提问的水准。好的课堂问题应包含三个方面:复习回顾,理解句意和阐述重点。除要关注问题本身以外,课堂提问环节中问题类型的安排分布也应当是外语教师所关注的一个重点。其问题类型和顺序一般可以做以下排布:引导型问题,分析性问题,逻辑性问题,归纳型问题,挖掘型问题,评价性问题等。而其问题的内容不应单一,需要着眼多样化问题的设计。课堂提问可以使外语习得者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学习到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而有效提问也可以被视作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课堂有效信息交流互换的一大过程。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或者问题设计的过程中,交际形式是外语教师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教师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其主动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帮助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扎实的师生关系。当然,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例如在设计安排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课堂容量、教学时间、学生语言水平等诸多制约因素的限制,不可能给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学习机制的反思与启示。外语教师有目的地使用有效提问去指导和引导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其语言水平。endprint
(二)增加更多的积极性反馈
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或者语言习得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奖励和鼓励。积极性反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如果一个学生或者外语习得者所给出的答案并不正确或者并不完整,外语教师应当使用适当的方法去判断学生的回答而不是立刻给予消极性的反馈。因为消极性的反馈往往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到羞耻,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无疑是对学生外语学习非常不利的。
四、结语
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功的标志来源于教师语言中的提问以及反馈机制的建立,它们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目标语言的理解接纳程度,也可以丰富教师本身的语言以及教学水准。中国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教学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目标语的接纳效率,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将外语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等,这些问题无疑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Brown,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Oxford Press,2002.
[2] Corder,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170.
[3] Gaies,S.J. The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classroom process[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9.
[4] Krashen,S.D. Applications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to the classroom[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5] Long,M.H. 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1.
[6] Ellis, Rod. Input and 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Applied Linguistic,1985(8):95-110.
[7] Wesche,M.B.&Read,D. Foreigner talks in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A].MA:Newbury House,1985.
[ 責任编辑 林 娜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