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规范化管理
2017-10-20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473000张映爽
河南省南阳市眼科医院(473000)张映爽
人体眼部结构精细,手术对精密度要求高,如出现失误,容易导致安全隐患发生,对患者视力造成威胁[1]。有研究证明,将规范化管理用于眼科手术室,对手术护理安全隐患出现几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2]。本文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眼科手术患者作为样本,分析了眼科手术室潜在护理安全隐患及规范化管理问题,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眼科手术患者作为样本,以43例为一组,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个组别。性别:实验组女性25例,男性18例;对照组女性23例,男性20例。年龄:实验组患者年龄19~56岁,平均年龄(54.24±10.98)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55.09±11.26)岁。手术情况:实验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3例,眼科外伤手术10例,斜视矫正术10例;对照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20例,眼科外伤手术9例,斜视矫正术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情况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参与规范化管理。实验组患者采取规范化管理及护理方法护理:①护理人员技能培训。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对眼科手术护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培养其法律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确保护理整体水平提升[3]。②落实责任制,组成不同护理小组,每一小组民主选出负责人,对整个小组的护理情况负责,出现问题及时追究责任。小组与小组间互相监督,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认真性,避免安全隐患出现。③改革医疗制度。在坚持卫计委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规定与要求的基础上,综合本院当前医疗现状,改革传统制度,提高制度的可行性。④加强对手术室护理的重视。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做好护理工作。术前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焦虑情绪,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术中确保器械已消毒,严密观察患者体征,提出应急措施,避免术中出现风险。术后从合理饮食、运动与给药等角度入手,提高护理水平,降低安全隐患发生几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安全隐患发生情况包括术中仪器无法正常工作(仪器隐患)、人工晶体度数核对错误(数据隐患)、血压升高、术后感染四项指标。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项指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问卷共100分。非常满意:9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79~9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 统计学指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数据,以P<0.05为准,判断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安全隐患发生几率 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见附表1:观察附表1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4.66%;对照组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为13.95%。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更低。
2.2 护理满意度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见附表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67%;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04%。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
附表1 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几率
附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3 结论
规范化管理要求从更新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等角度入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在要求护理人员互相监督的基础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针对专业护理技能以及法律知识等,对护理人员加以培训,切实提高其护理水平[4]。此外,护理人员需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落实到工作中,站在患者的立场考虑问题,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与人格,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以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水平[5-8]。
本研究发现,将规范化管理用于眼科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几率(4.66%)更低,患者护理满意度(97.67%)更高。
综上所述,应将规范化管理用于眼科手术室护理中,以降低安全隐患发生几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为患者手术以及康复打造良好的环境,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医院形象,确保患者能够更快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