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17-10-20张广明刘廷辉胡丽杰刘向雨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赤芍芍药

张广明 刘廷辉 胡丽杰 刘向雨

(赤城县农牧局 河北 赤城 075500)

赤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张广明 刘廷辉 胡丽杰 刘向雨

(赤城县农牧局 河北 赤城 075500)

赤芍别名将离、犁食、离草、婪尾春等,为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目,毛茛科,芍药属,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前者主产内蒙古、辽宁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川赤芍主产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地。四川部分地区称蓝草科鸡屎藤的根为骚赤芍;江西个别地区称萝摩科朱砂藤的根为赤芍等,科属差异甚大,所含成分不同,均应视为伪品。

赤芍于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研究证明,赤芍具有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抗凝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脏和肝脏、抗肿瘤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等。

近年来,在赤芍规范化栽培技术、适宜收获期、加工方法等方面研究取得进展,如赤芍种子适时采收及播种技术,可以保证赤芍出苗率及品质。研究赤芍优质种源选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及创新初加工技术,仍是今后栽培研究的主要方向。

1 形态特征

1.1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赤芍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叶柄长达9cm,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偏斜,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两面无毛,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近革质。花两性,数朵生茎顶和叶腋,直径7~12cm;苞片4~5,披针形,大小不等;萼片4,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5cm,宽1~1.7cm,绿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长3.5~6cm,宽1.5~4.5cm,白色,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花丝长7~12mm,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离生,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长2.5~3cm,直径1.2~1.5cm,先端具椽,花期5~6月,果期6~8月。

1.2 川赤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20cm。根圆柱形,单一或分歧,直径1.5~2m。茎直立,有粗而钝的棱,无毛。叶互生;叶柄长3~9m;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片轮廓呈宽卵形,长7.5~20cm;小叶成羽状分裂,裂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宽4~16mm,先端渐尖,全缘,上面深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绿色,无毛,叶脉明显。花两性,2~4朵,生茎顶端和叶腋,常仅1朵开放,直径4.2~10cm;苞片2~3,披针形,长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宽卵形,长1.7m,宽1~1.4cm,绿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长2.3~4cm,宽1.5~3cm,紫红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花丝长5~10mm,花药黄色;花盘肉质,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离生,密被黄色绒毛,柱头宿存。蓇葖果长1~2cm,密被黄色绒毛,成熟果实开裂,常反卷。花期5~6月,果期7~8月。

2 生物学特性

2.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1 海拔高度。野生芍药多集中生长于北方海拔500~1500m之间的山地和草原。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及草原草甸土。常见于山坡、沟旁、阔叶杂木林下、林缘和灌丛间,或草木繁茂的固定沙丘及典型草原的天然植物群落中。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海拔3000~3500m的山原和峡谷地。土壤多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深山高原地区的植被较好,因而形成了川赤芍生长的适宜区。

2.1.2 温度。赤芍是典型的温带植物,适宜温暖气候条件,在年均温14.5℃、7月均温27.8℃条件下生长良好。赤芍耐热又耐寒,可耐受的夏季最高温度为42.1℃,冬季可耐-46.5℃的低温,在我国北方可露地栽培越冬。

2.1.3 光照。赤芍喜光照,其植株在一年当中随着气候节律的变化,而产生生长期和休眠期的交替变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阶段和生长期的光照阶段最为关健。芍药的春化阶段,要求0℃低温、经过40d左右才能完成。然后混合芽方可萌动生长。芍药属长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长日照下发育开花,混合芽萌发后,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叶不开花或开花异常。

2.1.4 水分。赤芍适宜湿润的气候条件,耐干旱不需多灌溉,但若缺水则花朵瘦小、花色不艳。对植株生长发育不利。

2.1.5 土壤。赤芍是深根系作物,要求土层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在粘土和沙土中生长较差,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土壤含氮量不宜过高,以防止枝叶徒长,生长期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使枝叶生长。

2.2 生长发育特性。赤芍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秋季采种后1周内进行播种,当年生根,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翌春破土出苗。赤芍是宿根。每年3月萌发出土,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花期5月,果期6~8月,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

3 栽培技术

3.1 育苗

3.1.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沙土水浇地。耕翻以秋季为好,深度30~45cm,结合深翻亩施腐熟细碎的圈肥3000kg以上,或生物有机肥400~500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kg加4kg辛硫磷颗粒混匀后施用。春季将土壤耙细整平,做宽1.5m、高15~20cm的畦,畦间距35cm。

3.1.2 播种。当年9月中下旬用刚采下的成熟种子进行条播,方法是顺畦面方向开5~7cm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覆土5cm左右,稍镇压。播种后用微喷带进行喷灌,20cm土层浇透即可,以保证种子发芽水分。播种盖土后可喷施乙草胺封闭除草剂,播种第一年不出苗,所以有草时候可以喷施百草枯、农达等,但是喷施百草枯一定要在表土稍干,喷施后24h不下雨条件下使用。

3.1.3 播后管理。越冬前在畦面铺2~3cm厚圈肥或土杂肥,以保安全越冬。第2年4月开始出苗,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期间做好中耕除草工作,苗高10cm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预防病害。5~6月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kg一次,越冬前最好上盖厩肥。第3年春季作种苗进行移栽。

3.1.4 起苗。第3年4月中下旬起苗。面积小可人工起苗,面积大时也可用机械收,先割去地上枯茎,再用药材收刨机起苗,抖去泥土,剔除有病斑、分杈和机械破损的种苗。起获的种苗按长短进行分类,并打成小捆备栽。如果不能立即移栽,可选通风阴凉干燥处,用潮湿的河沙层积贮藏。选择根条形、无分杈、光滑无病斑、无锈病、无机械损伤的做种苗。

3.2 移栽

3.2.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整地前灌一次透水,土壤耕翻30cm左右,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或生物有机肥400~500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kg加4kg辛硫磷颗粒混匀后施用,整平耙细。

3.2.2 定植。华北地区4月初~5月上旬可进行栽种,人工栽植方法:按行距50cm、株距30cm,两人配合栽植,一人用铁锹深入土壤,然后向前轻推下锹把,留出一个可以放进苗的缝隙,另一人把苗头朝上将苗竖立放入缝隙中,深度以芽头到土面5cm为宜,抽出铁锹,合拢缝隙,并用脚踩实。

3.2.3 定植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定植后,头两年幼苗矮小,如不及时除草易成草荒。栽后一般半个月左右红芽露出,应立即中耕除草,此时的赤芍根纤细,扎根不深,不宜深锄。5月、6月各中耕除草1次。以后每年视情况进行中耕除草2~3次。②培土、灌溉:每年入冬前在清理枯枝残叶的同时,应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也应适当培土抗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灌溉。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③摘蕾:现蕾后及时摘除花蕾,集中养分供根部生长发育。留种的植株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使种子充实饱满。④间作:栽后当年和第2年可适当在赤芍空间栽种红小豆、大豆、芝麻等,以降低夏季地表温度,又能收获粮食。⑤追肥:第一年施基肥以外,在7月份每亩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kg。以后每年7月中旬追施复合肥1次,每年喷施根茎药材专用叶面肥4~5次。

4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采用化学防治,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GB/T8321.1~7,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品种,收获前30d停止使用,农药的混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

4.1 病害。芍药常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炭疽病等。

4.1.1 芍药白粉病。①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均可产生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后逐渐扩大可连片呈边缘不明显的白粉斑,甚至布满整叶。后期叶片两面及叶柄、茎秆都可受害,产生有污白色霉斑,并散生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②发病特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或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初侵染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可频繁再侵染。一般在6月初、气温20℃以上为初发期,随着气温的升高,7、8月份为盛发期。液态水存在不利于发病,但土壤缺水或灌水过量、氮肥过多、枝叶生长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利于发病。③防治方法:秋末及时将地上部分剪除并清理烧毁,花后及时疏枝,剪除残花,发病较轻时及时摘除病叶并烧毁,保持田园卫生。

4.1.2 芍药锈病。①症状:以为害叶片为主,受害叶片正面初期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黄绿色小点,叶背相应部位产生黄褐色夏孢子堆。后期病斑灰褐色,产生褐色冬孢子堆。严重发病可造成叶片早期大量枯死。②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或冬孢子堆在寄主病组织上越冬。次年5月上旬开始发病,并产生夏孢子不断侵染蔓延。后期形成冬孢子萌发后可侵染松属植物。③防治措施:及时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在园圃周围避免以松属植物作为隔离树种或周围杜绝种植该种植物。

4.1.3 芍药灰霉病。①症状:茎、叶、花均可受害,一般花后发生严重。叶尖、叶缘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褐色、紫褐色至灰色,不规则轮纹状。潮湿时,叶背具灰色霉层。茎部病斑梭形,紫褐色;花部受害易变褐软腐,造成花瓣腐烂,引起植株顶枝枯萎等。若茎、叶、花三部位同时发病,可致芍药严重减产,甚至绝收。②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分生孢子在土壤及病组织或粪肥中越冬,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及灌溉水、田间操作等途径传播、侵染与危害,具有多次再侵染。环境条件适宜易造成病害流行,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一年具有春、秋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为3~4月和9~10月,气温达8℃~23℃、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发病。偏施氮肥、排水不良、光照不足及连作地块可加重灰霉病发生。③防治方法:搞好田园卫生。植物生长期及时剪除发病株枝叶与花朵,秋后剪除并及时清理枯枝、落叶、败花及杂草等。加强水肥管理,合理施肥,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选择砂壤土栽培,适量浇水,避免渍水,防止烂根;选育无病壮苗。选择生长健壮、无病的母株作分株繁殖植物。合理密植。植株需合理密植,加强修剪,改善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率。

4.1.4 芍药炭疽病。①症状。以危害叶片为主,叶柄及茎均可受害。叶片病斑初为长圆形,后扩大成黑褐色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表面略下陷。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出现粉红色黏稠孢子堆,严重时病叶下垂。茎部发病与叶片相似,严重时会引起倒伏。②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或病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寄主进行危害,具有多次再侵染。在8~9月份高温多雨时发病严重。③防治措施:搞好田园卫生。病害流行期及时摘除发病组织,秋冬季节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数量及来源。

4.2 虫害。主要有蚜虫类、叶螨类、蝼蛄类、小地老虎、蛴螬类、金针虫等为害根部。防治方法:可用锌硫磷2kg/667m2,制成毒土,结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杀。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有性繁殖的赤芍4~5年收获。用芽头繁殖的3~4年收获。8~9月份采挖,不宜过早或过迟,否则会影响产量和质量。方法:选择晴天,先将地上茎叶割去,挖出根部。将根茎部分带芽切下,再分成小块作为栽植用的种栽,放入室内或窖内用沙子埋上,保管。根另行加工成商品。

5.2 加工。赤芍根挖出后,应尽快洗去根及根茎上附着的泥土等杂质,切下芍根进一步加工。可采用不锈钢网筐人工流水冲洗方法或者采用高压水枪清洗。并人工挑除夹杂于其中的枯枝,并剔除破损、虫害、腐烂变质的部分。去掉根茎及须根等杂质,切去头尾,修平。经修剪好的芍根,理直弯曲,进行晾晒或烘至半干,按大小捆成小把,以免干后弯曲。之后晒或烘至足干,贮于通风干燥阴凉处,防虫蛀霉变即可。

[1]夏静.朱砂叶螨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比较 [J].农技服务,2009,26(8):77~79.

[2]耿艳秋,王一杰,孙庆田.朱砂叶螨发生及综合防治 [J].北方园艺,2006(6):173.

[3]王少丽,张友军,徐宝云,等.朱砂叶螨对不同蔬菜寄主的取食选择性 [J].环境昆虫学报,2011,33(3): 315~320.

[4]高九思,韩立新,宋小希,等.怀地黄朱砂叶蜻发生危害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七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赤芍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赤芍治疗COPD的作用机制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呼伦贝尔野生赤芍资源科学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赤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
赤芍相关药对配伍比例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新疆赤芍
芍药为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