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2017-10-20高文环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对折折纸分母

高文环

(河北省任丘市苟各庄镇一街小学 河北 任丘 062550)

例谈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高文环

(河北省任丘市苟各庄镇一街小学 河北 任丘 062550)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验证的能力是难能可贵的。笔者在此结合冀教版小学数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片段就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验证的能力谈一些体会。

1 案例背景与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让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 教学片段

师(示范):现在摆在同学面前有4个分数,看看它们的分母有什么不同?再看看分子又有什么不同?数字大小不等?注意观察,是否发现其他分数具有上述特点吗?下面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请每位同学们准备好一张正方形纸。

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是如何进行操作的,然后,请同学们仿照做,边做,边思考,发现了什么?学生操作,老师现场指导,发现不对,要求学生纠正。师:下面请同学们说说,本操作暗示着什么?学生间讨论。师:有哪位同学发言?当纸一直折下去跟分数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生:对折为1/2,再对折又是原来的1/2。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最后推断出结果。师:大家通过折纸可发现只要不断地折下去,因为每次都是对折,所以结果用分数表示就是原来的1/2。折后的分数是否相等?正确吗?不正确?为什么?师:同学们,请问两个同学用同样大的正方形对折,当他们对折的次数相同时,各自所得出的分数是否相等?生:只要对折次数相同;结果分数相等。师:能告诉我,上面的结果是哪位同学首先发现的?通过折纸发现的吗?你怎么想的?生:老师,我是通过折纸时发现他们之间变化是有规律的。师:如果同学们将折纸重新打开,你们又可发现什么规律?跟折纸时有什么不同?生:打开一次,则分母缩小一倍。师:下面告诉同学一个数学规律:只要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或者)乘以相同的数,不会影响分数大小。……

3 案例分析及反思

3.1 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根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求,教师有义务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因为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定位是组织和推进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因教师数学知识丰富全面,课前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课堂上要尽可能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数学课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独立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索活动,从阅读课文开始,对课文中提出的规律,同学们一道进行分析,交流,最终获得结果,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课中,要引导学生先看图对分数的概念有个初步印象,然后,阅读课文,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折纸操作,注意折纸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折纸感觉其与分数的联系,适时对不同的分数分类,抓住时机教师课堂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关注分子和分母,让同学们了解当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某个相同的数其结果不变。引导学生将结论延伸到其他分数是否可行?再引导学动手操作,通过折纸来探索其中的规律。反复观察,反复操作,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得益彰。教师设问,学生操作,层层深入,经学生自己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3.2 问题设计要精巧,引导学生操作要到位。师: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哪位同学发现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现的?能说明一下吗?生:我们是通过折纸过程中感悟出来的;从折纸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折纸游戏虽然十分简单,但学生通过折纸会慢慢体会出其中的道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就能悟出其规律。由于同学们亲自操作,印象深刻。通过折纸游戏,我们感悟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不难,由于亲自操作推导出来的结果,大家坚信不疑,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后续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先做折纸操作,然后引导同学找到规律,最后,提醒同学们注意关键点,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今后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

猜你喜欢

对折折纸分母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对折十次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买一送一”不等于“打对折”
折纸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折纸
折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