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2017-10-20
前沿
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新品种“H16”来袭
本刊讯(记者:王雯慧)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创新团队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品种“H16”。
芝麻是我国传统的优质油料作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芝麻素、植物甾醇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长期以来,我国芝麻主要用于小磨香油、芝麻酱、脱皮芝麻等食品加工,深受大众喜爱。近年来,油料所芝麻与特色油料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加大特异资源发掘和材料创新力度,不断拓展芝麻新功能,利用发掘的紫花黑芝麻资源“武宁黑”为母本,与引进的美国资源“me den”杂交,历时五年左右,选育出我国首个紫花观赏型芝麻新品种“H16”。
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张秀荣研究员告诉记者,“H16”可作为观食两用,该品种株型较紧凑、花色深紫鲜艳、花序密生,花期长达30天左右,可以在花盆和庭院栽植,在园林绿化、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品种结的籽粒种皮乌黑,产量较高,还可兼做黑芝麻品种用于食品和保健品加工,是兼具观赏和食用价值的优质芝麻品种。
俄罗斯采用“绿色化学”从白桦树皮中提取药用原料
本刊讯(编辑:王雯慧)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采用“绿色化学”技术研发出从白桦树皮提取白桦脂醇的新型工艺方法,所研发的技术具有生态性、节能性、产品纯度高的特点。相应成果刊登在《西伯利亚学报》上。
就其工艺原理,所研发的工艺技术为萃取方法,但其萃取剂不是传统工艺方法所采用的酒精,而是醋酸类“绿色萃取液”。萃取液采用可再生原料制备,具有成本低廉、无毒性、可生物降解的特点,而工艺过程则具有低能耗及萃取液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由此整个生产过程具有生态安全性的特点,向“绿色化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工艺消除了白桦脂醇溶解度低对提取过程的不利影响,具有非常高的产出率。工艺过程中萃取剂损耗低,并可循环使用,对原材料的杂质含量无特殊要求,而提取的产品具有极高的纯度。研究所将进一步研发“绿色萃取液”,提高其萃取性能,在此基础上完善萃取、加工处理工艺,为科研和市场提供更加符合要求的医药原料。
白桦脂醇为白桦树皮的提取物,是一种已知的具有抗感染、抗肿瘤、抗病毒病菌效果的药用原材料,并且最新研究发现这种物质还具有抗艾滋病活性。
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林业及食品工业废料综合利用方面的研发工作,获得了系列药用提取物。该所曾从野浆果废料中提取出三萜酸类及纯熊果酸,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此类物质具有抗真菌和抗感染药性。该所与韩国相关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冷杉树皮提取物三萜酸的药性,研究发现,所提取的三萜酸可通过阻止糖类进入血液对α-葡萄糖苷酶(二型糖尿病的酶)发挥抑制作用。该所曾从针叶林树皮中提取了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在此基础上会同西伯利亚分院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研发出具有抗病效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水牛所开启奶水牛基因组选育研究的“大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牛研究所梁贤威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奶水牛遗传改良关键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应用”通过验收,这表明我国奶水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是水牛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又一项代表性成果。
该项目围绕我国
奶水牛产业育种领域共性的关键问题,与意大利农业经济委员会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引进意大利水牛SNP90K芯片技术和评估、沼泽型水牛高通量测序、中国奶水牛SNP200K芯片研发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系列研究,经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研发了一款高密度的通用型奶水牛SNP200K芯片;筛选出了一批显著影响奶水牛产奶性状的SNP标记;构建了一套奶水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并应用该技术初步在养殖示范区开展了高产奶水牛核心群的选择,这对解决我国当前产业面临的种源匮乏以及产奶量低的问题,迅速增加良种奶水牛存栏量,加快水牛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项目的合作,以此为契机于2015年10月建立了中意水牛联合研究中心,推进我国在水牛科技国际合作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开展水牛遗传改良研究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该研究取得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奶水牛选育初步进入了现代分子育种的新时代,开启了奶水牛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的“大门”,并对我国奶水牛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进一步加强奶水牛基础数据库建设。(来源:农科院网站)
我科学家解析杂交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
本刊讯(编辑:王雯慧)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杨仕华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课题组和上海师范大学黄学辉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应用多套群体解析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遗传基础”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该研究解析了我国当前杂交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学基础。
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解析是当前水稻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水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基因发掘已有一些相关报道,但这两种性状在杂交稻中的遗传基础尚不明晰。研究人员在前期完成水稻产量杂种优势遗传解析的基础上,考察了涵盖籼籼交和籼粳交在内的17套代表性F2群体的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解析了杂交稻粒型和垩白性状的分子基础及其各显著位点的遗传效应,同时建立了基于基因型的水稻品质表型的预测模型。该研究对于发掘优异基因资源和水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高效分子育种具有积极意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项目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