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理气剂课堂教学研究
2017-10-19程芬
程芬
[摘 要]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中药组成部分。因此,方剂学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背诵方歌,更重要的是要学生认真学习方剂的立法组方和配伍理论,掌握中医遣方用药的基本技能,为灵活运用方剂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方剂学;理气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1-0146-0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理气剂在《方剂学》(主编:李冀,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第十二章,根据我校中药学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本专业方剂学共安排56个学时,本次课4个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理气剂的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及行气和降气的代表方剂。
(二)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理气剂的概念、适应症、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药物组成主治、功用、方解、特点和临床运用。(2)熟悉柴胡疏肝汤、枳实消痞丸、四磨汤、旋覆代赭汤的组成、主治、功用、方解、组方特点。(3)自学了解金铃子散、暖肝煎、丁香柿蒂汤的组成、主治、功用。
(三)能力培养目标
(1)能初步运用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处理相应的病证;(2)能流利背诵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方歌。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是本专业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的组成、主治、功用、方解、组方特点和临床运用。难点:(1)越鞠丸治六郁,方中没有治痰郁的药,如何治疗痰郁。(2)从组方用药分析苏子降气汤所治的上实下虚证,方中肉桂、当归的配伍意义。
二、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提问检测法
在方剂学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以理解为基础,背诵、熟记一定数量的方剂歌诀,对重点掌握和理解方剂组成、运用及变化规律,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背诵方歌必须强调持之以恒,反复朗读、吟诵,循序渐进,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基本上每堂新课之前,会随机点名3~5个学生来背诵方歌,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
2.同药异方比较法
方剂学除了教会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剂外,还应引领学生在方剂制方原理、配伍特色等的分析过程中,对已学方剂进行回顾、归纳,进行对比学习,加深理解。比如,在此次的教学内容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川芎在越鞠丸中应用的意义,还要让其理解川芎在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生化汤等不同方剂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对本方的理解,又能加强其对前面已学方剂的理解。
3.对比分析归纳法
本章位于方剂学的中间部分,属第十二章,前面已经学习了很多方剂,因此在讲解某些方剂的组成、主治、功用时,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方剂。如,同样是治喘证、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的主治证有何不同,临床上如何应用。
4.课后小结法
本章内容学习完成后,对重点的方剂要再一次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就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本节课通过一个病例引入新课,针对病人的表现,要求学生归纳病变证型,然后进行讨论,阐述辩证要点,引入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1.课题引入
教师提出一个病例,演示疾病的表现,如咳嗽、腹痛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下面所要讲述的方剂。
2.课程设计
针对症状表现,要求学生给出治疗的方法。如咳嗽,需要止咳药,止咳药都有哪些,引导學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识,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针对问题,结合已学内容,分析辩证要点,针对每种病证表现,用哪一味药材治疗,推导出当天所学习的新内容,教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
3.实施反馈
课堂反馈,迁移知识。结合身边的病例,让学生分析有关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加深学生对具体方剂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之间分组讨论具体病证,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三、板书设计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将黑板分为三部分,病因写在左侧,证治机理写在中间,配伍意义写在右边,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四、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方剂学中理气剂这节内容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补益剂知识,并与理气剂的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前后知识能够连贯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且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楠,盖玉梅.试述理气剂的主要组方配伍方法[J].光明中医,2008(4).
[2]文跃强,刘兴隆,贾波,等.应用框架理论研究方剂的理论框架浅析[J].四川中医,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