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如何设计“走心”的作品
2017-10-19王煜新
王煜新
[摘 要] 国内很多场馆设计不尽如人意。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游阅经历,从“展品”“空间”“细部设置”这三点入手,浅谈如何改进博物馆的设计,给观众留下一种“动人”“关怀”具有“生命感”的“走心”体验。
[关 键 词] 博物馆设计;展品设计;空间设计;细部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4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100-02
中国近几年大力兴建博物馆,一座座新馆如雨后春笋般树立在神州大地。各地博物馆的主题也从过去历史性、纪念性题材为主,渐渐增加反映地方文脉、行业文化的专门场馆。同时,非国家级项目,如地方性、私营性类型的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场馆主题也越加丰富,博物馆类型多元化,服务受众面也随之不断扩大。但是规模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博物馆质量的提高。作者从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目前新建博物馆质量良莠不齐,参观后感觉展览内容不切主题,展陈手法不尽理想,与周边发达地区的场馆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在分析这些差距时,作者发现很大程度上和设计有关。可以说,由于设计师规划方案之初,不带着一种“走心设计”或“人文关怀”的观念与目标来从事设计活动,导致后期哪怕施工方“用心补救”,仍旧无法呈现一个“动人心魄”和“感性丰富”的场馆。在此,笔者依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阅览经历,从三個细节入手,浅谈如何改进博物馆设计,如何塑造“走心”的作品。
细节一:“动人”的展品设计
“动人”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打动人心”。作者认为博物馆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不是“画蛇添足”的装饰设计,不是“哗众取宠”的建筑外观,而应该是精益求精的展品陈列。展品的质量决定参观者的整体参观感受,以及对该馆观后总体印象优劣的评判。简单试想,如果一个博物馆中的展品粗制滥造,残缺不全,或是寥寥无几,哪怕展示手法花样再多,装饰工程再华美精致,观众在参观后脑袋里除了“空洞,无聊”等,只会有更多的负面感受。
回想起作者力行实践的这几年中,曾多次赴国外参观,回到国内后总结,一定会对异国的某些场馆感受深刻,也曾反省自己是否只是贪图新鲜,被新事物吸引,但是细想起来,国外场馆也有好坏之分,真正能让作者记忆犹新的场馆,无非就是那些展品工艺细节到位,体现创作者用心设计的几所。场景展示精致,工艺精湛,形态丰富。而国内某些场馆,缺少展品,追求视听刺激,几个片段过看后留不下太多余味与记忆。
话说回来,“动心”的设计应该体现在展品细节的对待上。以笔者的观点看来,创意可以平凡,但展出的展品一定要给人以“技术与工艺”精湛的感受,其中匠心独具与一丝不苟的精神一定要在展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某科学博物馆中的部分展品,其中的人物沙盘,设计场面逼真,细节精道,人物做出的姿态惟妙惟肖,从整个场景来看,蜡制的人物神情呼应,动静有致,仿佛是时间凝固的场景。又如,在另一处展示古今几代人进化过程中面部区别的展品中,其一半展示骨骼,结合另一半展示面部特写,这样的手法展示既科学明晰,又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而且精彩纷呈。
同样,在目前国内新建博物馆中也有如此案例,如作者参与设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生存策略”展项,其设想之初就是为了直观地展现自然风貌,最大限度地展现真实的时空场景,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动物生命中精彩的瞬间。试想观众看见这样的展品,何尝不会“动心”,何尝不会对展馆做出正面评价和赞赏。当然有这样“动心”品质的展品,在国内尚无多数,更多的则是我们习以常见的以“粗放式”态度所做出的展品,其成果也不禁令人汗颜。
细节二:有“关怀”的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何谈“关怀”?此处作者要说的是在空间设计中,安排“活动与休息”的区域应该多考虑观众的体力和参观节奏。合理设置休息场所,参观过程要设置得“合乎情理”,要有“情感关怀”。
国内目前落成的博物馆体量越来越大,尤其在上海區域的如“航海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一个场馆动辄数万平方米。这对参观者完整地观看场馆是一次莫大的体力考验,更别提对需要照顾的老幼观众和特殊群体参观者。对此,笔者也提出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应保持同情心、同理心,合理布置展线,增加休憩空间,以改善参观博物馆变成了“体力考验”状态的设计弊陋。
其实,回忆作者曾游历的博物馆,一般都会被其繁复夸张的展品数量所惊吓,在此类体量巨大无比的博物馆中,哪怕花上一个整天时间游览其中,也很难看完全馆内所有藏品。但是身在此类巨型场馆中,观览过程却不会感到疲惫不堪,很大原因就是这些空间的设计布局里,间歇性地设置有休息场所。这样使观众在每看完两三个展厅后都有地方驻足休息,补充体力。有些场所甚至提供茶水服务,设有儿童设施以及互动设施等。这些休憩点的细节设置,体现了“情感”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方案考虑之初即对观众“关怀”的用心。
博物馆说到底不是仓库空间,展品摆设和保存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教育和参观,博物馆是人需要在其中活动的空间,所以设计之初既是对“物”的设计,又是对人在空间里参观行为的设计。设计师多“走心”,多体会参观者的心情,多观察参观者的活动特性,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关怀”的情感。以这种“情感关怀”来指导场馆空间的设计,观展舒适的设计作品也就更容易产生。
细节三:具有“生命感”的细部设计
我们常常把活着的人或物称为是“有生命”的。生命即有开始、有过程、有结束。博物馆设计中的“生命感”何从体现?笔者在这里举一个观展细节,每到一个场馆的门厅和入口处,必然设置一个自助的印章服务,而且每个场馆印章各具特色,精美非凡。在这里,中国观众无论如何都会想起《西游记》中唐三藏每经过一个关隘都要索取官印证明,每一个印章,都是一段生命旅程的证明。同样在此,这个印章也是给参观博物馆观众自己观展旅程的纪念。或许这里是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或是观看展览开始时的一种标记形式。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细节设置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比喻和强调,更具仪式感地强调展览从何处开始,从何处结束,是一段“生命感”的旅程。
当然,强烈的具有“生命感”的设计不止如此,诸如展示过程中纷繁多样的展示形式,结尾处纪念品的设计等,时时刻刻无不在强调参观场馆是一场约会 “生命”,体验“生命感”的过程。
如何塑造“走心”的博物馆作品,相信是每一位热爱博物馆设计的从业人员工作中无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动人”“关怀”和“生命感”三点简述也只是作者在近期的思考和心得。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文化多样,中国的博物馆理应更加丰富繁荣,但是优质的场馆设计需要每一位中国设计师敬业思考,努力研究,更需要有追求细节完美的意识和匠心。倘若每位从业者抱有这种坚持,不久之后神州大地上一定会出现更加优秀,甚至名扬世界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