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7-10-19杨晶
杨晶
[摘 要]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该课程还是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汽车电子基础理论、汽车电修技能的重要途径。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以及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专业特色,将创新教育融入《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同时,还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 键 词] 高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4-0070-01
近几年,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步入黄金时期,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汽车类专业,并将《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汽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技术、车联网技术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汽车类专业学生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该课程在汽车专业建设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本文结合我院的专业特色,针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提出了“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考核手段进行了改革。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授课方式陈旧
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高职院校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与时俱进,仍然重理论而轻实践,或者是实习实训教学依附于理论课程;不能将创新教育融入该课程,不注重先进教学工具的使用,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也多为演示性实验,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二)实习实训环节缺失
职业教育发展多年以来,高职院校对专业基础课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停留在实习实训数据统计是否完整、合理,实习实训内容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实习实训报告格式是否正确等方面,并没有把考核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和动手能力上去。同时,实习实训课程的课时比重在实际上课中与教学计划上有严重出入。
(三)缺乏创新教育
作为近几年才开设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较少,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自主型实习实训和综合型实习实训,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导致专业基础课知识掌握不牢固,影响后期的专业课学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教学模式“一体化”
我院汽车工程系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开设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把那些具有相同的、共性的原理知识,与实践课程内容重新融合。打破以往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实习实训分开进行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有机地整合成一体。在汽车工程系专门配置“一体化教室”,集理论授课、多媒体教学、实习实训为一体,采用教师边讲授、学生边操作的授课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在授课时间内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及其相关应用。
例如,在讲授继电器、接触器章节的时候,由于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我们将相关实习实训结合起来,教师在“一体化教室”先讲授相关理论,学生在听完理论讲授的时候即可在“一体化教室”动手操作进行实习实训,进行实习报告和实训总结。
通過一体化教学,不仅可以将理论知识授课与相关实习实训同时进行,而且,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的职业类学生,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过程“一体化”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实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对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环节。根据我院自身的专业特色和授课内容的特点,将演示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相互渗透融合,交互应用于该课程的讲授。
(三)教学考核“一体化”
教学考核是一门课程在期末授课结束时,对该课程的总结和评价。《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采取的教学考核一体化,不仅仅是通过试卷、作业等传统方式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考核,对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评估是该课程教学考核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将该课程的理论测试成绩和实际操作考核评分通过权重系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得出总评成绩。理论测试与传统的考试相同,采用卷面考试得出分数;实际操作考核评分主要通过实习实训的过程考核,根据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正确与否进行评分。
总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为我院其他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为重点,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探索课程的改革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荣,田光达.实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顧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 2007(2).
[3]左铁镛.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4]莫惠林,杨近,娄斌超.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