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廉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7-10-19张晓臣
【摘要】高校廉政教育建设是高校防腐败建设的重要方式,探索构建高等学校廉政教育体系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科学有效地预防腐败,有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培养优秀人才。在构建廉政教育体系结构中要依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分别构建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三个方位的廉政教育系统,从而形成了高校“三位一体”的廉政教育体系,构筑高校防腐拒变的坚固壁垒。
【关键词】高校;廉政教育;预防腐败;三位一体;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逐步迈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共中央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中,将“深化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放在科学有效预防腐败的首位[1],凸显了党风廉政教育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雄厚的智力资源。这种资源既既是一种优势,更是一种责任:高校应当在包含党风廉政建设在内的各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开篇即指出“全面推进体现高等学校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战略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2]。综上所述,对高等学校廉政教育工作的探索有助于推动高等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科学有效地预防腐败,这对于高等学校逐步建立完整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完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高等学校惩治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一、开展高校廉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一)高校廉政教育内涵与拓展
在以往的高校廉政教育研究中,一些研究人员将内容侧重于大学生廉政教育方面,并由此来界定高校廉政教育的内涵,认为高校廉政教育的目标是针对在校生的廉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预防性教育体系。随着新时期高校预防腐败工作的推进,高校腐败呈现出“集体腐败”等新特点[3],腐败主体既有党员领导干部,也有普通教师,甚至在学生干部群体中也存在腐败现象。许多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对高校廉政教育内涵进行拓展的必要性,全面的高校廉政教育应当将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和大学生等高校主要群体全部涵盖在内。因此,本文将高校廉政教育界定为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对高校党员干部、教师和学生进行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等廉政理论和文化的教育。通过廉政教育的开展,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不想腐败,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
(二)开展高校廉政教育的意义
1.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构建高校预防腐败体系的首要环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从源头上进行改造,才能真正的预防腐败[4]。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廉政教育体系作为依托。腐败行为的发生源自腐败的思想毒瘤对党员干部的侵蚀。在科学预防腐败的“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有效机制建设中,廉政教育是促使党员干部“不想腐”的关键。只有通过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水平,清除腐败的思想毒瘤,才能从思想源头上让党员干部在行为上不腐败。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5]。中共教育部党组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在廉政教育上“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三严三实”的要求,构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纪律教育为核心、警示教育为特色、廉政文化为引领的党风廉政教育工作格局”[2]。这也充分表明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构建高校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范和清除高校党员干部思想上的腐败毒瘤、预防腐败行为的产生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途径
师德师风是高校的灵魂[6]。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风范的重要途径。缺失清廉这一必要素质,教师队伍便难以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反而会通过不良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对广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开展廉政教育,能够使高校教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文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日常教学和科研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杜绝违规和违法行为的发生,做到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3.开展高校廉政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在高校学习的时期,正是青年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7]。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廉政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刻认识腐败的危害,从而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具备抵御腐败的免疫力。2007年,教育部已经出台《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应该组织大学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8]。在2015年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中要求“大力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9]。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对在高校开展廉政建设以及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视,在高校全面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也是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品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廉政教育体系
高校中不同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所面临的廉政风险各不相同,因此在开展廉政教育时应注重不同教育对象的差别,针对教育对象思维特点和廉政风险的不同来开展廉政教育,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的廉政教育体系。依据受众的岗位不同,可以把高校廉政教育的对象划分为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大学生。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是高校的行政管理者,在高校人事安排、財务管理、教学管理、物资采购、校办产业、招生就业等方面容易发生腐败行为,高校教师则在教学考核、科研项目申请、学术成果发表评奖等方面面临着廉政风险,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干部的腐败行为倾向主要在评优评奖、就业升学等方面。高校中这三类群体的思维特点也不尽相同,党员领导干部和教师思维方式已成熟,权力观和价值观已经确立,对惩治腐败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廉政素养相对较高。而大学生思维尚未成熟,价值观和权力观还在形成中,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识。
根据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思维特点、职责要求以及所面临的廉政风险的不同,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不同的廉政教育系统,进而形成“三位一体”的高校廉政教育体系。
(一)高校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系统
高校领导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的最前线,廉政风险高。高校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是高校廉政教育的关键和核心[10]。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将廉政教育贯穿在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培养、选拔等各个环节。党校是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廉政教育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的作用。高校党校应定期为领导干部開展廉政专题讲座和报告。高校党委可以成立廉政学习小组,每年定期开展廉政理论的专题讨论学习。结合中央和教育部的领导干部培训计划,制定学校的领导干部廉政培训计划,逐步实现对全体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教育培训。而对廉政风险较高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应重点进行廉政和法律培训教育。在后备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拔过程中,学校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对后备领导干部应开展专门的廉政风险防范教育,以及反腐败法规、政策、文件的学习活动。高校纪委定期对高校领导干部开展高校腐败案例分析、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等专题廉政教育活动。这样形成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校、组织人事部门、纪委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高校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系统,为预防领导干部腐败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
(二)高校教师廉政教育系统
高校教师的廉政教育应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通过系统地廉政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学术道德水平,从而形成优良的师德教风。高校教师的廉政教育要从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开始,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职称晋升、科研项目评审等教学、科研工作全程。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应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等法规和文件的学习纳入到新教师的入职培训中,并开展廉洁从教的先进典型报告,使得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备廉洁从教的基本素养。在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中,高校教务处和学院应开展规范教学的培训,防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违规行为的发生。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评审开展之前,要对教师进行学术道德的教育和考核,严格惩治学术腐败行为,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对学术腐败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杜绝在职称晋升科研项目评审过程中的违法腐败行为,促使教师通过不断的学术创新,来提高学术水平,进而获得相应职称和科研项目。
(三)高校学生廉政教育系统
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也是廉政教育重要的对象。高校学生的廉政教育不应单纯以课堂教学的传统方式进行,而应该以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校的纪委书记可以在校园内采用“廉政公开交流日”的形式,与对廉政政策、反腐败工作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交流加强学生对廉政政策法规的认识。高校团委可以举办廉政典型人物的报告会,通过优秀廉政人物的宣讲和报告使得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树立廉洁工作的意识。在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参观当地的廉政教育基地或腐败人员集中关押的监狱,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坚定学生的信念,防范腐败思想的滋生,从而树立依法用权、廉洁从政的正确观念。高校纪委还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来开展宣传和教育,如廉政文化日、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法律周等主题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让学生将廉政意识逐渐内化到自身的行为规范中,形成廉洁自律的学习风气。
三、结语
高校党风廉政教育是高校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第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三类廉政教育群体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廉政风险。因此依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分别构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三个方位的廉政教育系统,而这三个廉政教育系统又统一于高校党委的领导下,从而形成了高校“三位一体”的廉政教育体系,最终通过高校廉政教育构筑高校防腐拒变的坚固堡垒。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Z]. 2013-12-25.
[2]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Z]. 2014-10-17.
[3] 张勇. 校地协同视角下的高校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构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 18(6):36-39.
[4] 李凡.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谈预防腐败工作重点[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34(7):37 -38.
[5] 邱若娟, 高广元, 马西平. 高校党风廉政教育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2):94-97.
[6] 娄淑华, 朱子娟, 于姗姗. 论高校师德师风塑造的理论与实践[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2):46-50.
[7] 王岚.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 山西财经大学, 2013.
[8] 中共教育部党组. 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Z]. 2007-3-30.
[9] 中共教育部党组.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5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Z]. 2015-4-16.
[10] 刘文生. 浅谈推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6(1):98-101.
作者简介:张晓臣,男,1981-,大连海洋大学纪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大连海洋大学社科联立项重点课题《新时期高校廉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6xsklz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