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河道生态治理规划与设计
2017-10-19何静
何静
【摘要】在生态河道治理中,为更好地实现“治污、防洪、还生态、促发展”的目的,应当将“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树立牢固生态和谐理念,尽管我国城市有关部门在党和国家的生態环保政策引导下,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提高城市生态河道功能与环境双丰收、双效益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就围绕河道生态治理的规划与设计展开分析探讨,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河流综合整治的根本目的是是创造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谐共生的局面。基于此项目标,我们必须拿出“大规划、深治理”的决心,在规划中体现配套设施,下大力气来构筑城市的特色景观,因此不仅仅要求我们要做到“防洪、水清、岸洁、有绿”,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河流在改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与空间组织方面的潜在优势,达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赢目标,实现永续为人利用。只有做到这样,河道综合整治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成功。
1、河道生态治理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河湖水系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河湖水系治理规划必须统筹考虑到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治理标准、原则、方法。通过全流域的雨洪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源调度补给、水质净化等工程、非工程措施,实现对河湖水系的综合治理。
1.2多功能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河湖水系的功能越来越多元化,在治理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功能需求,不可片面强调防洪、排水等功能,忽略水系的生态功能,但也不可一味地强调生态维护,而降低了防洪、排水安全要求。两者要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进行河湖水系建设。
1.3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的,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认知自然。在水系的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亲水空间、水陆过渡带等,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河道生态治理规划的分析
河道治理规划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规划目标,科学的规划应为未来的规划更新提供空间,以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要做到以下几点:
2.1综合性
河道生态治理应在保证河道防洪、排涝、引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的需要,同时要兼顾亲水活动的安全。
2.2协调性
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生态景观要与周边景观相协调,注重沿线的整体风貌。
2.3自然性
坚持恢复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前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为主,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2.4经济性
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因地制宜、节能高效;统筹前后期建设管护,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费,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河道生态治理设计的分析
3.1因地制宜、生态护岸
生态护岸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和自净效应于一体,是生态河道治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护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1.1自然原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指只采用种植植被保护河岸、保持河岸的自然特征。
3.1.2自然型护岸
自然型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以增强河岸的抗冲刷能力。
3.1.3多自然型护岸
多自然型护岸是在自然型护岸的基础上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冲刷能力,能抵御更加猛烈的洪水。这也是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的生态护岸形势。
3.2亲水岸线设计
所谓的亲水岸线就是在确保河床滩地稳定、河道堤岸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河势,改变惯用的僵硬的岸线设计,以原有的河岸线为基础,打造多变的河底线和河岸线。
沿河建设生态景绿化工程,一般是以景观植物造景为主,充分利用现有植物资源,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合理、科学的对植物进行配置。同时,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3.2.1空间较窄,游人活动受到限制的地方,硬根据地势适当布置湿地公园、生态园林等景观,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的场地。
3.2.2空间较为宽阔的地方,应适当开辟浅河道,使游人更加容易进行亲水活动。
3.2.3小河道两侧用栈道或小桥连接,增加情趣。
3.2.4大桥两侧,可以设置迎宾园,烘托迎宾的热烈氛同。
4、河道管理的措施分析
4.1河道保洁措施
水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河道自然状况建议政府建立村组、乡镇、县区河道保洁专业化队伍,划分保洁责任区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保洁责任,负责责任区河道水面、堤岸、绿化带、景观设施的保洁和管护,城区则纳入城市园林、环卫管理,同时应接受河道管理机构的督查检查,以实现水面无垃圾、无漂浮物,水中无大面积水草,堤岸路面无垃圾和杂物,花草树木无枯死,公共设施无损坏的目标。保洁经费列入社会公益事业支出,由市县(区)两级财政纳入预算予以拨付。
4.2河道稽查措施
坚持河道管理稽查措施,及时发现、依法制止、严厉打击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建,危及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安全的河道违法行为和事件。以促进环保、环卫、园林、市政等部门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卫生保洁、堤岸绿化、涉河工程设施建筑物维护等,增强与河道管理机构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执法素质,还河道生命健康,还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建筑物一个安全运行的外在环境。
4.3水质监测措施
做好河道水质监测,促进村镇、城市截污工程建设,促使污水处理达标排放以补给河水,缩短河水置换周期,提高河水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生环境。合理设置河道取排水口,适时调度河水防止枯水期河水断流,准确测算河水纳污容量确定河道纳污标准,切合河道实际规划建设水功能区等。做好河势与涉河工程设施监测,为河道演变分析、涉河工程设计建设提供数据,为依法拆除河道违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提供依据,为河道采砂整治与采砂规划编制、涉河工程设施安全运行、防汛减灾等提供保障。
4.4做好安全检查
坚持河道护岸、堤防、涉河工程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拆除河道违法建筑、限期改建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涉河工程设施及建筑物,为河道安全度汛创造条件。坚持涉河工程项目建设安全检查,力求建设单位、施工企业按照涉河工程建设申报审批程序、技术标准、河道管理规定等进行施工建设,形成以堤防、护岸、涉河工程设施为中心的安全河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谓生态河道,不仅要有河流的传统功能,如: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河道的环境,提供怡人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我净化能力,确保河道中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
[2]钱德琳.生态之河理念及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水利,2013.
[3]钟云清.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与治理探讨[J].中国水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