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讨论式”问题的设计与时机安排探究

2017-10-19邓杨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语文教学

邓杨

【摘 要】语言活动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实现教学意图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小组讨论”是一项与“问题讨论”相关的“说”的语言活动。在此活动中,讨论的问题设计巧妙,讨论的时机安排合适,能够营造精彩的课堂氛围,获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讨论;问题设计;时机安排

“语文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实现教学意图,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展开,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阅读上,初中生要做到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小组讨论”实际上正是一种通过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有组织的、有碰撞的、有提升的高质量的说的学习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小组讨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它需要在恰当的时机设计能够挑起学生讨论热情与兴趣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提供对比,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展开讨论

在设计适合的讨论问题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对文本的特征及重难点有清晰的把握。同时,要能够充分认识学生总体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例如,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时,在同学们掌握了文章内容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解读小说的主题,他设计了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两种不同的译法,除了翻译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有一种为‘套中人,大家对比一下,哪种更好?”学生在对两个译本中的“装”字的讨论中,迅速地把握了小说深刻的主题: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沙皇专制制度将他装进去并毒害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小说的主题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理解,是本文的难点。黄厚江老师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提供两种译本的对比,高效地突破了难点。笔者执教的《旅鼠之谜》,同样采用了对比提问的方式,较好地突破了该文的难点。《旅鼠之谜》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本文记叙文与说明文杂交的跨文体的体式。为此,笔者提供了一份介绍旅鼠的纯粹的说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阅读课文与选取的材料时进行讨论,结果发现课文不仅有记叙文的六要素,也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学生懂得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但并不明确两种文体杂糅使用的类型,这类讨论活动的设计,不但指向教学目标,同时也符合学生思维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二、制造话题,在学生产生分歧时展开讨论

当讨论的话题具有张力、多向并且复杂时,学生能够产生发散性思维,然后作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回答,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不同的意见,进而产生分歧,为了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赞同,学生会努力组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表达交流。黄厚江老师在教作文课《写出特别之处背后的故事》时,就巧妙地设计了几个讨论话题:《雪地贺卡》在写了两次贺卡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写贺卡呢?这个话题一经抛出,有的说要写,有的说不要。“那如果不写贺卡,要写什么呢?”有的同学说两人见面,有的人说两人不见面。分歧来了,学生自然要调动起自己的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这时候的讨论便能让学生来想、让学生来说,以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讨论主题:五柳先生是不是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呢?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这是一部历史性自传;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毕竟文中的五柳先生只是一个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往往都带有一定的虚构性;也有人说既是,又不是。显然,这样的讨论主题是非常成功的,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样的,讨论若被用在学生产生分歧的地方,问题在内容上就有了一定的价值,还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成长需求,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文本的认识进一步升华。

三、博引资料,在需要拓展教学容量时展开讨论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是整个教学进程的中心,教师的教学行为,其着重点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借用或者穿插别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借此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拓展教学的容量,正符合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需要。黄厚江老师教学《给我的孩子们》时,有一个环节是,给学生读三位父亲在读了本文之后,写的感想,然后让学生讨论三位父亲对一个人保持童心各有什么看法。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童心”的现实涵义,还拓展了教学的空间,扩大了教学的容量,在这种开放性的论题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引爆和开发。在教学《敬畏自然》一文时,笔者也旁征其他相关资料,然后提问学生:“文章作者严春友认为要‘敬畏自然,而周国平教授却在他的杂文《我们都是幸存者》中又提出要顺应自然,也有作家认为我们应该在自然面前有所作为,要驳‘人要敬畏自然,那么你的看法呢?”多种观点的集合,多种材料的论证,学生打开思维,通过思辨,去多方面辨识,多层次论证,从而获得自己的观点。类似这样的开放性的论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在有组织的交流碰撞中获得提升即可。

四、结合生活,在学生经验储备丰富时展开讨论

联系生活的实际,来设计讨论主题,一方面,调动起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让讨论的内容更有现实意义,正好同语文的人文性特征相契合。例如,有位教师在长沙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他面对着一群当地的孩子,先以对橘子洲进行介绍作为讨论的话题来引入课文的讲解,不仅与课文的联系密切相关,又贴近本地学生的实际。学生在长沙的时间长,对橘子洲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导入环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讨论的积极性。如果换作别地的学生,对橘子洲一无所知或缺乏了解,讨论也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没有了根据,也就没有了讨论的基础。又如,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暨新教材使用会议”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王君老师在教学作文《张扬语言的个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个性的语言及其不同的效果,她展示了几幅公厕内提醒来人如厕后冲水的标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请高抬贵手”“举手之劳,予人方便”“方便了,就给我点赞吧”。然后让大家来讨论,说一说哪一个提示语更好。这样的教学,紧贴学生的生活,学生经验丰富。相比较,若是比较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笔下的托尔斯泰的个性语言,那就是难题,非学生的知识经验所能驾驭,也就失去了探讨的激情。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对话、评价正是其课堂中心作用的体现,因而小组讨论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当然,本文旨在探讨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安排恰当的时机,让学生在集体对话与思维碰撞的互动下,共生共长。但是完整的小组讨论,除了学生各自“花开数朵”,互相欣赏之外,要打造“春色满堂”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也至关重要,还有讨论的形式,教师引导的过程以及讨论后的评价反馈结果等,这些都还需要做深入的探究。只有完善整套小组讨论的流程,小组讨论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厚江.预约课堂的精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蒯正聰.“问答”,还是“讨论”——讨论教学方法运用摭谈[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09).

[3]王丽娜.语文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6).

[4]何燕.中师语文讨论课的教学价值与实践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语文教学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