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展现共同体学习特征的实践与思考
2017-10-19刘丹
刘丹
【摘要】学习共同体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灵活生动的氛围中尝到学会知识的喜悦。数学教学是学生和老师交换思维方式的过程,缺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就很难顺利进行。在学习共同体中,合作性的教与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及口头表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共同体;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73-02
学习共同体我们已经实行两年了,从原来的排斥,到走进共同体摸索、探索,到现在尝到甜头,我是真心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共同体的课堂就是要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走向书本,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一、数学教学的目的
有很多关于数学学习目的的不同说法,有的人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也有的人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这样的人会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数学的重点。还有的人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拥有一个数学家的视角,学他们如何看待和解决问题。再有的人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自身的理性化思维。但是数学教学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这就说明数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本身,更应该培养孩子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第二个境界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第三个境界是“学生带着问题走向书本”。而我们的学习共同体是让我们梦寐以求的走向第三境界!
二、“学习共同体”在数学课堂的作用
(一)学习共同体走向书本,书本走向心灵
学习共同体走进学生心理世界,追求人文合一,引领学生面对课本,化繁为简,让书中各种数学信息与学生融为一体。从上个学期开始,我们开始指导孩子们做好预习工作。这个学期第一堂课,我就以学生的身份和孩子们一道与课本对话:
1.预习时要先看课题思考:今天学习的课题生活中有遇到吗?它与我们之前学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把这些思考记录在课本上;
2.书中小精灵的话思考后也可记录在课本上;
3.预习中讲究方法:(1)读画书中题目的关键信息。(2)针对信息提出问题。(3)尝试做题,课本上的例题做法先遮起来,自己思考做一遍,能做出与课本不一样的方法更好,在做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可以是自己不会的看不明白的问题记录,第二天上课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是自己已经会的收获或要提醒大家的重难点。(4)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书本上的“做一做”的题目。(5)汇报预习:第二天的教学中我们就让学生汇报预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而后引导学生互动、辩论、解答。这样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老师就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仅充当一个推动者,学生之间两两互动,静静思考、讨论,接着是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本节课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课前要求学生按上述方法预习,教学时学生按预习要求,提出: 1、什么是平均数?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平均数的作用)3、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教师第一时间表扬孩子勇于提出自己的不解,提示遇到问题可以回到书本,看看书本上是怎样讲的,再四人小组间展开讨论,解决疑难。
题目是这样的:有四位同学进行保龄球比赛。
小红击中:14 (个) 小明击中:12(个) 小华击中:11(个) 小林击中:15(个)。
求:平均每人击倒几个?
我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天心说:“我可以用先和后分的方法,求出每人击中了13个瓶子”。
伟鹏提出质疑:“那这13个瓶子是代表小红击中的还是小明击中的个数?”
陈欣马上解答:“不,这13个瓶子不代表小红击中的个数,也不代表小明击中收集的个数,它是代表这个小组平均击中了13个瓶子”。
可妤补充到:“这个平均击中的13个瓶子,并不是真的,可以用移多补少,把小红的移给小明,那么小红小明都有13个了。”
伟鹏马上回答到:“我知道了,小红并不是真的把瓶子移给小明,而是借给他的,有借有换。”
天心补充到:“那这个先和后分也不是真的在平均分,而是在假假平均分,可见平均数它实际上是一个假假的数。”
小组成员兴奋的达成一致: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二)从现象到本质,从学会到会学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互动过多,会喧宾夺主,生生互动才是课堂文化的主旋律。所以,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展示、学生点评、学生讲解、学生质疑、学生分析、学生归纳、学生追问、学生提升、学生拓展、学生演示、学生练习、学生讨论、学生表演、学生繪制、学生争辩、学生互助、学生探究……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将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自由、学习的快乐、学习的空间,都真正还给了学生。
在一次的练习课上,题目是在○里填上>,<或=。
120×20○12×200 500×10○10×550。
16×400○210×4 19×300○30×180。
教学时,我告诉孩子们,不计算,四人小组讨论下,怎么比较大小。讨论后第一个汇报的是子农:“在120×20○12×200中,我把左边的120×20的120的0转移到20的后面,就变成12×200和右边是一样的所以填=”我马上抓住:“刚才子农用了一个词你们听到了吗?”孩子们叫了起来:“转移,好棒哦!太秒了!”子农听后无比自豪!第二题陈懿回答:“500×10○10×550”这题中找到相同的一个因数10,左边有500个10,右边是550个10,550个10大于500个10。”在这两题的影响下,激发了全班孩子们的思维,一个个孩子的眼神都亮了。争先恐后的回答:第三题“16×400○210×4”艺宁回答:“我用上子农的转移办法,把16×400中400的两个0转移到16的后面,变成1600×4。”这时马上就孩子么追问,你转移的目的是什么?“和刚才陈懿说的转移后找到一个相同的因数4,就变成1600个4和210个4,一下就比出大小了”全场欢呼起来迎来第四题的精彩“19×300○30×180”子恒说:“我也是用子农转移的办法把30×180中,180的0转移到30后面变成,300×18,转移后就变成300个19和300个18做比较”嘉鑫回答:“我还能把19×300中的300的0转移到19后面去,变成1900×3,把30×180中30的0转移到180后面,变成1800×3,就变成了1800个3和1900个3做比较。”昊阳也有了想法“我把19×300中300的一个0转移到19后面,变成190×30,就变成180个30和190个30做比较”。
三、总结
挖掘问题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思想、规律、方法、技巧等。让学生真正得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因交流而提升、因碰撞而感悟、因竞争而进取、因自主而创新。
参考文献
[1]曹一鸣.数学课堂教学实证系列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