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6例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疗效评估关系的分析

2017-10-19张洋付艳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8期

张洋 付艳君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的相关实验室指标、血小板有效输注及无效输注后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评价提供更多客观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186例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输注前和输注后的PLT、CCI、MPV、PDW、PCT, 观察输注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110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 输注后CCI为9333, 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升高。7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 输注后CCI<4500, 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降低。结论 血小板输注有效时, 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输注前增高。血小板输注无效时, 血小板相关参数比输注前降低。此结果可为血小板输注后疗效评价提供新的实验室客观依据。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有效;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8.048

随着成分输血的不断深入推广使用, 血小板输注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血小板输注是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各种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即治疗性输注与预防性输注, 但由于血小板表面存在众多复杂的血型抗原, 包括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以及相关抗原(HLA-A、B)位点和ABO抗原。通常输血、妊娠或骨髓移植等免疫因素或其他因素免疫刺激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是造成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 但非免疫因素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热、感染、脓毒血症、严重出血、脾大、异基因移植、输血前血小板储存不佳、静脉使用两性霉素B、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以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上述诸原因给血小板疗效评价带来一定困难[1-4]。为此作者对186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检测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 并观察血小板输注有效和无效与相关参数的关系, 为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评价提供相应的实验室客观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输注血小板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 2 实验方法 输注前采取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液2 ml, 血小板输注后24 h采取EDTA-K2抗凝血液2 ml, 标本用专用血细胞混匀器混匀, 于10 min~2 h内检测PLT、MPV、PDW、PCT, 并计算CCI。所有标本均由专业护士采集送检。

1. 3 仪器与试剂 仪器:Mindray半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试剂:全部使用该仪器公司生产的配套试剂, 且均在有效期内。

1. 4 质量保证

1. 4. 1 仪器的质量保证 为了做好本次项目研究, 保证血小板及相关参数的检测结果准确, 作者对Mindray半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全面的调试和保养, 避免系统误差, 每天对高、中、低的定值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 并参加黑龙江省临床血液室间质控活动, 并常规进行室内质控, 如果PLT及相关参数在控, 再对输注血小板前后的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并记录结果。

1. 4. 2 单采血小板的质量保证 所有的血小板均由牡丹江市中心血站提供, 并且都是保存期为5 d的新鲜单采血小板, 并以全过程冷链(22±2)℃震荡条件下保存及运输[5]。

2 结果

2. 1 血小板输注有效患者各血小板相关参数均值变化 110例

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 输注后CCI为9333, 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升高。见表1。

2. 2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各血小板相关参数均值变化

76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 输注后CCI<4500, PLT、MPV、PDW、PCT均值均较输注前降低。见表2。

3 讨论

3. 1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 根据输血指南进行相关血小板输注后的临床疗效评价, 血小板输注效果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评价和实验室评价两方面指标:实验室评价包括PLT和CCI。CCI的计算方式=[输注后的PLT(μl)-输注前PLT(μl)]×

1011×体表面积(m2)÷输入的血小板总数(1011), 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的数量为:(2.5~3.0)×1011。结果判定:输注后1 h CCI<7500, 24 h CCI<4500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6]。

3. 2 根据2012年陈竺部长新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的法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 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

3. 3 按照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的要求, 许多因素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因此需进行正确评價。用于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评价输注的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就是止血效果, 应观察、比较输注前后出血速度、程度的变化;而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应确认不会产生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校正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7]。

3. 4 为寻找更多的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的客观实验指标, 作者观察并计算本院186例包括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后的患者的CCI及血小板输注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并结合止血效果的情况, 总结出以下几点。

3. 4. 1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有效时, 除止血症状改善外, 输注后24 h PLT增高, CCI增高。endprint

3. 4. 2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时, 虽然不能观察到止血情况的改善情况, 只能根据血小板的数量及CCI的升高与减少来评价, 但是若PLT低下并伴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加的因素尤其是感染、发热、败血症、抗凝剂治疗、凝血功能紊乱(如DIC)、肝衰竭、脾大等因素会使输注的血小板破坏和稀释性减少[8, 9], 因此, 对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靠CCI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还是有局限的, 从186例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PLT、血小板相关参数检测结果表明:输注有效时, 血小板相关参数均升高, 输注无效时PLT、CCI、MPV、PCT、PDW在原有的基础上均降低。

3. 4. 3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价是现代输血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2012年頒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10]。因此, 血小板输注既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又要及时注重血小板的输注前评估和输注后的疗效评价, 并且根据患者本身的主观症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输注目的等进行评估, 输注后1 h和24 h进行疗效评价, 评价时既要根据以往标准的主观症状和实验室的指标(包括止血的改善情况、血小板的数量和增高指数), 还应根据本论文检测的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估, 真正满足血小板输注的临床需要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紫敏, 梁萍, 祖亚钧, 等. 血小板输注疗效评估及与临床的关系.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9, 3(6):87-89.

[2] 马光丽, 方炳木, 曲志刚, 等.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10):1540-1542.

[3] 于洪敏, 刘凤华, 曹荣祎, 等.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6):651-652.

[4] 刘景汉, 林武存. 临床输血指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16-18.

[5] 施清蓉, 彭绍军, 何小英.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其配型的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关系的研究. 当代医学, 2014(6):87-88.

[6] 王嘉励, 叶欣, 邓晶, 等.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抗体监测及血小板配型的疗效评估. 中国输血杂志, 2015, 28(10):1238-1241.

[7] 曾惠琼, 曾德理, 张清.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血小板检测结果和分析. 中医学报, 2013, 23(B08):212-213.

[8] 王永欣, 赵瑛修, 黄延新. 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探讨.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17):2343-2344.

[9] 张斌. 100例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小板变化及输注疗效临床观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15):65-66.

[10] 王霞, 徐新, 张凯华, 等. 临床血小板输注135例疗效分析.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2):148.

[收稿日期:2017-0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