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课堂落实

2017-10-19曹菁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核心素养

曹菁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新阶段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的综合性的要求。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必须把落实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核心素养;聚焦课堂;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49-01

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作为学校,我们除了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内容和目标,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实。我认为,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落实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在学校教育中,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教学实践行为入手。教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培养的教师教学实践,才有助于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核心素養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教师教学行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学实践不能片面的理解成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在教育中无处不在,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大教育观,明确学校的一切工作、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培养人,都是教育。课堂、课间、课后、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只要在学校,教师就时时都有教学实践行为发生。

所以从教师教学实践中,去落实核心素养。我认为是最有效也是最有力的方式。

一、“在参与中求体验”的教学实践模式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然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反映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能够深入参与的机会很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坐别人的车和自己开车到一个陌生地方,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坐别人的车坐几次,再去仍不清楚道路怎么走;自己开车下次去基本能找得到道儿。什么原因呢?自己坐车不用关注过多,也就是说不用自己操心,看窗外风景也行,打个盹眯上一会儿也行。而开车呢,需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出不得差错,自然路也就容易记住。

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如果老师开着,让学生坐着。老师在费力用心的开着,学生却“舒服的享受着”,难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老师要学会让学生“吃苦”,让学生在课堂如同自己在开车,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和失误,让学生在课堂全神贯注。那么,下次再去这个“地方”,便会轻车熟路。

说我们的老师越俎代庖亦不为过,用“教”的方式代替了孩子“研究”的方式,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宝贵机会。老师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怕孩子“错”,孩子一错,既浪费时间,又走了弯路,认为增加了教学的成本。剥夺了孩子参与的权利和机会,就丧失了孩子在体验中感悟升华的机会。

对于“差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提出的“化错”教育,能够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的第一反应大概是,差错就是不正确。如果仅仅这样看待差错,那是不可能化错的。而华应龙认为差错是“就差一点,错了”。学生的差错往往都是如此。这一说法暗含的就是差错中有很多正确、积极的地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差错是其关于数学知识的自主的、大胆的、真实的、常常又是独特的建构、创造、迁移。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生的差错资源的多方面价值,培养学生直面错误、超越错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化错教育不是刻意安排,而是自然生成;不是纠错中之“错”,而是发现错中之“对”;不给学生带来消极感受,而使其获得思考之乐;不仅关注认知的发展,而且促进求真人格的形成。

因此,别的老师课堂上唯恐避之不及的教学“事故”成为他教学中的资源和财富,并化腐朽为神奇,变“事故”为“故事”;别的学生在上课时不敢开口,生怕说错话被同学嘲笑,他在课堂上却让学生感谢这些敢于出错的同学,正是这些差错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展”的教学实践模式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曾经听过这么一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是“8+6=?”,教师说“先把8分成4和4,然后用凑10法,用其中一个4和后面的6凑成10,然后再加上另个4,结果就出来了”。整个教室,所有的孩子都在用老师的这个方法去计算,结果是没错,但是我们看不见有哪一个孩子用了另一种算法。40个孩子整齐划一的计算格式、计算方法。结果出来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孩子的思维被禁锢了,果不其然,以后遇到加法,孩子们都是先去凑10,不管是9+2,还是6+3,孩子们都去分,然后去找能凑10的数字,当不能凑10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傻眼了。我们的老师郁闷了,“能凑10就凑,不能凑的不能乱凑啊,你怎么不动脑子啊?”你看,最终所有的错都是我们孩子来承担。老师就不反思下,自己的教学,给过孩子留有余地吗?留下一点让孩子自主发现的数学方法吗?老师这样统而划一的教学行为,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发展,那是纸上谈兵。

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形成了老师不说的不会!题目换几个数字,不会!

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我认为,帮助教师认识科学规律,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也不同步,“教育要“目中有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自主的发展,那是我们的责任。这个才是我们教育最应该具备的,最具有普遍价值的观点。

只有在专业上不断的帮助老师,让教师不断享受到专业的提升和成功的快乐,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中,去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小学阶段是终身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在路上”的教育,这条路,需要教师的引领,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保持“双基教学”合理的内核,一方面又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求体验,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让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高效。那么才有可能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核心素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文化构建路径探究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课堂文化的构建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