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文脉
2017-10-19彭匈
彭匈
公元前221年,嬴政扫平六国,即杜牧《阿房宫赋》所谓“六王毕,四海一”之后,又有两个大动作,北筑长城,南征五岭。郭沫若在兴安游灵渠后写下的一首诗中有此二句:“始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筑长城,抗击匈奴;派国尉屠睢将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秦戍五岭”的大幕于公元前218年拉开。结果血战三年未克,统帅屠睢亦被越民击杀。平乐银山岭战国墓曾出土一戈一矛,上有铭文,属秦军武器,证明此处发生过激战。公元前214年兴安灵渠修通,粮草兵员从湘江直入漓江,秦军势如破竹,克服岭南。桂林从此进入中原版图。
此后,漓江“挹中原之文化,揽南海之利权”,所谓“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他们尽管身份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到来,创造了极为灿烂的精神文化,使得桂林在相当长一段历史中,成为广西的文化中心。
桂林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叫始安。东晋葛洪《抱朴子》中记载了一位长寿老人的事,“廖扶,汉初始安县人,家有丹砂井,寿一百五十八岁”,并见证“一族百口饮之多寿”。丹砂井现存桂林永福。据说这是葛洪“求为勾漏令”,在北流炼丹未果,转道永福寻得丹砂井留下的文字。自葛洪《抱朴子》丹砂井文字甫一传世,便牢牢牵住了后世文人墨客的目光,王维诗曰:“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李白亦云:“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大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劲头。然而这些大多是想象中的事。而受葛洪炼丹求寿影响而留下了痕迹的,应是南宋绍定己丑年县令史渭刻于百寿岩中的巨型“寿”字,字高1.77米,宽1.48米。字为阳刻,整体间架为楷书,细看又蕴含多种笔意,起笔收笔皆为圆头小篆,其蚕头燕尾又为汉隶笔势,右下“寸”字的一点,露飞白,为章草。大“寿”之中,阴刻了一百个小“寿”字,字中有字,颇耐咀嚼。而倘若仅止于此,也还不算神奇,别处也有类似工艺品,它的珍贵在于字字皆有出处——每一字旁,均刻有一方印章,注明此字出自何處,可谓无一字无来历。选字下限为宋四家,有“蔡(襄)书”等,由宋上溯,则有唐“虞(世南)书”、唐“怀素”、晋王羲之“换鹅经”、秦“程邈”等,再往上,则为金文(商鼎、周鼎、汉鼎)、石鼓文、西夏台书、甲骨文等;再往上溯,深不可测,直可追溯到仓颉“观鸟兽之迹,初造书契”的时代甚至更远。遥想我们的祖先,观摩自然百态,用其象形以纪年记事,遂有火文、水文、树文、叶文、龙文、狮文、箭文、芝草文、星斗文、蝌蚪文、聚宝文等。细看“寿”字右下一点,内藏两个“寿”字,左边一个为聚宝文,笔画由象牙、犀角、龟板、珊瑚、玛瑙等构成,似可看出古代民族融合乃至中外文化交流之轨迹。
史籍记载,最早在桂林为官的文化人,是南朝的大文豪颜延之。颜延之的南来出任始安郡守,可以视为中原来到八桂大地的第一位文化使者。颜延之(384—456),字延年,琅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南北朝《宋书·颜延之传》称其“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他与当时的另一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齐名,并称“江左颜谢”。又与谢灵运、鲍照两人,合称“元嘉三大家”。钟荣《诗品》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缕金。”
到过桂林的人都知道,桂林市中心有一座卓然独立的山峰,叫作独秀峰。这座鼎鼎大名的独秀峰,原来并没有名字。颜延之有感于此山的卓尔不凡,兀然挺拔,一日灵感袭来,挥笔写下为它传神写照的不朽诗篇:“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把这名山的风姿神韵,写得栩栩如生。“嘉名之得,盖肇于此。”这也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描写桂林山水的诗篇。
独秀峰南麓有一山洞。洞内石窗、石床、石凳,皆自然天成。颜太守进入洞中,顿感“窗明几净”,加之清风徐来,精神大爽,便常在洞中读书。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桂州太守孙览,在旁刻下“颜公读书岩”五字。
至唐,桂林改称桂州。它的名气早已传入长安,不仅文人学士纷至沓来,而且杜甫、韩愈、白居易等大诗人并未到过桂林,受其美丽传说的感染,杜甫写下“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白居易写下“桂林无瘴气,柏暑有清风”;韩愈更是写了传诵千古的《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那是唐长庆二年(822)的一件盛事。大夫严谟要出发到南方的桂州任桂管观察史。当时的桂州管辖广西北部十几个县,治所就在桂林。给严大夫送行的人中,一位是吏部侍郎韩愈,一位水部员外郎张籍,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白居易,时任中书舍人。宴席上,大诗人们相约每人写一首诗,以送别严大夫到南方去做官。其中韩愈这首五律最为有名也传播得最广:“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这首五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对前人对南方的看法有着颠覆性的见解。古人提到五岭以南就十分郁闷并恐惧,他们普遍认为岭南乃十去九不还的蛮荒之域、烟瘴之地。谁知韩愈却把它写得十分美好,格外令人向往,远比羽化登仙还要令人羡慕。诗的第二个特点在于第一句“苍苍森八桂”开宗明义,将“八桂”这一美妙的地域名称引入他的诗行,从而引起世人的广泛注目。而“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至今仍然是描写桂林山水的最为传神的诗句。
与韩愈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于赴任柳州刺史途中,也曾在桂林小住。应桂林地方官员之约,写下了《桂州訾家洲亭记》,其中有“环山回江,夸奇竞秀”、“盖非桂山之灵,不足以瑰观”句。訾洲在著名的象鼻山对面,是一处平阔的洲渚。历代的有识之士都曾在这里发出过人生慨叹。其中最有名的是:“象鼻对訾洲,江水两边流;富贵无三代,清官难到头。”
说到唐代对桂林山水贡献甚大者,当数与柳宗元同时代的大诗人李渤。他于唐宝历元年(825)出任桂州刺史,兼桂管都防御观察使。当时,独秀峰、虞山等处,已成游览胜地。而隐山、南溪山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李渤的慧眼与魄力,它们才得以一展其绮丽的姿容,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奇美景观。
隐山位于桂林市西端,其峰峦奇异,洞穴多而奇诡,幽曲难测。李渤发现之后,极为兴奋,修路搭桥,还为洞穴一一取名,六洞分别名为北牖、南华、朝阳、夕阳、白雀、嘉莲。后又在此设置道观,遂使隐山成为一处道家文化圣地。如此盛事,好友吴武陵写了《新开隐山记》,韦宗卿写了《隐山六洞记》,对李渤不遗余力开发桂林风景资源,造福后人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评价。endprint
南溪山的发现及开发,李渤则撰写《南溪诗并序》以记之:“桂水过漓江,右汇阳江,又里余,得南溪口……右连幽墅,园田鸡犬,疑非人间……以溪在郡南,因目为南溪。”南溪山的名字,就是李渤取的。李渤开发南溪山,的确费尽心力,沿山凿石取道,建置亭阁,广植松竹,以宜游人。事后他写下一首长诗,前八句为“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岩泉孕灵秀,云烟粉崖壁。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窈窕去未穷,还徊势难极”。今天我们游览南溪山,当年李渤描写的景致仍历历在目。山峰险峻,气势非凡,山下小桥流水,极为雅致,尤其新雨过后,山峦映隐于岚气之中,如同鼓饱风力的巨帆迎面徐徐驶来,令人顿生奇幻之感。“南溪新霁”是今天游客最为喜爱的“桂林八景”之一。
至今,隐山和南溪山分别刻有李渤在桂林写下的三首诗,其中《留别南溪》诗云:“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刻于隐山北牖洞口的《留别隐山》诗云:“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李渤在桂林期间,还做了一件青史留名的事情。兴安的灵渠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凿成后,沟通长江珠江水系,在漕运及灌溉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到李渤出任桂州刺史时,这条世界上古老的运河已历千年。眼前的景况是,堤防尽坏,渠岸崩溃,河浅流细,行船困难。附近的青壮农民都被征为纤夫,造成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李渤见此,决心对灵渠“重为疏引,乃增旧迹,以利行舟”。李渤不辞辛劳,组织民夫,疏浚渠道,重修陡门,“以扼旁流,以级直注”,于是几近干涸的渠道,一时绿水悠悠,千年古灵渠又恢复了它的勃勃生机。为了解决行船和农田用水的矛盾,李渤还与灵渠两岸的农民约法三章,即夜晚用渠水灌田,白天保证行船。兴安百姓感恩戴德,在灵渠旁建四贤祠,祭祀历代对灵渠贡献卓著的大贤,他们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
至于晚唐,与桂林有关的,还有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位晚唐诗坛巨匠就是李商隐。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李商隐的同乡郑亚出任桂管观察使,早已厌倦了官场压抑空气的李商隐,毅然辞去朝中秘书省的职务,追随他的荥阳老乡郑亚来到桂林,做了郑亚的幕僚。
桂林如画的风光,清新的空气,使得诗人心情大好,灵感勃发。不久,他就写下了对桂林山水的总体印象:“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其意境不让韩愈。
李商隐在桂林的住所,就在独秀峰西侧,现已湮没不可考。有一天,雨后初晴,李商隐登楼赏景,诗兴迸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晚晴》一诗:“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显然,诗人的心情比较轻松,本是一番雨后即景,却信手而得佳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因其将大自然的诗意美与诗人心情的和谐关系,写得丝丝入扣,理趣盎然,遂成为千古吟唱的隽言佳句。另外,其代表作《贾生》也是在桂林所写。
次年,李商隐被郑亚派往昭州任代理昭州郡守。州就是今天的平乐。郑亚的权力仅可以任命代理郡守,干好了再申报朝廷予以转正。当时的昭州,腐败横行,民怨沸腾,百姓忍无可忍,聚众举事,当地官员竟然弃职而走,政局一时大乱。李商隐虽为一介书生,也是一个常怀济国平天下抱负的有识之士!于是临危受命,疾风劲草,急赴昭州任上。
李商隐来到昭州,一面收拾乱局惩治贪腐,一面关注民瘼发展生产,没过多久,昭州在他的治理下,经济有了起色,社会恢复了秩序。他的诗歌创作也有了新收获,写下了《昭州》和《异俗二首》等。其《昭州》所写当年昭州环境及民风,给人印象深刻:“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渡斗,猿上驿楼啼。绳烂金沙井,松干乳洞梯。乡音呼可骇,仍有酒如泥。”诗中提到的“金沙井”,近年也在平乐一建筑工地上发掘出来了。
李商隐的四首昭州所作,均收入《全唐诗》中。今天的平乐新区,建起了一座李商隐公园,供人参观凭吊并怀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近人吴迈有诗曰:“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阳朔,这座漓江边上的小城,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盛,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饱览了如画风光之后,常常会发出这样的设问:俗话说,山川秀丽,人物风流。这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出过什么名载史册的人物吗?
人们很快就会找到答案。清代诗人王维新写道:“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如此高的评价,他说的这位开风气之先的人是谁呢?这诗的题目便是《阳朔道中怀曹邺》。
曹邺,字邺之。桂林阳朔人。唐大中四年 (850)进士,仕至洋州刺史。在晚唐詩坛,曹邺是一位重要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相比之下,“就中邺才颖较胜”,曹邺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诗人。清人修编的《全唐诗》,乃唐代诗歌总集。其收入作者2200余人,共900卷,曹邺一人占两卷计108首。《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典籍中均有关于他的记载。曹邺之前,广西的文化人,鲜有见诸史册者。曹邺为广西、为他的家乡阳朔争了光彩。
与李商隐同处一个时代的曹邺,其诗风则与之截然不同。读过唐诗的人,很少有不知道曹邺这首《官仓鼠》的:“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把锋利的矛头直接投向了封建统治者。
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对家乡阳朔的深厚感情。唐大中四年,三十四岁的曹邺高中进士。兴奋之余,却是想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阳朔,立即提笔给老家故人写了一首《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诗人认为,像我们桂林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应该涌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曹邺的成功,对广西文人的确鼓舞很大,临桂人赵观文步其后尘,高中状元,整个广西的文化氛围,也改观甚大。
曹邺晚年被迫辞官归隐故里,常与鉴山寺僧人唱和,写下许多吟咏家乡的诗歌。如《东洲》:“江城隔水是东洲,浑是金鳌水上浮。万顷碧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又如《东郎山》:“东郎何事面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阳朔美景被他写得如此意境深远又美不胜收。endprint
阳朔县城北面天鹅山下,有一天然石岩,相传为曹邺少年时及辞归后的读书处。1985年新建亭廊围墙,增曹邺诗刻,并于石壁上镌刻明代大学者解缙的一首记游诗:“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
到了宋代,桂林历史文化进入鼎盛时期。北宋初年桂林恭城出了一位大清官,他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事迹,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瑶乡赤子、大宋开国时期的贤臣周渭。周渭官至朝廷监察御使,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与信任。同样也是监察御使的包拯将周渭视为前辈楷模。周渭一生以从政为主,间或也写些诗词。其中收入《全宋诗》的几首颇受后人称道。其七律《游兼山》云:“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泉飞石涧游魂冷,风捲松涛匹马嘶。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兼山在恭城县境内,又名银殿山,海拔1885米,是茶江的发源地,也是恭城第一高峰。恭城瑶乡人民一直纪念着这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古贤,并以出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名臣而深感荣耀。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恭城人民在城东建起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官居大宋监察御史的瑶乡赤子周渭。今天,周渭祠已列为国家级廉政基地。人们沿着红色旅游路线,来到这里,一则凭吊这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二则警醒自己不忘为官清正关爱百姓。
桂林龙隐洞的石壁上,有一方著名的石刻《龙图梅公五瘴说》。龙图梅公,则是两句诗“为有李梅双郡守,人间始觉重昭州”中说到的“梅”——宋代世称“梅公”的政治家、诗人梅挚。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出任昭州知州。当时他是从“人间天堂”苏杭来到人称“瘴海疠地”的昭州。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就盛传的“瘴气致死”一说,笔锋一转,直指官府弊政。指出官场上存在“五瘴”,乃为:“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梅公指出,官场五瘴,比之自然瘴气,其毒大有过之。他写道:“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殒。”后人把这篇《龙图梅公五瘴说》刻在桂林龙隐洞石壁之上。郭沫若先生有诗曰:“榕树楼头回壁深,梅公瘴说警人心。”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这篇精短政论视为“官家药石”。梅挚在昭州主政近四年,对平乐的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留下深刻印象。他以深厚的感情,写下了长律《昭潭十爱》,抒发他对平乐的士子、山水、道路、寺观、音乐、果酒等的毫无保留的挚爱与赞美。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大诗人张孝祥任静江(桂林)知府,写下了“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范成大在静江经略安抚使任上,两年间,他不仅遍游桂林山水,写下五十五首诗作,而且开山道,建亭阁,种嘉木,通水系,乃使漓江、阳江与市内湖泊接通,“游人乘舟,一日可遍游桂林胜景”,成为今天“两江四湖”之蓝本。见多识广的他,始终坚持“桂山之奇,当为天下第一”。范成大在桂林留下的石刻颇多,伏波山还珠洞中有他的一首七律,其中有“地接三山真迹在,天连合浦宝珠还”;游象山水月洞,他写下“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的名句;桂林山水使他流连忘返,真是“神仙富贵俱何在?且作全家出岭人”。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仅二十三岁的米芾出任广西临桂县县尉之职。县尉是执掌一县军事的长官。這年五月,他与县令潘景纯同游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米芾一时来了兴致,在与试剑石相对的石壁上题了一行字:“潘景纯、米黻,熙宁七年五月晦同游。”米芾之名是他四十一岁后才改的。故题壁为其原名。米芾的自画像,至今犹在还珠洞石壁上。自画像高1.2米,宽0.5米。据说米芾喜着唐服,其自画像上长袍大袖、顶冠足履,不知是否为唐时打扮。其右脚迈开,作举步行走之势,身段优美,潇洒不羁。此像,据说是米芾自己对着镜子画的。此亦足见人称“米颠”的卓尔不凡的性格。米芾自画像的上方,刻有宋高宗赵构御书赞语:“襄阳米芾,得名能书。六朝翰墨,渔猎无余。骨与气劲,妙逐神俱。风姿奕然,纵览起予。”高宗皇帝这番评点,颇为精辟。宋朝的皇帝,多有爱好艺术的,尤以徽宗赵佶和高宗赵构为甚。宋代的文艺繁荣昌盛,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无关系。伏波山还珠洞中的米芾自画像,成了桂林石刻中的精品,一直为桂林山水增添着无穷的人文光彩。
时任广西提典刑狱的王正功,在为赴京城赶考的桂林考生饯行的宴会上,即席赋诗,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的佳句。后世一直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这一名句,盖出于此。
明代的靖江王城与靖江王陵,至今保存完好。大旅行家徐霞客,阅尽天下名山大川,为桂林立下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精彩写真。
明末清初,中国画坛上出现了四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他们就是声蜚后世的四大高僧——朱耷、石涛、弘仁和髡残。其中尤以八大山人朱耷和苦瓜和尚石涛名气最大。石涛是桂林靖江王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原名朱若极。清顺治二年(1645),桂林城破,转瞬之间,地位显赫的王族子孙顿成一文莫名的贫民。十六岁那年,这位饱尝国破家亡之苦的贫苦少年,离开桂林,赴全州湘山,再一次改变身份,成为以青灯黄卷为伴的苦行头陀。起初法名元济、原济,号石涛,并有大涤子、苦瓜和尚等诸多名号。
石涛从十四岁开始绘画。遍游天下名山大川,留下无数精品画作和见地独特的绘画理论。是一位对后世画坛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大师。
石涛从小生活在奇山丽水的桂林,桂北的风光形胜给了他无穷的艺术想象力。他的诸多印章中两枚,其一为“湘源”,其一为“靖江后人”,可视为画家身世及故乡观念之表白。这位从广西桂林走出去的一代大师,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画坛。
有清一代,桂林的历史文化已经两千年之积淀,辉煌灿烂,极一时之盛。桂林四周的崖壁洞穴,摩崖石刻达两千余处,堪称世界文化奇观。漓江流经之地,多为喀斯特地貌,故而水之清澈,游鱼可数。清人袁枚的“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就写出了她的迷人神韵。endprint
在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有一副对联:“高祖当朝一品,玄孙及第三元。”及第三元说的是陈继昌。前一句“高祖当朝一品”说的是谁呢?当然是陈继昌的高祖父陈宏谋了。当朝一品,就是宰相。清代朝廷不设宰相一职,以大学士行宰相之职。陈宏谋最高的官衔是东阁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傅,位极人臣。唐代有府学,清代有贡院。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临桂一县就出了五名状元、两名榜眼、291名进士,是名扬四海的“状元之乡”。
有感于歷代文人的功绩,《临桂县志》这样说道:“桂林山水名天下,发明而称道之,则唐宋诸人之力也。”
“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陈毅元帅说出了天下游客的心愿。人们在市内就可以观赏独秀峰、叠彩山、伏波山、象鼻山、南溪山、穿山、塔山、隐山等美景,相比看一个景点得长途跋涉用去整整一天时间的地方,那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出桂林市区,沿江而下,一路好景目不暇接,冠岩、杨堤、浪石、九马画山、黄布滩、兴坪、碧莲峰、书童山……两岸景观包括了十大景类:江、山、岩、泉、洞、峡、湖、瀑、树、洲。这些得天独厚的景致,构成了大桂林的旅游天堂。千百年来,多少中外游客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发出“漓江天下秀,桂山天下奇”的感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我和夫人有机会访问过八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城市,我们毫无保留地说,我们所访问过的城市中,没有一个比得上桂林美丽。”而对于漓江山水的神韵,现代诗人贺敬之用陕北的信天游写下的《桂林山水歌》最为动人,诗的开头两句就韵味十足:“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的深啊梦一样的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漓江最精华的景区兴坪,三国甘露元年就已是县治所在。叶帅写下“果然佳胜在兴坪”的佳句的那个景点,成为1999年版2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了。兴坪的一个小小的渔村,竟接待过两位大总统——民国总统孙中山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留下许多激动人心的佳话。可以说,漓江的旅游功能,是很多河流都难以企及的。经过人们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桂林漓江业已形成以旅游为主,多功能、多方位、全开放的格局。桂林漓江以其优美的风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当之无愧地成为大桂林旅游圈的核心,担负起“广西旅游龙头”、“国际旅游明珠”的神圣使命,并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游览名城”双桂冠。
漓江属于广西,更属于世界。认识她,了解她,宣传她,爱护她,她的丰赡人文,必将绵延千秋万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