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研究
2017-10-19王从东赵冠艳
王从东 赵冠艳
摘要:以理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专利制度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就业和创业的要求和需求出发,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进行了目标定位,构建了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模型和差别化专利能力评价标准模型,同时就如何实现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为理工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 路径
中图分类号:G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7)03010306
Abstract: With the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tent system,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 the need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employment and business undertaking in mind, this paper makes an effort to conduct a target location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iated patent cap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he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models and standard models of cap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path. The research results will serve as an effective reference in this regard.
Key words:the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fferentiation; patent capabilities; path
高校是我国专利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专利人才培养的和专利直接产出的双重职责。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在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的国内授权是26.3万件,其中高校是2.99万件,占比为11.4%。2015年度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前10强的高校均是具有较强理工科背景的高校。此外,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含量和成功率,理工科高校对大学生的专利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上述政策环境下,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有关问题成为了国内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从有关文献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如何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掌握申请专利技巧[1-2],二是研究大学生的专利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三是研究专利和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在关系,四是研究理工科大学生通用专利教育模式等[4]、五是研究专利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5]。上述几个方面涵盖了大学生专利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研究多以大学生整个群体为对象。研究如何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中不同群体专利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依据定位目标探索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途径的还比较少。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区分的必要性
(一)对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产别化区分是专利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专利是一种通过法律的和经济手段保证发明人对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享有独占使用权,以保护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制度体系。自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公布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现行专利制度体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目前形成了以专利法及相关法为核心的不同位阶的复杂、精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该体系涵盖了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等从“技术方案—专利化—市场化”整个专利流程。我国庞大的专利体系的又可以细分为专利代理体系、专利执法体系、专利管理体系,专利文献服务体系及专利实施体系等子体系。每一个子体系的稳定有效运行都需要大量的具备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员,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利知识也各有侧重。如:专利代理体系中的从业人员侧重掌握专利法、实施细则、代理条例及专利审查指南等专利法知识;专利执法体系中的从业人员侧重掌握民法、合同法及商标法等相关法知识;专利管理体系中从业人员则需要了解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政策和方针,具备基本的专利法和相关法常识,具备制定单位内部专利管理政策的能力;专利文献服务体系中的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利文献的管理、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专利实施体系中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专利产品化、市场化、质押、作价入股等产业和金融政策。
(二)对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区分是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目标的保证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该纲要,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国务院办公厅于2014年制定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计划中列出了到2020年我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5个主要目标、12个具体指标和4个方面主要行动任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整个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包含着复杂的主体、环节和层级,为了确保战略纲要和行动计划的顺利执行,国家需要大量具备一定理工科背景知识的不同知识产权技术和能力的人才。如企业需要具备关键技术领域知识和专利技术方案挖掘技能的科技研发人员;社会中介结构需要具备专利代理、信息服务等技能的代理人;投资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专利价值评估、市场分析技能的经纪人;法律部门需要具有一定理工知识和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条款的法官和律师;政府部门则需要具备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的行政执法人员等。endprint
(三)专利能力差别化区分是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就业和创业的内在需求
理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主体,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人才储备力量,肩负着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拓展新产业的重要使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成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引擎以及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培养符合不同产业和行业需要的具有专利能力的创新型理工科人才日趋重要。理工科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当中学习层次高低不同,有本科、硕士、博士;专业种类繁多,有机械、电气、化工等;学习类型不同,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自身未来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有着各种各样的预期和定位,有的会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的会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技术研发工作,有的会进入政府部门从事行政工作,有的甚至会进行依靠自己的创新方案进行创业。基于上述复杂特征可知,对于该群体的专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然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他们的专利能力不能设定统一标准,必须要差别化的分析和培养,以满足他们未来创新、就业和创业的需求。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目标定位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现状
在理工科高校里,专利一直都是作为一种技术含量高且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应用型科技成果,在以学术论文为基础的高校内部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下,老师和学生对于专利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有少数做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老师和研究生会涉及专利。因此,理工科高校开展的专利培训往往只是针对少数教师和学生开展非系统系的专利常识性知识普及,很少会以学生为对象进行预设培养目标的系统专利能力培养训练[6]。由于国家不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大学生专利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理工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培训的主要载体。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理工科高校也逐渐重视和开展了以学生为对象的专利能力培训,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队伍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理工科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专利能力培训仍然留在尝试和摸索阶段,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进行一般专利常识的普及推广[7]。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理工大学生的专利认识,但泛式的培训模式存在培养对象过于宽泛、授课方式单一,知识点内容简单、目标层次低等缺点,很难满足理工科大学生对专利知识多样化需求以及国家对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专利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目标定位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理工科高校大学专利能力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普及专利基础知识使得整体理工科大学生具备扎实理工专业知识和专利基本知识,根据专业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差别化的培养部分学生精通专利某个专项理论技能,最终培养成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上述培养目标主要包含下面三个层次:第一理工科高校开展专利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是为我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体系输送具备理工专业技术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技术方案是专利存在的前提,也是知识产权创造、生产、管理的基础,理想的知识产权人才应有一定的理工背景和扎实的法学基础,并掌握一定的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知识的人才。第三是有选择的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产权进行创新创业的高端大学生创业者。创业产品的先进性和市场垄断地位,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群体作为具备较高技术知识储备的创业者经过专利能力培训后,必然能够很好的选择体现产品技术含量和具有市场排他性特征的专利型产品进行创业。
三、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模型的构建
(一)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模型的构建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本文依据国家对专利人才的需求和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了“漏斗式培养模型”[8],具体模型如图1。该模型的核心是逐层细化培养对象,针对不同层级培养对象的能力基础和特殊需要设定阶段性目标,根据阶段性目标制定培养内容。通过该模型,本文將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全体理工大学生开设专利基础课程,使得理工科大学生掌握专利基本概念并具有一定的知识产权意识;第二层是针对已经掌握了专利基础知识并想进一步在专利方面进行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生开设专项课程,并提供到相关知识产权部门实践的机会,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理工专业技术背景的专利人才;第三层是以经过前两层培养具备了一定专利能力且具有强烈创新创业意愿的理工科大学生为对象,深入开展专利产品包装、营销及科技型企业管理培训,通过创业大赛培养筛选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评价标准模型的构建
为了在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目标定位的总体框架下更好的实现分层差别化教育的目标,本文构建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该三维模型是一个立体能力评价体系,X轴代表专利相关知识能力,指理工科大学生具备法律、管理、金融、运营等和专利相关的专项知识能力,并分为低中高三个变量层级;Y轴代表专利基础知识能力,指理工科大学生具备技术方案挖掘、专利申请、专利信息利用、专利实务等专利基础知识能力,并分为缺、一般、良好、优秀四个变量层级; Z代表理工科专业知识能力,理工科大学生具备的理工科专业技术理解、分析、应用和转化能力,并分为为一般、良好、优秀三个变量层级。上述三个维度构成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基本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有效评定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专利能力,例如:符合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第一个层次的学生应具备具备良好理工专业知识能力和一般专利知识能力;符合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应具备具备良好理工专业知识能力、优秀专利知识能力和中等专利相关知识;符合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应具备具备优秀理工专业知识能力、优秀专利知识能力和很高的专利相关知识。同时该能力模型也可以用于指导指导理工科大学的专利教育实践,如:根据学生理工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开设不同难度的专利基础知识课程;根据学生理工专业知识和专利知识能力状况,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将来职业发展的专利相关知识学习;根据学生理工专业知识、专利知识能力和专利相关知识能力状况,指导学生选择科技创新创业的途径和方式。endprint
四、实现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路径的分析
(一)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路径的构建
根据前述设定的理工科高校大学专利能力三个层次培养目标以及构建的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模型,本文参考经济学中的盖洛普路径设计了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的分阶段实施路径方案,如图3所示。该路径以全体理工科大学生为入口,经过普及专利基础知识、专利专项相关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在出口最终实现整体提升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的目的。对应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培养目标分成的三个层次,本路径分为普及专利基础知识、提升专利能力和创新创业三个培养阶段,每个培养阶段的阶段性教育对象、培训内容和培养目标都和差别化专利能力培养模型中的三个层次一致。如:第一阶段以全体理工大学生为培养对象,培养目标是全体理工大学生具有专利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的培养对象为具有专利基础能力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为是的部分对专利感兴趣的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专利专项能力;第三阶段的培养对象为具有专利专项能力的理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是筛选培养少量具备依托专利产品进行创新创业的理工科大学生。
(二)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分阶段路径的具体实施方案
1.普及专利基础知识阶段。本阶段是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第二、第三阶段培养目标的前提,承担着使全体理工科大学生掌握专利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专利理念和激发部分学生产生专利兴趣的重任。因此,本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是理工科高校要高度重视专利知识普及工作,将专利能力列为理工科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要将专利基础课程设为学生的必选课程和必修学分。二是开发符合理工科大學生特点的专利基础知识教材和课程。基础教材应当以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为核心,并且要根据机械、电气、计算机、化工、材料、物理等不同专业特点和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不同培养规格,编写专利基础知识教育案例。课程设计要丰富多样,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要开发一些选修课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三是要培养一支能够胜任专利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理工科高校可以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一些具有专利经验的老师,把他们培养成兼具理工学科专业知识和专利基础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四是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开发简单的专利技术或方案,通过申请专利或利用其进行课外创新实践来深化对专利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升专利能力阶段。本阶段的培养对象已经掌握了专利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专利能力。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专利体系的了解,并且他们具有掌握某项专利专项知识或将来进入专利相关行业工作的意愿。因此,本阶段的具体方案是:一是充分评估该阶段培养对象的理工科专业技能和专利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准确判断他们想具体学习的专利相关方向以及从事的专利行业,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一些专利相关知识课程。二是专利相关知识课程应具有鲜明的方向和内容深度,课程需紧紧围绕专利体系中专利代理、专利执法、专利管理系,专利文献服务、专利实施体系等子体系进行开发,使得通过该阶段的理工科学生具备从事某个专利行业的知识能力。三是在学校内部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从专利代理机构、各级知识产权局、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法院等校外机构聘请具有专利专项知识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四是开设一定周期的实训课程,鼓励和要求学生到社会上的涉及专利事务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或机构实习,通过实习具备具体专利专项知识的实践能力。
3. 创新创业阶段。本阶段是理工科大学生专利能力差别化教育路径的最后一个阶段,担负着从已具备专利专项技能的理工大学生中遴选、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业创业能力的理工科大学生任务。根据本文建立的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差别化专利能力评价标准模型可知,本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使理工科大学生具备优秀理工专业知识能力、优秀专利知识能力和很高的专利相关知识,其中很高的专利相关知识系指除了要具备某项专利相关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阶段的具体方案是:一是要从第二阶段的培养对象中遴选具有一批具有创业意愿的优秀学员;二是要开设和创业直接相关的专利产品化、专利产品包装、专利投融资、科技型公司管理运作等创新创业课程,通过课程培训使得本阶段的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要邀请具有成功科技创新创业经验的年青企业家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通过专项指导使得本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四是组织参与校内外的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具备科技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参考文献:
[1]饶宾期,徐文龙.以专利为载体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27-28.
[2]孟丽华,李磊,张玉萍.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38-341.
[3]罗曼曼,孟佳,王帅,等.高校大学生专利成果转化与科技传播协同创业模式研分析[J].科技传播,2014(10):221-222.
[4]袁彩君,杨金田,潘国祥. 高校理工科专业实施专利教育的关键环节[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12.
[5]赵海莹.大学生专利创新教育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5(4):37-39.
[6]袁静. 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与能力培养探析——以南京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知识产意识调查为基础[J]. 改革与开放, 2014(6):43-47.
[7]唐翔,李航,陈淑娟.理工科高校专利法教育的必要性及模式研究[J]. 河南科技,2016(16):47-49.
[8]胡媛媛.医学生创业素质的目标定位及培养途径研究[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6):137-140.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