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之后,切莫声张
2017-10-19杨春雪
杨春雪
在我的浅薄的固有观念中,总是把1988、1989年出生的孩子归为“近90后”。虽然这些孩子在奔三的路上越走越远,但是他们仍然应该有些闹,有些偏激,有些人尽皆知的狂妄,有些不为人知的个性。他们大概跟非主流的关系比跟存在主义的关系近,他们的关注点应该在大明星而非小人物,他们应该更爱解放天性、放飞自我而非与自己的灵魂深度对话。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最擅长又逢写必用、屡试不爽的“欲扬先抑”要开始了,这里必然将有一个“但是”。NO,其实用“然而”也是一样。)
然而,王掩却是一个颠覆传统观念的1988年青年,他稳重、深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老练;他还有点拧巴,有点驴,但是感觉他多数时候是在跟自己较劲;他还有点自我,时常活在专属的精神世界中。我与王掩从未谋面,但他于我而言,却像是多年的老友。我了解他,仅通过他的作品;我喜欢他,也仅因为他的作品;我甚至尊敬他,也都是源于他的作品。
我欣赏他作为一个工科男却走了一条文科女也不爱走的不太好走的路——文学路。这是一条崎岖坎坷不见天日甚至永无止境的路,但是他说:“为了自己相信的东西,可以奋不顾身,一往无前;我可以在没有星星的夜里,依然觉得夜空很美。只要让我爱自己爱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就可以长生不老。”
你经常会被这个年轻人震撼,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个性,都分外真实,又与现实有着鲜明的反差,他不在乎世俗,也不看重名利。他绝对属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类型,无心的一句话却能击中你的心灵,这一点尤为可贵。
抱着私心说了那么多关于作者的感受,现在说说作品本身。
我的编辑同事们更爱《逍遥游》,所以强力推荐,但是我却鬼使神差地先读了《切莫声张》。读完之后,我只有四个字——惊为天人。也不说写法有多新颖,语言有多犀利,结构有多精致,单单是那宁静的质感下涌动的暗流,细腻文字背后复杂的数学变化,动人的少年心绪中夹杂的人世叹息,都让人心惊。
中篇小说《切莫声张》讲述了“我”嫁给了“坏人”刘放之后,遭遇的一系列悲惨经历。小说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一直是“我”的自说自话,但是却一点都不单调,而且很有料,又极引人入胜。在王掩笔下,“坏人”并非让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坏,“传话者”也在坚守自己“永不说谎”的人生理念,“我”又有自己的无奈、妥协与懦弱。
小说读起来并不是费力的、带着情绪的、消极的,反而感觉是轻松的、荒诞的、黑色幽默的,甚至可以说有些愉快的阅读体验。小说中的这些痛苦,隐秘低调、不宜察觉。王掩似乎在故事人物与读者中间划下分界线:痛苦只属于故事里的人,读者只是这些痛苦的旁观者,也许能看到人物们的痛苦,却不用感同身受,这些痛苦似乎就是为了提醒幸福而来的。这有违于一般文学作品的移情,让读者抽离出来,冷眼观瞧故事人物的“惨”和“痛”,这绝对是一次新鲜而又伟大的尝试,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让读者很舒服、很自在的尝试。作为一个读者,我不太希望为了故事里的人哭、笑或者气愤,我更愿意平静地读完一个故事,合上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内心的波澜,看完一个故事,就像走完人物的一生。你会发现,再波澜壮阔的人生,再精彩绚烂的过程,到最后都会归于平静。所以,平静阅读才是读者真正追求的舒爽的阅读体验。
说完阅读体验,来说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切莫声张》中的“我”有点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的意味,我不想说什么女性对社会的抗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的评论,因为“我”是比祥林嫂更加头脑清醒、处事冷静、聪明机敏的人,放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是奇葩辩手马薇薇的角色。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说“我”杀了人之后,“从家里出来时,正巧碰上刘放他妈,她看见我手里那把沾满血的菜刀,捂着脸尖叫起来。我说,你快进去看看刘放吧”。而后,“我”又找到许嫂问了流言是从哪儿传的,走之前还说:“你接着织你的毛衣吧,刘放爸妈那里,麻烦你帮忙照应着点儿。”这就不是普通的冲动杀人能做到的,如果是激情杀人,杀人过后肯定是紧张、慌乱、后悔,而“我”却按部就班地做好一切,然后自首。淡定从容,就像彩排过一样,你就会知道,这一过程已经在“我”心中上演过无数次了。这是一次预谋已久的杀人,但是杀了人后,“我”依然是个好人,只是“我”变成了一个杀过人的好人。
整篇小说其实是“我”的自白书,“我”一直很害怕,怕的不是杀人,也不是杀人后应该受到的制裁,而是“像刘放这样的坏人”。小说最后说:“即使劉放真的不在了,也会有另一个人冷不丁地站出来继续做坏事。刘放只有一个,但世上有许多像刘放这样的人,他们就藏在我们身边,随时准备着。”这段话细思极恐,法律的制裁是已知的、可见的,而这种未知的东西却是隐形的,又是无处不在的,你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会用什么方式来折磨你,这才是最痛苦的。
其实,无论你带着何种目的翻开这本书,我都相信你会有所收获,也会有所感悟。也许你读不懂作者的真实意图,但这并不妨碍每一篇小说超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就当在看一部悬念迭起的推理小说,这应该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小说集我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但有些东西太过私人化,不该拿来分享,也无法表述清楚,应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寥寥数言,权作读后之感,不尽之处,敬请谅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