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微课制作和运用
2017-10-19夏蓉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丰富的信息,多样的教学资源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微课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以微课来引领语文课堂的教学,以微课来激活语文课堂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文章从具体教学案例出发,来探讨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制作和运用。主要分三方面来谈:话题带动;练习迁移;拓展探究。微课的制作和运用是灵活的,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微课的使用需要教师精当地选题和选材,进行精心的录制,然后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微课制作 案例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触信息、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移动技术对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增强,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使用。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今的课堂在寻求多样化的方式,以更好地引领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情感、扩展学生的知识。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今环境之下,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语文课堂更是如是。丰富的信息,多样的教学资源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微课作为语文课堂的有效补充形式,以微课来引领语文课堂的教学,以微课来激活语文课堂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微课,是知识、知识传播者、信息技术与课堂的一次重新排列组合。[1]它是指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它包括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微视频,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配套学习资料、学习指导等各种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可用录频软件制作,也可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制作。微课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教师自行选择教学中的某一内容来设计制作。
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把微课运用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经·采薇》《优美的汉字》和《寡人之于国也》[2]三篇课文为例,来谈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制作和运用。
一、话题带动
设计微课时,可以用话题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中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教学往往容易走入学习“文”与学习“言”的简单模式中。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和特殊句式,抓重点句子的翻译,然后分析文章内容、结构等,这样容易把文和言割裂开来。在多次教学效果不好之后,我尝试着用微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
《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以犀利的语言指出了梁惠王治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也就是行“王道”和施“仁政”的思想。这篇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上》整篇文章语言简练、语势连贯,梁惠王的自负而问,孟子论辩时气定神闲的形象非常立体,但是课文只是节选了部分文字,怎样让学生在积累字词之外,赏析到这些呢?如何让课文中的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有阅读分析的欲望而不只是念经式的朗读课文呢?如何让学生理解孟子所说的“王道”并深入理解孟子的智慧和其“仁政”思想的价值呢?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孟子说话的艺术呢?基于这些,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导入话题,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考——“霸”“王”之爭。以刘邦和项羽的霸王之争,引入本文舌战争辩:行霸道和行王道之论。
接下来,围绕文章的内容设计了三个小话题:“这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第1-4段),带动学生认识孟子和梁惠王的身份,及两人的对话围绕“民不加多”来进行。“这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交锋”(第5-6段),带动学生观照战国国君群体和孟子代表的贤士群体,分析孟子提出的治国的具体措施。“这是两种社会观念的碰撞”(第7段),带动学生从第7段中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梁惠王并不采用孟子治国理念的原因,并提出思考题:孟子仁政思想在当下的价值。
设计好后,我选取了一些和设计相符的图片,制作了本课的ppt。然后用camtasia studio录制了微课。课前把微课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课堂上再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自主感悟,课上教师再引导深化,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把内容的分析和重要文言字词的含义结合起来。如“王好战,请以战喻”这一句,学生在课堂上这样来分析:简短的7个字,可看出孟子当时很直接地指出了梁惠王治国的问题所在。在内容分析中,很自然地就关注到了“以”字的解释。以,介词,用。从句中也可看出孟子善于用比喻来说理。
用话题带动来制作微课,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抓住文本抓人心之处,合理设置话题,精心设计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带动学生思考。
二、练习迁移
在设计微课时,还可以用练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的课文。这篇课文交织着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绪,但学生对人物情感的分析比较单一,学生能认识到士兵的思乡之情,但其余的情感则分析得不那么透彻。
《采薇》是以一位戍守边关的普通士卒的视角来写的,诗歌未集中笔力写战斗,而更多在写士兵的情感,整首诗也不单纯写士兵的厌战,而是交织了种种矛盾的情绪。整首诗中家园之思之外,还有一些情感,如表达了战事的辛苦、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高昂的保家卫国之情、历尽艰辛的苦涩,等等,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士兵丰富的内心世界。
另外,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的影响下,学生们可能更关注的是各种眼花缭乱的图画作品,黑白文字的吸引力似乎不那么强烈了。本微课的设计也从这里出发,在文字和图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教师展示的画面中,调动想象,去深入地体会和感受文字背后的深意,感受他内心的伤痛。由此确立了教学内容是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从士兵视角出发,分三个场景来分析课文;概括贯穿全诗这三个场景的情感;分别赏析三个场景中其他的情感,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丰富和复杂。三个场景分别选取三幅图画动态展示给学生。把士兵采薇凝望家园的身影,身处战场远望家园的身影,归途守望家园的身影,一一呈现在学生眼前。endprint
学生课前观看微视频之后,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人物,感知他内心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然后再以练习题来巩固深化。我选取的练习篇目是秦观的《石州慢》(九日)。这首词也体现了景之丰,情之丰,情景交融的特点,情感上也能和《采薇》联系起来。课前我制作了本首词的朗读视频:先用录音软件adobe audition录好音,然后选择了一些图片来展现词中的“深院”“苍苔”“荒菊”“歌壶”“松径”“茅屋”“青枫”“烟竹”等意象,并选好了配乐,接着用camtasia studio合成一个朗读视频。课堂上在合作赏析完《采薇》后,播放该朗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词中情境,来完成练习题——本词中包含了此人的哪些情感?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结合本词谈谈你的理解。
以同类型的练习来迁移课本知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知识点,落实教学内容的巩固学习,也能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提升。
三、探究拓展
微课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拓展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优美的汉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它的学习与学生高中语文的学习紧密相连,必修5《咬文嚼字》,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多少和此有关。了解我国的文字发展和文字特点对于启发学生认识本国汉字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接近、进而去尝试了解我国汉字的发展和变化,理解汉字的意义。体会汉字,关注汉字,珍视汉字。
在制作微课时,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首先欣赏汉字的形美,“月”字演变及书法作品欣赏,进入问题1:汉字的形体具有什么特点?接着感受汉字的音美,听教师配乐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进入问题2:汉字其音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品读汉字的意美,进行填字活动,在括号中各填上一个字使其成为五言联句,并进行品读。进入问题3:汉字之意具有什么特点?在完成形美、音美、意美的赏读后,当堂进行综合运用——仔细观察“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徽标图,揣摩其含义,组织语言,说说这个徽标蕴含了怎样的汉字之美。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本课还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以下文字,写下你的见解,并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
1.主持人何炅和陈蓉为自己写作的书分别取名《炅炅有神》和《蓉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在“囧”“槑”盛行之后,網络上又流行起“烎”等字。实际上,“囧”读音jiǒng,这个字古同“冏”,原指光明。在网络文化中常常表示郁闷沉重的表情。“槑”读音méi,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呆、很傻、很天真。“烎”,本无其字。在游戏中网民新造出“烎”字,其网络新义为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你如何看待这些网络词语和网络新义的使用?
本微课的思路是学生先课前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网上进行进一步了解,完成配套资料里的自主检测部分;然后是课中微视频的观看学习,欣赏汉字的形美、感受汉字的音美和品读汉字的意美,再进行综合运用。之后是拓展延伸部分,思考汉字发展中的变化,班级开展一次讨论会,让学生结合当下生活来进行思考,认识到汉字规范的重要性。
以探究活动来拓展学生课堂知识,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也能让学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在交流中反思,在交流中学着应用已有知识,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不管是以话题带动的方式,还是练习迁移的方式,或是探究活动的方式,不管是课内观看,还是课外观看,微课的运用可以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中这三节微课都是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方式来进行录制的。微课的录制方式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来进行尝试。微课的使用需要教师精当地选题和选材,进行精心的录制,然后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功用。
参考文献:
[1]赵国忠,傅一岑编著.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夏蓉 贵州省贵阳市清镇第四中学 8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