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净水生态
——路当远 任亦重
2017-10-19邱晓稳
邱晓稳
守护净水生态
——路当远 任亦重
邱晓稳
我国的污水治理事业可追溯到1921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已近百年,改革开放至今二十年左右污水处理才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经过多年污水治理实践,我国已然成为污水处理大国。从庞大集聚的中心城市到日益规模化的城镇,再到偏远离散的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覆盖面由窄到广,治理方式由粗放式治理到因地制宜,使用的工艺技术也从落后低能到专业高效……污水治理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确定新方向。纵使任重道远,污水治理从未止步。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事业,污水治理利国利民,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发展,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和长远建设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于生态文明时代,污水治理更是意义重大。
污水治理的前世今生
污水治理事业的规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庞大,我国污水治理事业由来已久。上世纪解放初期,全国仅有几个城市建设了近十座污水处理厂,当时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处于较落后的的状态。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区的坑塘洼地、废河道、沼泽地等稍加整修或围堤筑坝,建成稳定塘,对城市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此阶段开始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技术和设计,为以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九五”期间,我国正式启动对“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 、“三湖”(太湖、巢湖、滇池) 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水污染治理,国家给予相应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建立,使我国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污泥处理的新技术、再生水回用的新技术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外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被引进到我国。
经过“九五”期间的实践检验,“十五”计划加大城市及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补充有效控制磷、氮污染物的措施,启动湖泊生态恢复工程并发挥作用,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使各项监督管理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上承“九五”,下接“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2832座,处理能力1.25亿立方米/日,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210%和108%。90%以上的城市和60%以上的县城建成投运了污水处理厂,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现了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4%,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污水处理能力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05亿立方米/日的目标。2010年全国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8.95%,基本扭转了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不运行或低负荷运行的局面。
污水治理显成效 路远任重勇前行
近年来,面对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的水问题,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出台治水策略,开展一系列治水工作。多方携手,全力加强水污染防治的流域管理,加强对城镇污水的集中治理,建立有关水处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出台相关文件政策。
“十二五”规划中,国家突出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及老旧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建设重点,不断完善落实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建设和高效运行。各地和各部门重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加强监管,完善政策,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工作。
“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投资近4300亿元,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在投资分配上,污水处理领域的管网建设、垃圾处理领域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分别达2443亿和1730亿元,分别占各自产业总投资的56.8%和65.6%。
经过近来国家各项政策的积极推动,我国污水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问题依旧存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老旧管网渗透严重、建制镇设施明显不足、重建设轻管理以及农村污水治理落后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改良升级。
生态文明正当时 治水步入新征程
如今整个社会对生存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生活需求观念也渐次转变,今日的生态文明理念与过去生态环境让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所需大不相同,以经济发展回馈生态治理正当时,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代发展的强音。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源之一。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如果离开水,一切都只能走向灭亡,谈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将毫无意义。因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首先是水环境的治理,污水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跨越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多达300余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基于水环境的日益破坏,以及污水治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013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意见明确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主要内容为: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其中就提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持续增加,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国家重点瞄准“水问题”整治,发改委在《“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中明确,截至2020年,我国将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将逾9成。
就农村水环境治理,《规划》还提出,未来5年县城污水处理覆盖率将达85%,其中东部地区建制镇达到70%,中西部地区达到近一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国家环保部与财政部发布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农村污水处理再次被重点提及。新政强调“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涉及各省(区、市)的14万个建制村。整治重点“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其中,涉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4个2.46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18%。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新增配套污水管网,强化老旧管网维修改造,加强雨污合流制管网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新增污水处理设施能力,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能力;重视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积极推动再生水利用;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加强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主要保障措施有: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运作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监督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行业监管力度。除此之外,还出台了其他重要的系列文件助推污水治理。
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我国污水处理迎来快速发展。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已达到2.17亿立方米/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85%,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接近饱和状态的市政污水处理领域相较,农村污水处理市场仍存巨大的市场刚需,被众多环保视作水处理市场的下一个风口。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污水处理市场有望陆续得到释放,从建设加上运营的总投资额达到1400亿元。
2016年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项目一般有现金流,市场化程度较高,PPP模式运用较为广泛,操作相对成熟,各地新建项目要“强制”应用PPP模式,中央财政将逐步减少并取消专项建设资金补助。污水处理设备强制试点PPP模式,推进了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
如今,污水治理已经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利好政策双双推动, 生态环保深入人心,治水政策红利时不我待,“心有所付,只待花开”。
污水治理是当前和今后国家及地方的重要建设发展任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水治理是生态环境良好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国家强力推进污水治理的时期,相关政策在全国各地陆续推行,污水治理相关建设也逐步投入落地,实现运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建设正在进行,碧水清波将淋漓展现,反哺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将由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