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春暖济苍生
——“遇安堂”的中医文化情怀
2017-10-18蒙土金
蒙土金
杏林春暖济苍生
——“遇安堂”的中医文化情怀
蒙土金
卢鸣廷像
据古藤州历史记载,容藤驿道的一个要塞上有个叫苏溪的村子,这个古老的村子静静地蛰伏在高耸挺拔的虎榜岭和龙殿顶的山脚,任由一条清清的苏溪河从龙殿顶上的泉眼里源源流出,绕着村子沿着山脚蜿蜒地向前缓缓流淌。
苏溪村有一家叫“遇安堂”的中医世家,其代代相传,以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和杏林春暖的精湛医术,与旁边的苏溪书院一起,谱写了一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千古礼赞。
“遇安堂”坐落在藤县象棋镇苏溪村(现新芹村)虎榜岭下的石头岭嘴,于1930年由当地著名的中医生卢鸣廷在原宅基地上建造,取名“知遇则安,安居乐业”之意。“遇安堂”背倚虎榜岭山脉,气势端庄恢宏,堂前有一张清澈见底的大池塘,于波光潋滟之中见亭台楼阁倒影,堂前屋后、堤岸两旁种满杏子、红铁树等花草树木,整座堂屋蔚为壮观。
卢鸣廷的祖父于清朝咸丰年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搬迁到藤县金鸡大坟等地居住。为了躲避匪乱袭扰,后来,卢鸣廷的祖父又从金鸡大坟沿古老的容藤驿道再度内迁至陈冲村(后改为苏溪村,现叫新芹村),置买田产,构筑家园,安居乐业。传到卢鸣廷时,卢氏家族从广东搬到广西藤县象棋镇苏溪村已历三代。
卢鸣廷出生于1858年,他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且为人忠厚、老实、善良。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本来是想走读书入仕以造福天下苍生的道路,但由于家人的一场重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成就了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志向。
卢鸣廷年轻时,嫡亲妹妹得了一种怪病,虽然他的父亲请遍了当时县内县外医生,但他妹妹的病情时好时坏,总不见痊愈,特别是有的医生还以他家“路途遥远”和“病情难治”作为借口,百般推托拒不出诊,这深深地刺痛了卢鸣廷的心。看到妹妹被病魔折磨的痛苦样子,卢鸣廷下定决心要学习中医,用自己的双手为亲妹解除病痛。他一边协助父母为妹妹寻医问药,一边向请来的医师虚心求教,潜心研究,还多方寻来中医书籍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代名医。
卢鸣廷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尊崇杏林精神,不问病人有钱无钱,必先诊治下药,故深得周边群众的敬仰爱戴。为了弘扬杏林精神,卢鸣廷又在“遇安堂”右边的空地上,加盖了“苏溪书院”,专门开设医学与文学专科,广泛传播中医文化知识。“苏溪书院”既向卢氏子弟传授医学知识,同时又招收各地有志于学习中医的人士,每期的学生均有四五十人之多,生源来自梧州的藤县、苍梧、岑溪以及周边城市的平南、容县等地,“遇安堂”和“苏溪书院”成了当地有名的中医学堂。
“苏溪书院”由卢鸣廷及他的两个儿子卢德玉、卢振玉执教,他们不但传授中医专业知识,而且将“亲、善、诚、信、中、和”的中医学核心理念和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调适的文化内涵及杏林精神的精髓灌输给学生。据1935年《广西年鉴》关于《民国廿四年广西教育调查统计总报告》的记载,当年藤县有私塾49所,生徒1087人,其中男1042人、女45人,卢鸣廷与张凤五等是当时颇受藤县民众尊崇的塾师,而“遇安堂”由于与“苏溪书院”紧密结合,让中医学得到不断发扬光大。
据说,当时广东有一位患者久治不愈,便慕名溯江而上来到“遇安堂”请卢鸣廷诊治。卢鸣廷二话不说便让他在“遇安堂”里安顿下来,不但热心地给他诊治而且还提供吃住,这位患者不久便痊愈了。他非常感激,回去后专门从广东请了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师来到“遇安堂”,让画师为卢鸣廷绘了一幅画像留作纪念,并在画像中写下了“坐皋皮而讲学,兼岐黄以济世,六十年而不倦,宜乎寿世寿人”的由衷赞叹。当地的士绅看到画像后又加赠一副对联,联曰:“肃穆雍容真肖像,端严正直大家风。”这幅画像至今还一直在“遇安堂”一楼正厅里悬挂着。
卢鸣廷于1943年与世长辞。“遇安堂”后人秉承卢鸣廷倡导的仁德医风,薪火不断,让其医术代代相传。“遇安堂”自卢鸣廷创建以来已传至第六代,成为了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世家。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