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百年变迁史的浓缩

2017-10-17刘永霞

飞天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家陇东菜菜

刘永霞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马步升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横空出世了,在《小收煞》还没有出版前,我就在猜测这部小说的内容。马步升的小说和散文独具魅力,浓厚的乡土气息与睿智的幽默语言如同蝴蝶与花一样,伴随着他作品的始终。而且,我还发现,品读马步升的小说,是越上岁数越有味。马步升的很多小说,就如一坛坛老酒,年份越久,则越浓香。就说《小收煞》吧,我是看了又看,越看越觉得有味道,以至于到了不得不说的地步。

那么,《小收煞》到底写了什么?《小收煞》的名字虽然听起来有点“小家碧玉”的感觉,可它描写的却是家国变迁的大事。《小收煞》用细腻的笔调从清末一直写到建国初,主要描写了陇东员外村的大户马素朴家族的兴衰史。民国时期,马素朴是员外村唯一一个在北平上过大学的大家子弟,他年轻时是一位有为的热血青年,而在他对国家危亡的局面倍感绝望时,不幸染上了鸦片瘾,从此之后便让他自己和他的家族变得衰败不堪。直到新中国建立,开展了“扫盲运动”和颁布了《禁烟令》后,马素朴的毒瘾人生才有了一个彻底的转变,他由此而得到了重生,不仅肩负起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教化责任,而且还实现了他作为老读书人的社会价值。

当然,围绕着马素朴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而且还有形形色色的员外村的村民以及新政权的干部等等不同身份的人。但主要角色就是马素朴,他的老婆马白脸、他的儿子马越权与儿媳白臭蒿,以及管家马嗖嗖这些人。作者着重用笔的时代背景就是民国末与建国初。而贯穿这篇小说始末的一条线索是马素朴的大烟瘾,另一条则是新旧社会的交替。历史学家们常说的“由乱到治,由治到乱”,按我们的通俗说法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乱世带给人们的伤痛可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轻松概括的。

《小收煞》的主要笔力用在了对于乱世及其人们应对乱世灾变的描述上。当然,类似题材的小说也不鲜见,我就举几个写得特别好的例子,如《鸳鸯佩》、《菩提树下》、《大丫鬟》、《国色天香》、《海上孟府》等,这些大多是以江南地域为背景、用爱情主题来表现爱国主义的佳作。但是,就我个人的浅见而言,马步升的《小收煞》与之相比,至少有两点殊胜之处:其一,《小收煞》以传承历史文化为第一主题,而穿插于其中的爱情、亲情、乡情等都是完成其使命的配曲(难怪有些学者将《小收煞》评价为“仿古体小说”的佳作,我认为,这是由《小收煞》的鲜明主题所决定的)。其二,《小收煞》以细腻生动而又不失宏大绵延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部清末民国直至建国初年的陇东社会风情史,展现了陇东村庄的人们柔情与粗犷兼有的生活面貌。从这一点来说,马步升的《小收煞》的确具有开创之功。也许有人会说,描写北方或是西北农村的小说也为数不少了,但是,写陇东的,尤其是像马步升这样,用诙谐轻松与优美凝重兼备的语言创作的陇东题材佳品,还能有多少呢?

马步升很擅长“举重若轻”式的表达方式,他对生活的理解也很全面、很透彻,就算悲催的乱世生活,也会有丝丝的彩色与家常的乐趣存在其间。因此,读马步升的小说非常愉快、非常享受,他将清末、民国时期员外村人们的清贫生活描写得声情并茂,趣味盎然。马步升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写乱世那就是一片黑暗,读得人胸闷气短、便秘头晕,以至于读完后就得去开昂贵的中药,最后,很多人索性就不读了。生活本来就是由多種色彩构成的,历史也是这样,读了《小收煞》会让人感觉阳光更加明媚、小鸟更加妩媚、树叶更加翠绿,总是让人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因而也会珍惜现有的一切,这难道不是满满的正能量吗?

接下来,让我们来仔细品味品味《小收煞》的诸多殊胜之处。

一、历史变迁中的文化传承与爱国使命

《小收煞》的很多情节描写,都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这无疑是作者拥有的自觉的“文化传承情结”所致,我们可以来读读对马素朴考上北平名校后的无限风光,及其在去北平的路上受到的诸多优待的描写:

在本地的文墨沦落到一百人里面好坏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人的当儿,马素朴一举考取了北平名校,落日余晖的马家再一次闻名全省、轰动全区、震撼全县,县长亲率县府一班干员,辗转百里山路,徒步来到员外村,把一条绣着“君子之泽方滂沱”的飘带亲手披在马素朴的身上,然后,向马家的家旗烧香礼拜。鼓乐奏起来,一班保安队兵员齐齐朝天鸣枪,直到将各自的子弹打光。县长从随从手里接过一包红绸包裹的大洋,当众打开,阳光适时地照射过来,顿时,一地的眼花缭乱,一地的惊叫声。五百大洋啊!全县有名的财主家,除了马家,手头有这么多现钱的人家屈指可数,而这仅仅是县太爷给一个学生娃的奖金。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陇东对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娃的奖励。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虽然知识没落了,但人们尊抬读书人的传统没有变。在古代,为数不少的读书人其实就是官员的候选人,“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又让他们肩负起了“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神圣职责,因而,人们都对读书人有许多期许。如果一方百姓能遇上一个清官,那真有如一个农户得到母猪一窝下十崽那样的福气呀!话又说回来,如果官可以买卖的话,那还有多少人愿意用十年苦读的方式来博取功名呢?这就是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之一。然而,这种“唯有读书高”的风气,在农村还是保存得较好,因而,马素朴便能受到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人的礼遇,下面这段便是他沿途受到的商队的礼遇:

去北平求学,按规定,他得到省城兰州集中,在省上领取一应手续,然后乘坐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至绥远的包头,然后改乘马车,到张家口,再改乘火车去北平,……如此,便省劲多了,这里南下西安只有五百里路程,……果然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商队,他们要去西安进货,听说是去北平上学的大学生,而且是过去西峰大财主马家的后人,商家大喜过望,连称出门见喜大吉大利,不但不收车费,还指派一个心眼儿灵活手脚勤快的小伙计,专门伺候马素朴。马素朴稳坐在绵软的货包上,或极目眺望,或顾盼自雄,饱览沿途风光,住的是上等客房,吃的是上等饭菜。三天后,马车驶入西安城,商队掌柜仍不放心,亲自将他送到火车站,直到火车启动,才依依作别。endprint

马素朴简直是得到了皇上一般的待遇,而且,最妙的是,他还成了商队掌柜的乘龙快婿,真可谓“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羡煞旁人!

这是《小收煞》对读书人的待遇的描写,着实能让现代的书生羡慕不已。但对书房及其书籍的描写,可以说是让人对读书这件事,已经从羡慕的感情转化为至上的崇拜了。《小收煞》是借助管家马嗖嗖的嘴和眼,来展开这一情景叙事的:

马嗖嗖想起当年他陪伴老太爷读书,在夜深人静时,老太爷便要从一副用名贵木头打制的书柜深处,掏出一堆色彩斑斓的书籍,昏暗的豆油灯下,老太爷花白的头颅有频率地晃动着……

马嗖嗖是马素朴家的管家和马家几代人的忠仆,他从小就给马家老太爷当跑腿的,他的“忠义”观念都是从马家老太爷的言传身教中学来的。马家待人良善、宽厚,当马嗖嗖得知马素朴的儿子马越权要将马家几代人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分给他人时,便决定带着马越权的两个弟弟去隐居。马嗖嗖是从给马家留根和护主的立场出发做这件事的,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马嗖嗖百里护幼主的行为差不多就可以和关公千里护二嫂的壮举相媲美了。这是封建社会的仆人对主人的“忠义观”,但也体现出了礼制教育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深度信義。

而被传统文化深度熏陶过的马素朴,在当了昏昏沉沉的十几年大烟鬼后,终于在一天清醒了。马素朴是怎样清醒的呢?他是在得知共和国新政府让他的先进儿子出面,请他当“扫盲”老师时清醒的。马素朴的烟瘾,究其根源,还在于他对民国乱世与民族危亡局面的绝望,但绝望不等于没有意识,作为老读书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感是流淌在他血液里的东西,无法和他本人分离。一旦有了外界因素的刺激,他血液里“匡扶正义”、“救国救民”的细胞便又变得生龙活虎了,于是,他主动地、兴奋地、积极地当起了“扫盲先生”。马素朴的“烟瘾”是他解忧、进而想解脱的一种方式,就连奸雄曹操都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话。但是,马素朴采取的是极端的方式,这种方式损家损己,以至于他得了“活死人”的称号。所以,他的重生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补偿。马素朴对“扫盲”工作极其认真,《小收煞》这样写:

马素朴在陈少艾那里得到了启发,第二天一大早,他冒着严寒,兜里装着几根五彩粉笔,手里捏着一根,这家出,那家入,整整忙到晚饭时分。到吃饭时间了,主人家请他吃饭,他一概拒绝,白臭蒿叫他回家吃饭,他说他正在忙,顾不上。中午的饭,一直到了太阳偏西时分,……他一手拿蒸馍往嘴里喂,一手拿粉笔到处写字。一天下来,他给每一家所有能写字的器物上,都写上了相应的字,他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什么物件写成字是什么样子。

这就是马素朴火急火燎、如火如荼的教书生活。要读书,首先就得识字,所谓识字读书,而后知理。人们日常所犯的错误,大部分都是由无知愚昧所致,可以说,“识字”是走向理性生活的钥匙。当马素朴获知他的价值有了实现的新天地后,他便比任何人都活得精神抖擞。所以,我向来认为,读书人应该完成两个过程:其一,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即“內圣”的阶段;其二,施恩、回报社会,即“外王”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最重要的则是“內圣”。对于古代走正道的读书人来说,“內圣”则是在没有功名前就已经搞得很清楚的事情,因为天天有先生教,天天在读圣贤书呀!所以,像马素朴这样的老读书人,无疑,第一个阶段是过关了,但是,他没有去实施或者没有条件让他实施第二个阶段。一旦具备了条件,马素朴就很快获得了新生,原因就在于此。就我个人来看,第二个阶段实施与否,应该是件从容不迫的事。既然是为了别人,那就得掌握好时机,着急是没必要的。而一个读书人,如果完不成“內圣”的阶段,搞不清自己和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特别痛苦以至于什么事都敢做的可怕的人。

《小收煞》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爱家爱国的读书人的形象,即大家子弟马素朴。这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深刻的自觉的表白,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颗炽热的爱家爱国心。

二、色彩斑斓的陇东人物、风情史

《小收煞》成功塑造了具有陇东特色的主角与配角。但我觉得,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小收煞》对配角的个性塑造。就举几个最典型、最具个性的人物来说,一号女汉子白臭蒿是彪悍、勤快、体贴、黑丑;二号女汉子侯菜菜是泼辣、仗义、勤快、粗丑;一号泼妇陈少艾是嘴碎、贪婪、欺善、怕硬。二号泼妇就不说了。这几个配角塑造得真是入骨入髓,个性鲜明,让人看一眼便能铭记终生。我觉得,一部小说的优秀,不单单在于打造了正直正义的主角,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拥有什么样的配角。因为,配角的多个优点和缺点恰恰能够很好地衬托主角的禀性。

就以“侯菜菜”这个角色来说吧。侯菜菜与马家有什么关系呢?她是马素朴的堂弟媳,和马素朴家是亲房,她为什么有“菜菜”这样的名字呢?因为在甘肃的很多地方,说谁“很菜”就是很懂行、在行的意思,跟普通话“菜鸟”里的“菜”是有区别的。如果说一个小孩子“很菜”,那就是机灵、聪明,甚至有点可爱的意思。侯菜菜就是这样一位外貌和心灵完全成反比属性的陇东乡村妇女,她长得丑陋,有多丑呢?拿马素朴的话来说,那就是“谁见了鬼谁会忘呀”。这就是她的外貌,可她偏偏拥有金子般的心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她看见分到了马家不少土地和财产的陈少艾,有一天在指桑骂槐地欺负善良的马白脸时,她立即以侠客的仗势教训了陈少艾。怎么教训的呢?侯菜菜纠合了马家的新老媳妇,三下二除一就将陈少艾扒了个精光。有的人可能会说,侯菜菜怎么这么粗野呢?是的,乡村的劳动妇女做事的方式可能就是粗野,但我们要知道,她所对付的是个忘恩负义、嘴脏心恶的比她还粗野,而且还十分卑鄙奸诈的泼妇,那么,这个时候,你也许就不会再认为侯菜菜粗野了。我个人向来认为,就外貌来说,有多少种花就会有多少种女人的容颜,但是,就心灵来说,只有善恶两种。也许我的观点没那么正确,但我想要强调的是:“善恶”是人性的重要标尺。

《小收煞》成功塑造的配角“侯菜菜”形象,达到了为主角马白脸的善良倍增荣光的效果。再打个比方说,主角就如池塘里的荷花,如果没有碧绿的大荷叶衬托,没有小蜻蜓的轻盈停驻,没有青蛙们落在荷叶上的深情吟唱,没有成对鸳鸯鸟的依依眷恋,那还能显出荷花的娇嫩吗?还能显出荷花的高洁吗?荷塘的生物是衣带相连的,彼此不可或缺,共同构筑了一个和谐的池塘生态。一部小说就如一个池塘一样,我们一定不要忽视配角的强大作用。马步升的《小收煞》就用了几个个性张扬的配角,一下子让整部小说都变得趣味横生,妙不可言!如果把《小收煞》比作是中国的一张水墨画,那么,由于马步升深得“大道”之妙,因此,他将画中景致安排得既主次分明,又主次和谐,物物相得而安。我一直觉得马步升是个世外高人,可他又在世内,那他大概是一个出入内外都了无痕迹的人吧。endprint

《小收煞》还用了很多笔墨,向我们展示了陇东的风情之美,可圈可点的方面实在不少,我就举个白臭蒿给马嗖嗖做的独具西北风味的“拌汤”的例子:

年三十的晚饭,员外村的人都要炸油饼油糕油果之类,还是热的,白臭蒿又做了白面拌汤,里面搅和着碎肉末、鸡蛋、菜屑、洋芋丁萝卜丁之类,红油辣子铺了一层,满满一老碗在手,马嗖嗖显然是饿坏了,也馋坏了,呼呼啦啦,如饿龙吸水。白臭蒿端饭时,碗烫得不敢用手摸,看见马嗖嗖这样吃法,心下很是骇然,她笑说:

“大爷,慢慢吃,小心烫着,管够吃的。”

……马嗖嗖抓过一只油饼,呼啦啦不见了,再抓起一只油糕,呼啦啦又不见了,……

“娃娃,还有没有,没有了,我再吃几个油饼,就饱了,要是还有,再来一碗,这拌汤真香。”

这段是对西北名小吃“拌汤”的诱人描写,让人看着看着不觉得就留下了哈喇子。这样的场景描写还有很多,比如,《小收煞》对员外村放羊娃的自由生活及其白臭蒿在放羊娃中一战成名的描写,则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陇东人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让我们很是神往。可以说,在《小收煞》里,这样的场景举不胜举。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仿佛可以伸手可及陇东那满山的青蒿、坚硬的黄土、时清时浊的马莲河、犟犟的黑毛驴……

三、马素朴的家族史——一部陇东断代史的缩影

《小收煞》为我们展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陇东历史、风土和人情。那么,陇东的员外村是一个什么地方呢?长安北部的制高点,地球上黄土层最厚最宽广的地方,周人先祖的发祥地之一。简单说,就是陕甘宁三省区的结合部,长安的北大门。员外村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员外村的人拥有消息比较灵通、商旅过往频繁等等的便利之處。马家就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大家族。陇东特有的黄土沟壑地貌、干燥的气候、重视耕读的文化,造就了陇东人耿直务实、纯朴热心又不乏柔情缠绵的独有魅力。马素朴不吸大烟时就是这样的人,马家的其他几代人更是这样的人。

从总体来看,《小收煞》为我们所展现的马家几代人的命运,其实就是一部详实的马家家族史。我们不是经常说“家就是一个小社会”嘛,那么,《小收煞》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代表一部浓缩了的陇东断代史。马家真的是一个小社会,清末,在老太爷在世的时候,“光是马家的护院,就可以随时听候守备大人的征调,比驻扎在当地的朝廷驻军战斗力强多了”。马家的民团,由于在西太后逃窜西安时,协助朝廷保障了西安北部的安全,而被朝廷奖励了绣着“忠勇人家”四个大金字的锦旗。从此以后,马家便有了让整个家族,乃至于整个员外村都倍感荣光的家旗。

马家的几代人从老太爷时起,就小心谨慎地应付着与日俱增的乱局,直到马素朴这一代,大麻烦就出现了。马素朴本来是个单纯的读书人,可他赶上了比乱麻还乱的乱世,民国的建立、军阀混战、国共大战等等,这些都让他赶上了。年轻血气的他一时不能承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便选择让自己沉浸在鸦片中而如死人一般地了却残生。而命运之神却不这样想,如活死人一样的马素朴确有一个生气四射的共党儿子马越权。马越权风风火火干革命,如火如荼革自己家的命,而当他最终被遣散回老家时便对人生有了更加成熟的看法。马越权是回员外村后晋升为党员和农委会主任的。他的人生虽然历经沧桑,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当党员并为全村人热心奉献的精神。他娶了貌丑心美,并和他同生死、共患难过的贫家女白臭蒿,这一婚姻却让马家重新振兴起来。白臭蒿尊老爱夫、吃苦能干,深得婆婆马白脸和公公马素朴的喜爱。之后,当共和国政府开展“扫盲运动”后,马素朴发自内心地接受了“扫盲先生”这一身份,从此这个家便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马素朴支持了儿子的工作,恢复了对家庭的关爱,最终彻底告别了大烟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陇东在乱世时的家族变迁史,同时也是一部人的精神的改变史。小说里的主人公和他身边的人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也承认“变化”就是“常道”。《易传·系辞》里讲:“《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想这几句话也是适合马家这个大家族的变迁的,但是,“变化”并不是雨打浮萍式的随浪漂流。马家的几代人经历了或贫或富的诸多境遇变迁,但这个家族并没有倒下,反而更顽强更精神焕发地延续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由马家正气的家风所致。那马家的家风是什么呢?综合《小收煞》的总体描述,我想大概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与时进退,尚中守正,以德为本,利人利己”。正是有这样的家风,马家才可以屹立不倒。我认为这十六个字也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精髓内容,正所谓家有家风,国有国风,“家国同构”,那么,这也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而不倒的原因。

如果把马步升的《小收煞》比作是盛开着诸多鲜花的大花园的话,我便是仅从历史和主题的角度,从园里选了一个自认为是明丽光鲜的“牡丹小园”来写。所谓各花入各眼,各花有各美,我也期待着能够欣赏到其他花种的另类风情。

(《小收煞》,2016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家陇东菜菜
春日 陇东花事
比较:毛线谁最多
观察:铅笔有先后
推理:谁最高,谁最矮
捡柿子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陇东老区的放足运动
现在流行男生欺负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