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校本课程应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2017-10-17丁海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研究性校本课题

丁海蓉

校本课程指的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由学校自主开发、自主设计,并根据学校情况进行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本文所指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理念,就是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应从校本课程的内容中生发而来、合二为一。一体化的好处是删繁就简,使学生学习研究更易专注精心,使校本课程实施更精简高效。之所以有这个议题,是因为学校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开设的过程中有很多“误读”,比如,把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割裂开来,校本课程只局限于上课讲授,又另外开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随意性很大,使学校各种名目的课程纷繁芜杂,令人厌烦。

毋庸置疑,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开拓了高中语文教育的领域,给文学人才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优异性一目了然。关键问题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能否把学科素养和学科知识落到实处?于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才能切实、有效地达成学习研究的目标就成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考量之一。那么,把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使之一体化,是否会更简单高效?本文将从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实施、实践成果等方面进行探究、总结和反思。

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设想虽然很好,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从学习时间、空间还是心力上都不足以容纳多线课程,所以,纷繁芜杂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看上去很美,实则是在学生繁重的学习中又加上一重大山。因而,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最终沦为“不得不做”的任务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使许多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最终成为走过场的形式。这样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已背离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设立的初衷,甚至可能滋长伪研究、伪学术的不端思想,危害之大,不可不警惕。

校本课程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不能光追求数量,还应走校本课程精品化的道路,使课程目标更加单一明确,在操作上更简便易行,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所谓“大道至简”,正是此意。所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删繁就简,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坚实与深入,有利于规范纷繁芜杂的乱像,收获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可行性

所谓“删繁就简”,就是要围绕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能力要求,结合现行的语文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在某些点上拓展延伸深化,设立一套与之相配的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把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一体化、精简化,促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形成。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教学现实而展开的,应在达到基本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兼顾多样性和个性化,使校本课程既落地生根,又缤纷多彩,使创新之花孕育而生。

比如:开设“唐诗宋词选读”课程,把几首因素相同的唐诗或宋词编成一个个单元,进行专题的鉴赏学习,然后,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强化古诗词鉴赏力;开设“文言传记选读”课程,强化、扩展文言知识,涵养文言语感,把握事件的细节,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形成自己的思考判断,然后,开展相关作品的比较阅读,通过报告会或讨论会反馈学习研究的成果;开设“中华文化寻根”课程,学习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根源与演变,以及对现今的影响,然后,分类设置专题,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地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等等。这些做法,都可以把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一体化,使高中语文课程精简高效,使语文的“听、说、读、写、赏、研、创”等学科素养训练得较到位。

所以,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既可使校本课程不流于浅层次、形式化,又可引领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使研究性学习不盲目、不杂乱。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还可以借助研究性学习突破只传授灌输知识的困局,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做专题研究的学术精神和基本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具体实施

首先,在课题开设上,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素养和学科特色。校本课程的课题设置主要可从两方面来:其一,从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延伸而来,如“曹禺戏剧研究”、“韩愈散文选读与研究”等;其二,从与语文有关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而来,如“从闽南方言看古诗音韵变化”等。

其次,在实施程序上,要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发挥教师特长,关注学生兴趣,制定适合各阶段的“五有”课程。这“五有”就是:有学科的特色、有专属的老师、有整编的教材、有规范的研究性学习程序、有系统的评价体系。这“五有”就体现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理想状态。

再次,从师生互动上。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师生互动的形式上说,实行导师制,就是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同时担任本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而学生的研究性小课题从这个校本课程中产生出来。这样,同一门校本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一体化,学习的内容一体化,学习研究的时间一体化,培养的目标一体化[1],从而可以提质增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一体化,有助于“课程整合”。就如专家所说,“课程统整的工作,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进行”[2]。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统整”,使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切实、更有效。

四、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实践成果

在“高中語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题研究中,我校高中语文学科开设了“欧美戏剧选读”“金陵十二钗”“毛泽东诗词选读”“苏轼诗词选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当代文学选读”“庄子选读”“古代文化常识研究”“谜语研究”;“小记者写作教程”“泉州人普通话学习”“闽南话研究”等十几个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均是“五有”课程,学生根据兴趣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专属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讲授知识技能,细化研究小专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撰写研究报告。

语文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使得学生能得到更多专门的指导,兴趣爱好得到较好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形成专长,也克服了行政教学班、必修课中师生对话不足、教学难以适应差异性的弊端。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还培养了教师的专题研究精神,促进教师“术业有专攻”,有利于学生养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维和实践方法,培养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精神,促成多个研究小团队的形成和成长。进行课题实验以来,我校师生多次在阅读、写作、演讲、小论文、猜谜、小课题研究等市级以上的比赛中斩获大奖,为我校赢得了荣誉。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好,实施也好,都是基于对校本的认识与把握,更是基于对学生实际与学业矛盾等问题深刻的洞察,否则,校本课程就成了一句空话。应基于语文课程、基于教师素养、基于学生兴趣,开设符合高中生实际的语文校本课程。

整合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促进校本课程提质增效。通过对必修、选修课程的开发、重组,使得课程设置更精简高效,纷繁芜杂的低效课程大大减少,自然有利于术有专攻,有利于培养有学术精神、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新一代高中生。

参考文献:

[1]曹雁.校本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一体化模式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9,(09).

[2]黄显华等.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研究性校本课题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