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思维方式

2017-10-17田园

党史文苑 2017年18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思维方式习近平

田园

[摘要]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着重强调了宏阔的战略思维、严密的辩证思维、强烈的创新思维、清醒的底线思维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方式。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学习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习近平 治国理政 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主体之间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可能相差甚远。所以,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是世界观改造的问题,而世界观改造的途径一般是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在2013年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

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一种思维方法。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面对中国发展所面临更趋复杂的内外环境以及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习近平深谋远虑,总揽全局、布局谋篇,明确提出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战略思维,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从全局角度看问题。习近平指出,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贏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二是强调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习近平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三是强调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习近平指出,中央政治局是一个整体,每位同志都要从做好整体工作出发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增强工作合力,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我们党需要有一批“踱方步”的人。所谓“踱方步”,就是从战略上思考党、国家和民族的事業。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1]现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要在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统筹谋划,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应以改革开放为抓手,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也就是说,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以及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等。我们强调要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强筋壮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了解世界。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解放思想、扬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之源。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技术创新等。习近平强调了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创新的竞争,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他特别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中的创新思维,突出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创新主体地位。邓小平指出:“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p382“农村“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2]p252。习近平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解放思想,打破惯性思维障碍。习近平强调,创新思维必须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思维障碍。经验有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情就是靠经验解决的。但任何经验都有局限性。“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条件变化了,经验就不适用了。迷信本本、迷信权威、迷信经验错误都在于固步自封,不能因时而变,思想僵化保守。三是责任担当,具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是与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紧密相关。习近平指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要有逢山开路的意志,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四是营造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管理学家德鲁克说,创新本身是有风险的,但是吃老本比未创造的风险更大。邓小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2]p3722013年7月,习近平到中科院考察时强调,要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endprint

三、蹄疾步稳的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事物,承认和分析矛盾,着力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习近平认为,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解决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时要对各种矛盾心中有数,又要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放在优先地位来解决,以此带动其他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认识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善于从历史的大视野考虑问题,从发展的大趋势分析问题,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纵深感,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一是注重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善于将历史经验有机地融入治国理政实践,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执政风格。比如:谈到严格政治纪律时,剖析了苏共因放弃纪律而分崩离析、轰然倒塌的深刻教训。二是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为我们立了标杆、树了榜样。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入阐述和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三是注重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习近平善于把握和运用这一规律,系统阐述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他强调,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同时,习近平还强调,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这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这些重要观点,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总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指南。

唯物辩证法是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是善于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把握问题。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也是习近平观察思考中国和世界问题始终秉持的立场和角度。习近平注重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协调性。二是善于抓住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习近平特别注重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三大规律,科学正确地指导各项工作。他多次指出,要不断增强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谈到改革时,他强调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三是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他反复强调,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辩证地看问题。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

四、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设定最低目标、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作为的思维方式。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积极主动应对,趋利避害,有守有为,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度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情就会发生质变,从可以接受变得不可接受。底线思维意味着要树立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效果意识和边界意识,遇事从容应对,牢牢掌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才能筑牢防线,解除后顾之忧,因为底线失守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底线思维又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思维方法,守住底线只是底线思维的起点。守住底线,把危险和危机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其目标在于推动矛盾向其对立面转化,达到最好的结果。这说明,底线思维蕴涵着积极有为的态度,要求人们积极寻求合适的方法,推动目标尽快实现。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要善于運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3]p180-181习近平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中国的改革发展:在方向道路问题上,强调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在生态上,强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在党建上,强调要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党员干部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对于当代中国改革发展而言,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底线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思想要清醒、态度要坚决、行动要果断,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定位——定标——定法”的统一。“定位”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运用底线思维了解全局,设定最低目标,找准底线;“定标”是要量力而行,确定可能的最优目标;“定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采用恰当的方法,从底线通达顶线,努力争取最大成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J].人民日报,2013-01-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马永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思维方式习近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标题党
习近平主席访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