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浅明快”遇上“深沉悲凉”
2017-10-17周佳曦
周佳曦
《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教参)。生逢乱世,郁达夫辗转千里,遍尝人生愁苦哀痛,因此“悲凉”一词不仅是他赏景的心态,更是其整个人生的感受。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馭景,以景显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一种深沉独特的“悲凉”情韵和意境。但对于十六七岁阅历尚浅、生活安乐的当代学生来说,如何通过五幅秋景图赏析体味作者的“悲凉落寞”之情,实现其审美教育功能,却是非常不易的,尤其是“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果奇景”等三幅图景,更是学生把握的难点。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语文课堂作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要想课堂审美活动顺利地开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审美活动的过程,而学生的审美活动又必须以体验为先。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任何一个文本的阅读从本质上说都是基于体验活动之上的精神情感之旅,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以文本内容为依托,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进入作者的文字世界以及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引导:
第一幅“秋院静观”赏析
教师感情朗读,学生聆听、感受。
师:对秋院的环境你有什么感受?你喜欢吗?
生:“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秋天的天空高远,常常一片蔚蓝,给人深邃宁静的感觉。这是我喜欢的。
生:有点破败。“一椽破屋”“破壁腰”都是破的,但破壁腰又开出蓝朵,还有尖细且长的秋草,但有岁月感、沧桑感,我喜欢。
生:这里很安静。听得到驯鸽的飞声,这声音应该不大,所以感觉出环境的静。
生:我觉得这里很是清静,坐在院子里,喝喝茶,看看天色,听听鸽声,赏赏牵牛花,没人打扰,多清静呀。
师:如果让你置身于这个小院,你会做些什么?
生:搬个躺椅,看蓝天,遐想。
生:读书,练字,写信,画画。
生:听歌,玩手机,刷剧。
生:拍照,给牵牛花来个特写;自拍,分享到朋友圈。
生:跟朋友聊天,打牌,K歌。
生:观察虫子。
生:……
师:我听出来了,虽然大家的活动形式不同,但心情或心境大多是——闲适恬静愉悦的。
师:那么作者呢,他在小院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身在小院,喝茶观景,细细品读其中的情味。
生:“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感觉他也没什么可消遣的,没有什么可做的事,有些寂寞无聊。
生:我也觉得他的心情应该不好,有点孤独,有点闷闷的,“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没有可聊可伴的人。
生:我读出了淡淡的忧伤。一般说到阳光,那是光辉明朗的象征,可是作者却是“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让人感觉出他和景物的距离感,似乎他和光辉明朗之间有着跨不过去的遥远,只能远远看着、数着。感觉是个有经历、有故事的人,
师:这个人坐在院子里,喝茶,看天,听声,赏花,看上去很静很清闲,那么,大家觉得,他是那种悠闲、休闲的“静”和“闲”吗?
生:不是。他的静是那种表面的,他的闲里,有几分冷清。
师:很好,大家从景物描写中品出了几许寂寞冷清。如果你了解到作者是一个历经沧桑、失意失业之人(大略介绍下作者的坎坷人生),再来读读那几个句子,比如,“朝东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是不是有一些新的体验感受?
生:处境不好,没有事情可以做,我感受到了他的悲伤。
生:时光流逝那么无情,我感受到了他的无奈。
生:一个有思想才华有抱负的人,只能在此细数日光,我感受到了他的郁闷和悲哀。
师:对,坐看年华付流水,心里有悲伤却无人可说,心里有想法却无事可为,他是孤独寂寞的,也是苦闷压抑的,“细数一丝一丝的日光”,蕴含着几许悲凉。
师:那作者“泡一碗浓茶”,而不是一杯清茶,品的不是一份悠然,而是他苦涩的——
生(众):人生。
师:秋院静观,作者品的是一份冷清孤寂,一种悲凉的人生况味。
第二幅“秋槐落蕊”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
师:像花而又不是花的秋槐的落蕊是北国的特产。我们南方春天也有类似的特产——杨花柳絮。四月中旬左右,杨柳絮漫天飞舞,这样的杨柳絮让你感到——
生:洁白轻柔,像雪一般轻盈美丽,富有诗意。
生:我感到的是烦恼——外出往往会被柳絮团团包围,衣服上、包上、脸上甚至睫毛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都有类似的体验吧,我是过敏体质,尤其烦恼!
师: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感受不同,情感也不同,喜爱或烦厌。苏轼有首《水龙吟》是歌咏杨柳絮的,说它“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情感落点则在一个“惜”字——“无人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任其坠落,随风而去,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落蕊的,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对落蕊的怜惜。文中也提到它“像花而又不是花”“铺得满地”,表明落蕊是不起眼的、普通的,是不被人们关注,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但作者没有。
师:对,他对落蕊有一颗细腻的心。他注意到落蕊踩上去——
生:“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endprint
师:“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以感受到作者——
生:脚步很轻,很温柔。
生:很用心地在感受落蕊。
师:作者感受落蕊是多么细致用心——“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现在如果把其中两个“也”字、一个“只”字去掉,改成“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比较一下,意味和原文有什么不同?
生:改句“没有声音,没有气味,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客观描述,原句两个“也”、一个“只”,就多了些感慨、感叹的意味,融入了主观感受。
师:是的,作者不仅用身体感官在细致感受落蕊,而且用心、用情在体察落蕊。两种表述,关键的不同就在于“也”“只”的强调上——这落蕊虽然不起眼、普通平凡,但在树上,也曾经缀满枝头,美丽芬芳,是淡白微绿、鲜嫩的存在,有一股特有的清香,而现在凋落了,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扫街的一阵扫后,并连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也没有了,无声无息无味无痕,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世界上存在过。显然作者原是期望这落蕊能有更多的存在感的,可是没有,“也”“只”的背后,是隐藏着作者的伤感的。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用怎样一种细腻、伤感、疼惜的心在感受那“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啊。
师:提到对落蕊、落花的疼惜和伤感,我们会很容易想到《红楼梦》中的——
生(众):黛玉葬花
师:“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字字含愁,句句带泪。黛玉仅为落花而悲吗?
生:还为她自己的身世飘零。
师:对,是怜花,也是悲己。《葬花词》融入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身世之感。那么,秋槐的落蕊中,郁达夫单纯是为落蕊而伤感吗?当然不是,其间融入了普通小人物对人生的感触,也有一份自怜自伤。苏轼在《水龙吟》中最后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老师仿写了一句作为对“秋槐落蕊图”的小结:细看来,不是落蕊,点点是凡人泪。
第五幅“秋果奇景”赏析
师:如果说“满地落蕊”意味着几许萧条,是哀景;那么秋天的果树呈现的则是一片奇景,是乐景。其中第一是枣子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关于枣树的相关描写。
生(读):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师:这里的枣子树、枣子有什么特点?
生:树到处都是。枣子形状大小是像橄榄又像鸽蛋,颜色是淡绿微黄。
生:还有枣子树叶是椭圆形的细叶,枣子就点缀在其间。
(师投影枣子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叶、枣的外形颜色等)
师:如果你在墙头屋角看到一株这样的枣子树,你们会想什么?做什么?
生:想吃。
生:感到很新奇,用手机拍下来,跟朋友分享。
生:想办法把脚垫高点儿,摘两颗玩玩,在地上捡也行。
生:看上去挺可爱的,心想能吃了吗?跳起来够一够,想办法弄下来一两颗尝一尝。
生:摇树,用衣服兜着,如果允许的话。
师:大家想到的是可吃、可玩,可见见到这样的枣子树,大部分人内心是兴奋、愉快的。那么,作者呢,他看到枣子树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这个时候“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师:还有吗?
生:还有“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师:那么,你们能据此揣测一下作者看枣子树的心情吗?
生:看的是GoldenDays的风景,应该是愉悦的。
生:应该有点悲伤的,因为他想到“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好时光就要过去了。
师:那到底是愉悦,还是悲伤呢?两者矛盾吗?
生:不矛盾,风景虽好,令人喜悦,可很快就会没有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令人悲伤。
师:韶光易逝,眼前越美好就越让人伤感。這和黛玉葬花词中“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是一样的情怀。黛玉葬花,伤痛的不仅是落花,更有明媚鲜妍的满树繁花。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秋蕊——已然的衰败;秋枣——即将的衰败。衰景和盛景都是令作者伤感的。秋蕊,铺得满地;秋枣,随处生长:触目之处,皆是悲凉。
学生齐读品味。
师:其实有时,一个事物,在你眼里甚是寻常,在他人眼中却是两样的。比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庭中有一枇杷树,对常人来说,就是一亭亭如盖的树而已,但对归有光来说,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他亡妻当年亲手种植的。
师:那么当他看到这棵树时,会想到什么?心情如何呢?
生:会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想到当年恩爱生活的场景。会怀念,难过。
师:对,触景伤情。
生:会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伤。
师: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思念绵长,伤怀无限!所以对于归有光来说,这棵枇杷树是一棵悲伤的树。那么,枣树对于郁达夫,是不是也有些不同的意味呢?
(介绍郁达夫1926.10《一个人在途上》龙儿有关内容并投影相关片段)
“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endprint
生:对郁达夫来说,枣树也是悲伤的树。
师:是的,枣树沉淀着他生命中一抹悲凉的秋忆。何止于此呢?积贫积弱、动荡黑暗的苦难现实,颠沛流离的不幸人生,妻离子丧的辛酸家事,可以说,半生坎坷的身世命运和个人性格情趣,已使得悲凉成了他的人生底色。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这样的经历,这样的心境,所以,即使是在欣赏清秋佳日的秋果奇景,平和淡远的文字下,流露出的却是忧郁低沉的情思,脱不了悲凉的底子。
(说明:第三四幅“秋蝉残声”“秋雨话凉”赏析,学生相对容易,此处略。)
鉴赏完秋景图后,我提供示例让学生仿写,小结“故都的秋在哪里”。
示例: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学生仿句: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小院的每一处破败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闲人的每一声微叹中。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故都的秋是悲涼的,悲凉在秋雨的每一点寒意中。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驯鸽的每一次飞声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草的每一丝颤抖中。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破壁腰的每一个蓝朵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槐叶底的每一丝日光中。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树影下扫帚的每一条丝纹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满地落蕊的每一点触觉中。
反思:
阅读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主体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当“清浅明快”遇上“深沉悲凉”时,在教师的点拨和激发下,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和间接生活体验丰富了,对文中细微深沉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学是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进行独特生命体验的过程,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感受,将文学作品死的文字活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从课堂生成来看,教学引导是富有实效的,而引导又是建立在两个意识之上:
①文本意识。以文本内容为依托,注重情境再现,角色换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从而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注重词语品析,咂摸情味,“只有引导学生驻足于字里行间进行言语的具体品味,才能真切地感悟散文的情感内容,才能达到‘悟意审美的目的”(王荣生)。
②生本意识。以尊重个体的原初体验为基础,注重感知对比,体会差异,“寻找作家作品和孩子生命成长的契合点”(钱理群);或调动已有经验,触类旁通,唤醒体悟。阅读的体验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不能忽视个体的体验与投入,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教学内容内化和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通过构思,将内化的体验外化,一步步引导学生实现自己情感体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社范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