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国心”浸润“传统味”
2017-10-17谢海生
谢海生
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正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相契合。语文教师就应当把自己的教学思维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用“中国心”去解读文本,指导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浸润精华,汲取丰富的营养。以《散步》《秋天》《秋天的怀念》为例,谈谈基于传统文化思维的文本解读所包含的美学意蕴。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在中小学教育中,要求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各教育环节。正如深圳南山区教研室唐建新老师所说:“我们应该将带有中国智慧的传统文化,具有东方文化瑰宝结晶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国家编写的教材润物无声地渗透和普及到我们的国民教育中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观之,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正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相契合。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大部分教材文本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处事为人的态度与方法、世态百相的描绘与展现等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师就应当把自己的教学思维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用“中国心”去解读文本,指导教学,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浸润精华,汲取丰富的营养。下面以《散步》《秋天》《秋天的怀念》为例,谈谈基于传统文化思维的文本解读所包含的美学意蕴。
一、思想内涵的和谐交融之美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向全世界献上的精彩绝妙的文化盛宴,尤其是开幕式上的文艺演出,不仅展现了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也展示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悠久与博大。其中“上篇:灿烂文明”节目中的一个场景令人震撼: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小小的符号变幻无穷,包容了宇宙万物,传达出中国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最古老的人文理念:“和为贵。”
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和”,“不同乃和”,“家和万事兴”。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即造就了环境的美。”
莫怀戚的《散步》中就蕴含着“和”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之美——天地人之道归于“和”。
文中从三个层面予以體现: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即天人合一。莫怀戚先生将散步的时间设定为春季,春和景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有暖洋洋的阳光,有大片大片的新绿,有生机勃勃的万物,老人在熬了一个冬天之后也要在勃勃生机的自然中重新焕发生命力,人的悠闲心情与环境的温和清新高度接近与融合,人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其次是人与人的“和”。散步路线出现分歧后即“不和”,中国的传统道德及时予以“调和”,父亲顺和奶奶,妻子顺和丈夫,奶奶顺和孙子,子孝妻贤,尊老爱幼。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中的合理部分得到体现和传承。如果家庭的基本秩序不存在,所谓民主、自由,那只能各走各的,哪里还有天伦之乐。散步的几个人中,妻子做得最好,“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理解丈夫的孝心,顺从丈夫的安排,贤惠体贴保证了“家和”的实现。其身上体现了东方妇女的美德。
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和”。社会由一个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和”了,社会就“和”了,国就“和”了。正如课文结尾所描绘的,“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的整个世界就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整个国家。
用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去解读文本,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设计教学,定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思想内涵的和谐交融之美,并进一步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意境创设的古典意蕴之美
如果我们用传统文化的思维去解读何其芳的《秋天》,会发现它是一首处处体现着中国古典文化意蕴之美的现代诗。
首先,这首诗在内容上契合中国人对“秋天”的哲学理解。第一节写农家丰收景象,“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伐木、割稻都体现“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五行中“秋”属于金,金克木,开头第一节就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如果不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厚理解,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诗句的。第二节写渔民收获景象。中国古典文化中历来都有秋猎、秋围的习俗,即使处罚犯人也是“秋后问斩”,如果人在春天犯了罪,也要养着到秋天再处死。《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已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渔民捕鱼的景象,正符合这种哲学思想。至于第三节的“少女思恋图”,按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秋天不宜思念,因为这是养收的季节,不是思念的季节,秋季应“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如果非拧着来,只能是“单相思”,心火煎熬,所以诗中的少女对牧童的思恋只能是“梦寐”了。endprint
其次诗歌体现了古典的天文知识。秋天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该诗中有三个节气:露珠是白露,冷雾是寒露,白霜是霜降,依次展现了秋天渐深的进程。
第三,农家、渔家们安闲的精神状态正是秋气之应。按照道家思想,经过春夏两季的生长,秋季正是杀伐采收的季节。农民手中的斧子、镰刀、背篓,渔民的圆圆的网都“享受”到了采收的满满的幸福。“竹篱间、芦篷上”都满溢着劳动者秋收的安宁和惬意,有了这样的丰收他们就能在生命受到严酷考验的冬天安闲地度过了。
最后,诗中的色彩、声音分别体现了中国水墨画和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稻之黄,果之红,霜雾之白,乌桕叶之青,淡雅而不失绚丽;伐木声是商之音,笛声是角之音,悠远而饱含深情。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们在教学时就不仅仅是把《秋天》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了,它同时可以作为我们普及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于潜移默化中领略意境创设的古典意蕴之美,其审美情趣亦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氤氲开来。
三、情感表达的含蓄安静之美
我们继续以传统文化思维的角度来解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会发现它歌颂的是“中国式母爱”,它更像是一篇烙上“中国印”的文本。
为什么这样说呢?打个比方,以前的东方人,你让他说出“我爱你”比登天还难;而西方人则相反,你不让他说“我爱你”比登天还难。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个含蓄安静;一个直白张扬。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被默默地缝进衣服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人间的爱被浓浓地凝聚在眼泪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间的友爱亦被悠悠地融化在杯盏间。这份含蓄安静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吗?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这位“母亲”的身上正折射出了“中国式母爱”的光辉。史铁生在他的另外一篇写母亲的文章《我与地坛》里写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是的,母亲承受着来自儿子及自身的、几倍于儿子的痛苦,却从来都不说,只是默默地用爱来呵护和启示着儿子,“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地进来”;“‘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三个“悄悄地”一个“偷偷地”,胜过千言万语,她爱得是多么的谨慎小心;“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个“挡”字顯现了母亲的细心,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受到一点点无谓的伤害——母亲挡住了屋外的萧瑟,也挡住了生命的凋零;“眼圈红红的”,“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又是多么有耐心!“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爱得又是多么地深沉和久远。总之,《秋天的怀念》中的母爱确如文章结尾所说:“泼泼洒洒,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这就是具有情感表达含蓄安静之美的“中国式的母爱”。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上三个例子就是基于传统文化思维的文本解读,意在阐释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意蕴。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提传统文化,很多人都认为只有文言文、唐诗宋词这样的古代经典才能体现出来。其实不然,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决心、信心和责任心,自己首先要成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根植“中国心”,浸润“传统味”,就一定能够帮助中国的孩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原汁原味的、有民族文化自信的中国人。传中国人的道,授中国人的业,解中国人的惑,正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唐建新.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7,(8).
[2]陈珞珈(编者).黄帝内经(全四卷)[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