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2017-10-17张馨纳
一、整本书阅读的理解
所谓读整本书,其实是与以往的篇章阅读相对而言的,试图打破语文阅读就篇章读篇章,就篇章讲篇章的狭小格局。理想状态的整本書阅读应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度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整本书阅读需要课程化,但又要避免过度结构化,要保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阅读和学习留有充足空间。[1]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是整本书阅读质量保障的前提。“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自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简单的小说阅读是学生最喜欢的,这种阅读当然必不可少。但有一定难度的阅读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可以从段落阅读开始,逐步过渡到篇章阅读、短篇阅读、长篇阅读进而达到有难度的长篇阅读。不断增加阅读文本的长度、难度,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不断有所挑战,这样学生也会不断有所期待进而有兴趣,取得进步。
(二)学会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不断在他的书中强调方法意识。他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本质也是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中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基础养成阶段,必要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之所以提倡整本书阅读就是为了让它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
(三)提升语言表达,锻炼思维能力
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学生遇到语言材料、语言表达方式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进行写作。新词语中有一种叫做“XX体”。如果学生长期阅读某一类作品,他的文章就会有这种作品的印记。同理,一个学生长期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他的文章也会有这位作家的味道。例如,如果一名学生长期、大量阅读老舍的作品,他的文章必定带有浓厚的京味色彩,而这种模仿连他自己都意识不到。这正是整本书阅读能带来的提升语言表达的最明显的例子。
语言学上称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大量的整本书阅读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拓展和深化。
(四)扩大知识量,丰富文化体验
传统的篇章阅读知识量小,学生从一篇篇文章中学到的知识也相对细碎。而整本书阅读会使学生对一类知识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知识量的丰富与扩充单单依靠篇章阅读是很难进行的,只有整本书阅读才能使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自己的文化体验。
三、当前的阅读现状分析
整本书阅读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关注与培养。
虽然以下研究结论并不单单指向整本书阅读,但从这些结论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阅读现状,以期更好地探究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一)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
2016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最新数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通过分析报告数据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阅读率:
2015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国民阅读量呈上升趋势。
2.数字化阅读:
这份调查报告中数字阅读是亮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2014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越纸质阅读率;2016年全民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越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0%。这不仅符合国民的习惯,更清晰地反映在学校的学生中。学生是最容易使用和接受新兴事物的,所以是数字阅读的主体力量。可见想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数字化阅读是很好的切入点。
3.未成年人阅读:
报告中对未成年人阅读的调查对我们的研究最具有参考价值。数据显示未成年人阅读率上升。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显著上升。可见中小学学生阅读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家长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对阅读的渗透和指导都是学生阅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以上调查报告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阅读率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可见阅读受到广泛重视,并得到全面发展。这是国家提倡全民阅读后显著的进步。
2.以数字阅读为代表的碎片化阅读发展迅速,极有可能成为以后阅读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所以必须处理好这种阅读方式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关系。
3.未成年人阅读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亲子阅读地位明显上升。
四、当前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问题
中小学生大多数处于叛逆期,会有一种心理就是老师推荐什么书就不喜欢读什么书,这也是很多名家不主张推荐书单的原因。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小学生之所以阅读量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有大量完全符合小学生阅读特点和阅读心理的书目,阅读指向性明确。
反观中学以上教育,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会参照教育部推荐的课外读物给学生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但这些书目繁杂、重复、没有明确的年龄特点。例如,四大名著是学生的必读书,可是刚上初中老师就会推荐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有大量半文半白内容,而此时学生的学情特点是文言基础基本为零,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推荐的书目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更加厌倦阅读。此外,初高中老师大量推荐书目都重复过重,四大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等经典书目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老师都会推荐。造成学生各阶段可读书目都很多但却缺乏具体性、针对性。
(二)妥善处理碎片化阅读趋势与整本书阅读的关系
“碎片化阅读”笔者尚未找到正式的含义界定。从字面上可以有这样的理解:它是指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和互联网普遍使用带来的自由开放的阅读模式。[3]
阅读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是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现象。“碎片化阅读”的趋势符合当前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排斥,而应借助并妥善利用这一趋势为整本书阅读服务。文化经典的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学校阅读教育的一大难题。由于文化经典内容抽象、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对阅读经典一直兴趣不大。但可以尝试用“碎片化阅读”带动学生读文化经典的兴趣,进而进行文化经典的整本书阅读。
(三)重视学段间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惯性
文化教育学认为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阅读是陶冶和唤醒、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从图三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阅读率相当高,高达95.4%。基本可以认为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会进行大量的课内、课外阅读。虽然识字量并不大,但近些年越来越多好的读本、绘本出现在小学生的视野中,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因此整本书阅读的读书量最大,读书率也最高。反之,中学生由于课业的压力、接触手机电脑等其他娱乐方式较多,分散了阅读的时间。而正是这一分散使原本小学阶段具有的很好的阅读习惯被打破,导致读书量越来越少。养成好习惯不容易,但一旦习惯被打破就很难再重拾。做好整本书阅读的前提是一定要养成学生的阅读惯性。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
[2]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
[3]张菁.张增田.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教科书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
(张馨纳 首都师范大学 1000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