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古文教法探析

2017-10-17李红丽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词句古文文章

李红丽

古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古文的教学方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古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地方:教师教古文时不要只见“言”,不见“文”,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性;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文章的诵读;字词句的理解要放在整个文章的意境中去辨析;挖掘文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注重对古文的复习。古文教学做到以上方面从而能够使中学古文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提高,充分发挥古文的语言应用和育人的功能。

古文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书面语,它从周朝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记录了古人各个方面的智慧,是后人在写作和文化熏陶中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现今国家大力提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传统文化对国民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承担了一定的古文教学,古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且在初高中语文教材基本篇目中古文也占据了四分之一的数量。所以古文怎么教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怎么教才能令学生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从而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在古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策略,达到预期目标。结合古文教学的特点,我总结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一、教师的古文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古文不是外语,它是我国上千年历史上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字。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自源文字。虽然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也有不少字词句式使用至今,也有一些字词句式是有继承的。学生学习古文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所以教师在教古文时不必一字一句教的那么仔细,如一些人批评的“嚼碎了喂”,嚼碎了是好吸收,可饭的美味也失去许多。这样的教法使学生缺乏文学体会,使古文失去文学魅力。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古文是文,只不过是经过年代变迁有了较大变化的文。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古文它一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古文时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把文章拆解得七零八落,达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所以在教学中字词句的解决,可以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中进行。不要从文中摘出来单独讲,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讲解,正如语文教学中提倡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而且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在中学学习古文,应该重在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最后,古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认为古文很“古”,只有教师满堂灌,学生才能学会。古今汉语虽然存在差异,但现代白话文与古文同出一宗,基本字词有一致性,语法相对稳定。中学课本中选录的课文也大多都浅显易懂,韵律感较强。如《陋室铭》、《爱莲说》这些文章,学生结合文下注解自己都可以理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堂中教师回答学生的疑难字词,在关键处做一些点拨,引导学生学习古文中有生命的语言,借鉴文章章法、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韩愈的《马说》和《师说》,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文中不少词句现今还在使用,文章中论述的技巧、思想的精华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古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大包大揽,要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课本中选录的课文都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到优美的词句,文章章法的技巧,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和思想情感,学习古人的智慧,开阔学生视野,加强民族情感。从人的认知论我们也知道,对自己习得的东西远比灌输的东西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二、古文的诵读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诗歌对我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诗歌讲究韵律,古文也深受影响。无论是赋、骈文、韵文,还是论说文、游记,都充满了韵律感。所以古人学习文章很重视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欣赏文章意境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诵读是个能很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在教学中诵读可以分布在不同阶段进行。预习时诵读,初步感知文章,把不会读的字词,理解不了的句子标注下来。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字词句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诵读要穿插进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文章内容疏通后还要进行诵读,使学生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味文字美,为下一步体会文章结构和情感打下基础。在分析完文章艺术特色和情感后,教师可以找几位同学,或整体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这时学生要达到流利并且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诵读可以调动人眼、口、耳、脑多器官协调活动,人的注意力集中,更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和妙处,使之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正如荀子所语“诵数以贯之,思通以诵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文中他的先生深深陶醉在文章的美妙意境中,我们读者也被先生的样子陶醉了!诵读能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交际工具,口头表达能力的培養要在平时积累,诵读就是一个很好的练习途径。endprint

三、文章内容的疏通

古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要把文章内容的字词句疏通为现代文。古文经过岁月的变迁,其中使用的字词句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使用白话文,不再用古文说话写作,没有了学习古文的语言环境,而白话文的字词和语法与古文有较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古文教学中把文章的内容用白话文进行疏通,以便理解。有的老师主张中学古文教学要应用训诂学知识,这对古文教学是个启发,因为语言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相近的语法现象进行贯通,使学生领悟古文中语言和句式的变化规律。而有的老师主张字字落实,就有些牵强。语言文字的使用是受当时社会各方面影响的,有的字词含义只有在当时那种文化背景下可以理解,而到了现在我们也只能意译,较难做到字字落实。教师要抓住重点字词讲解以及指点学生领会这些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对字词的理解要放在整篇文章中理解。讲解中要结合以前古文中学习的相同或相近字词,加深学生对古文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因为同一字词在不同年代不同文章中就会有不同的含义。老师主要讲解一些重点字词句,其余的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自我理解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语感和语境自己推断,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自我领悟意识。在中学古文教学中,文言词我们主要学习实词和虚词,但相对来说实词的学习更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首先,辨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文中的实词往往从本义又引发出引申义、喻义,还有一些假借义,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析。如“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本义是“北窗”,后又引申为“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含义。词的多个含义表面看来纷繁复杂,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词义引申基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并列式引申,是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多个意思,如“节”,本义“竹节”,由本义并列引申出“关节”,“节制”,“层叠”,“节气”,“节奏”,“礼节”,“法度”等义。另一种称为串联式引申,是由本义引申出甲义,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如“功”,①工作,事情—②成績,功效—③成就,事业—④功劳,功勋。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会两种方式相结合。而且在引申过程中读音会发生变化或另造了新字,例如“说”:原读“shuō”,陈述、解说,后引申读音变为“shuì”,劝说,说服;“弟”:dì,弟弟,后来引申造了新字悌,tì,尊敬,顺从兄长。教师在课文讲解中要把这些知识串联总结,使学生从中学习汉字的演变,更好地了解汉字。其次,学习古今词义的不同。古今异义在学习古文中常常遇见,随着词的发展,有的词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用于泛指河流;有的词词义缩小了,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有的词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这些变化教师要着重辨析。再者,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越国以鄙远”(《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鄙”原是名词边邑,在这用作动词。而句式在古文中常用的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及特殊语序句等。这些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讲述,学生要注意理解和积累。

四、文章内容的辨析

文章内容的辨析主要是对文章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把握。现在许多教师在古文教学中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文意疏通上,因为考试考的就是字词和句子翻译。而古文用的是古代书面语,字词和句式与现代白话文有了很大不同,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也被认为是封建糟粕,所以对古文中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的教学花的时间较少。笔者认为这样做有失偏颇,我国是文章大国,自古就有,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杜甫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文中蕴含太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首先,古文中的艺术特色就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如我们熟悉的《蒹葭》,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中没有说明伊人的身份,也没有外貌描写,反复诉说的都是对伊人的追寻,创作者仅把自己内心最深的感触进行描绘,对我们现在写作中的立意与材料选择都有很好的启发。重章叠句的咏叹结构,琅琅上口,充满音乐的韵律美,三章改变了几个词,表达的情感越发强烈,使人从中体会出创作者的情感变化。而且整首诗情景交融,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文章的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这些方面相对来说古今变化不大,古文中这些方面依然对我们现在的写作有许多有益的启发。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就创作出这样词句优美,结构匀称的诗篇,令我们对我国古人的才华充满敬仰。其次,古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亲情、爱情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忧国忧民的诗篇至今读来还是那么令人心潮起伏,令人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滋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

现在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有六大核心素养,其中第一就是文化基础,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而人文底蕴具体包含:(一)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二)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三)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而古文中就有许多人文底蕴值得我们挖掘,在古文教学中可以渗透进去。比如网络微视频《李娜微讲堂》,每集五分钟左右,现已录制了五百二十三集。每集讲个小故事,内容多是历史人物、词语典故、古代习俗的由来、古代作品的欣赏等等。主持人娓娓道来许多古代文化知识,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引入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

五、复习和课后练习

根据我们人类的遗忘规律,学过的知识要进行不断的复习,而古文又离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远一些,更要注重复习。遗忘是先快后慢,所以在把整篇古文学习完后,当堂就要进行复习。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实录中,钱老师依据课文,自己又进行了适当的改变,设计了一段古文,让学生断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知识迁移,而且把思想教育寓于期中,一举多得。我们教材中的每篇古文课后都设有研讨与练习,教师也可依据学生具体情况,自己设计练习题,两相结合,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又一次复习。一个单元学习完要进行单元复习继续强化,单元复习与每节课的复习侧重点各有不同。一个单元的课文体裁相同,但各有风采,教师要抓住异同进行复习,不可能再像每课复习那么详细,那么有针对性。后面还要进行各种复习,那时的复习更要注重横向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句,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古文字词句规律的把握。

古文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正如俗语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古文中充满了古人在生活、学习、思想情感各方面的智慧,是学生了解古人,学习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育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古文的教学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词句古文文章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