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薪炭史话

2017-10-17王川

齐鲁周刊 2017年38期
关键词:烟筒麻线耙子

“柴禾史”是农耕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田野、童年、树叶,一长串过去的时光浮出水面。王川的散文,带着细腻的田园景致,把我们带回农耕时代。树林里,两个弱小的身影,伴随树叶的飘摇散落,定格成一道风景。莫言新作《七星曜我》,最后一首写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来到高密东北乡,感受东方农耕文化。

深秋里,树上的叶子被风哗啦啦地刮下来,用竹耙子搂回家,铺在地上晒干了,那就是柴禾,用来烧水、做饭、摊煎饼。

那时候买不起煤炭,麦秸、玉米秸、豆子棵、花生棵、棉花棵、玉米皮、土豆秧子、棒槌榔子便都是柴火,堆满一间专门放置的小屋子,虽然多,但不经烧。于是树叶也成了不能浪费的东西,家家都有的竹耙子就是划拉掉在路上的干草、柴禾、树叶的。

收集树叶往往是孩子们的事,不用竹耙子,而是用麻线串成一长串,拖拉着回家。麻线上串的是肥大的杨叶。

中秋过后的乡村是最安静的,日头渐渐失去了热力,屋墙的阴影下小风凉爽,树荫似乎也淡了很多。秋高气爽的午后或黄昏,风吹着一片高高的杨树林哗哗作响,树叶闪动着最后的阳光,一派萧瑟景象。

有时候,狂风挟裹着细雨,抽打着枝头上最后的枯叶。无数的叶片打着旋飞向灰暗的天空,又缓缓坠落。地面上堆积的树叶被冰冷的雨水粘连在一起,已经发黑。天冷起来,屋里也需要热乎气了。

杨树上的叶子开始飘落的时候,大娘就给我和三弟准备好了串杨叶的工具:一根粗铁条,一头磨得尖尖的,另一头绑上用来纳鞋底的长长的麻线,最后把一小截棉花秆绑在麻线的末梢,递给我们,然后晃动着高大的身躯,将瓢中的水倒进枣树下的大黑铁锅里,蹲下身子,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一把枯草,塞到土灶膛里,又扔进去几个玉米瓤子,将一堆玉米秸拢到身侧。浓浓的蓝烟飘出来,火苗舔舐着锅沿。大娘抬手掸了掸黑蓝色的衣襟,看着我们还在磨蹭,扬扬手,说:“去吧,一会儿回来吃饭。”我和三弟就拎了那根空气般轻的麻线跑出了大门。

我们先是在村里到处“扫荡”,地窨子边有棵极高大的臭椿树,落叶被搂光了,叶杆儿簌簌落在地上,我们也捡起来,掐在手里,一会就一把。凡是能当柴烧的,都被我俩捡拾殆尽。杨树一般都在村外的路边,挨着小水库更有一片杨树林。林子里满是荒草和落叶,踩上去感觉松软,脚一浅一深。我和三弟弓腰,用粗长的铁针朝树叶中间扎去,噗嗤噗嗤轻轻的响声伴着某种神秘的快感,另一只手将扎住的叶子撸到麻线尾端。我们比赛,看谁最先穿满一麻线。真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儿,我们动作飞快地忙活着,额头出了汗,把棉袄的扣子解开,张着嘴喘气。不一会儿,一整串树叶就像一条巨大的毛毛虫一样在屁股后头蜿蜒起来。我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挑出结实的叶子根儿,掐断叶子,比赛“拔老根儿”,把各自的老根儿交叉在一起,双手的拇指、食指用力捏住,一起使劲往后拉,谁手里的老根先断,谁就输了。我们持久地玩着这个游戏,忘了回家。每每是,各自的口袋里装满了老根儿,随时准备和村里其他孩子比赛。

直到杨树上的叶子几乎落光了,我们串树叶的活计才会结束。往院子里一看,水磨边厚厚的一片,都是我俩的成果,一个冬天摊煎饼大概也够用了。但杨树叶烟气大,并不容易燃烧得旺,也不能用来引火,可有什么办法?凡是能烧的东西,村里人都稀罕,所以秋收之后一直到第二年收麦子,村里的路面从来是干干净净的,一片秫秸叶都没有,连牛粪都被拾得精光。不过,场院里搭成三角形小屋子般的玉米秸,各是各家的,没有人去拿别人家的。有时候晚上我们捉迷藏常钻进去,抱两捆把门挡住,冬天的风也被挡在了外面。

大爷家的地分散着有好几块,一块在“家南”,很远,种花生;一块在“西坡”,种玉米;还有一块在水库边,种过筲瓜,还种过党参;更远的一片在村西北,那是很少去的地方,有一次去了,居然也是为了收树叶当柴烧。

那是一片白蜡地,我不知道有多大,因为种满了密密的白腊苗,人很难钻进去。记得大爷和二哥砍下几根白蜡条,用力狠劲抽打那些树苗,已经失去水分的叶子雨点一般纷纷落到地上。他们钻进苗林里,只听见嗖嗖唰唰、噼里啪啦的响声,然后又分别拿了竹耙子,一垄沟一垄沟地把叶子搂到路边,一堆堆蓬松的小树叶装进独轮车两边的篓子里,一再压实着。还压上两捆刚割下来的白蜡条,大爷回去编筐用。

白蜡的叶子细小,但积少成多,和干草一样,也是柴禾。还有杏树叶、柿子叶、桃树叶,各种各样的叶子。只有杨树叶子可以用麻线串了,一串串地拉回家,还是个玩乐的活儿。所以,少见半大男孩用耙子搂草,但身后拉着一长串杨树叶的男孩多得是。

玉米下来的时候,我们也帮着大人一层层地剥玉米皮,连紫色的须子都不扔掉;也在笸箩边拧玉米棒子,用剪子豁开一条缝,双手来回用力拧,一下午,玉米瓤就一大堆,那都是上好的柴禾。我的手很小就变得粗糙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老家能烧上煤了,那是母亲托人从城市的煤店里买的,两大麻袋。怎么运回去是个难题。母亲一位同事的丈夫是火车司机,答应帮忙。那时候的火车头都是蒸汽机的,烧煤,弄两麻袋煤上去,瓜田李下,怕说不清楚,合计一阵子,还是应承了。母亲和大哥一大早抬着沉重的麻袋从家里弄到济务段,来回两趟,大哥便坐着火车头回了老家。那一年父亲带知青插队聊城,运煤的重活只能母亲承担。

后来,老家也能买到煤了,虽然也只是过年前后买上一小推车。但烟筒却没处买。父亲从济南买了几节,不方便坐火车,便骑了自行车,翻山越岭,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直到天黑,才驮着几节铁烟筒和年货到了村里。记得那天是大年三十。

煤在农村人眼里,当然是最好的“柴禾”了。但上好的、亮晶晶的、据说咬一口香甜脆生的无烟煤几乎是没有的,很多是掺了煤矸石的。即使是浓烟滚滚的煤,村里人也当宝贝一样仔细地用;剩余的煤粉会掺入黄土和水,摊成煤饼,一块块地放进炉子里。这种烧法产生了大量烟油,在烟筒的缝隙滴落下来,黑铜色,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每年都要换烟筒,我往往会在冬天听到大爷的埋怨:“你大大答应的烟筒怎么还么弄到啊。”他哪里知道,买烟筒是要工业券的。我于是心生惭愧,觉得还不如烧真正的柴禾的时候,日子更好玩一些,缭绕的烟气不呛人、也好闻一些。

今天,烧煤的人家越来越少了,烧树叶的几乎没有了。但我挺怀念串树叶的那些日子。

□莫言

——想念勒·克莱齐奥先生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勒·克莱齐奥已经是古稀老人

到高密东北乡来看我父亲

我家门楼低

他进门时必须弯腰低头

记者抓拍了这张照片

题名“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那天真冷,什么莲花也得冻死

我父亲耳聋,听不到我们说话

只是一个劲儿问我们:吃了吗?

他送我父親一条围巾

几天后父亲转送给我

我围着去开会

有人说老莫的围巾是名牌

我父亲满面笑容

这是最热烈的欢迎

老勒站在我家猪圈东侧

手扶着墙

满面忧伤

也许仅仅是惆怅

万里之外的贵客

可不能让他饿着

我们准备杀猪款待他

他脱下棕色皮衣

带着貂皮领子

他非要将皮衣送我

我也没有客气

我找了一件棉袄送他

民国初期的东西

但他穿不进去

一匹矫健的白马奔驰而来

啼声清脆,铃声叮当

西边是幽暗的山影

东边是初升的太阳

老勒纵身上马

大吼一声

一头金发,漫天朝霞

马蹄腾空,彩云如画

去福建,他说

与那个梦见雪的女孩见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烟筒麻线耙子
等截面高耸烟囱涡激共振发生耦合过程研究
拧坨子与麻线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处注释异议
The Surprise
吐鲁番博物馆馆藏麻线鞋的保护修复与工艺研究
取暖安全连着你和我
烟筒桥子金矿床3号矿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牛生癀巧用麻线穿吊治疗